为了保证记录下的资料详实可靠,远征军选择的行星是一颗拥有宜居环境的行星,保证这些小小的蝗虫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命。
至于另一半儿,则拿到一颗真正的荒凉行星扔下去试试看。
眨眼间又是几天过去,远征军的实验汇报终于送到了总部,叶飞没心思看那些枯燥的对比数据,直接看报告最后的结果。
无论宜居星还是没有大气层的荒凉行星环境,蝗虫一号都能立即适应,啃食方面问题也不大,但也出了一点小意外。
宜居星上的实验体出的问题是蝗虫本身不具备强大的防御或者攻击能力,舰队为了看蝗虫一号的表演,事先没有清理行星上的生态系统,结果落地的蝗虫遭到了大量变异生物的围攻,扑到虫柱上没啃几口就在变异生物围攻中全军覆没。
建议提高蝗虫一号的反击能力!
荒凉行星上的情况倒是十分良好,只是蝗虫的数量太少,虫柱又高大的过了分,啃了三天也没啃完一根石柱。
建议下一步必须投放数量更多的蝗虫细体,才能抑制住虫柱的发展。
叶飞二话不说,把实验使用中发现的问题转发参宿四,交给一号实验室来解决。
没过几天,蝗虫一号1。1版新鲜出炉,主要的改进一是在蝗虫的皮肤里添加色素细胞,提高伪装能力;二是加入毒蛛的基因,在两颚之中另外添加了毒牙;
据说一号实验室还想继续给蝗虫一号添加一些富有攻击性的基因,比如加上螳螂的刀臂什么的。
但是兽医力排众议,决定只进行几项最容易实现的改进,其它方面的改进可以慢慢研究,免得耽误事。
改进后的蝗虫一号再次投入战场,虽然战斗力没强多少,使得绝大多数蝗虫都在与本地生物的争斗中死亡,但是蝗虫一号身上的毒素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毒死了一大批保护虫柱的本地生物。
剩余的蝗虫扑在虫柱上大快朵颐,没用多长时间,就开始繁育下一代,半个月之后,庞大的飞蝗群席卷整个行星,所到之处,将所有的植物啃食一空,哪怕因此而丧命也在所不惜。
这个结果令叶飞十分满意,立即命令加强蝗虫一号的培育力度,尽快将更多的蝗虫投入战场。
为此,叶飞准备把几个培育生物战舰的资源行星,全部改成培育蝗虫一号的基地。
然而就在叶飞摩拳擦掌,紧锣密鼓的时候,意外却再次发生。(未完待续。。)
1561 召见
第一批以寄地虫幼体为食的宇宙蝗虫运抵远征军后,受到了远征军上下的一致欢迎,并第一时间投入使用,大量的宇宙蝗虫被远征军投放到上百个被寄地虫占据的行星之上,一时间宇宙蝗虫大行其道。
由于一号实验室提供的宇宙蝗虫全部是弱小的幼体,因此远征军选择的行星最少也拥有初级生态环境,并且在投放宇宙蝗虫之前,还要先把行星清理一遍,最大限度地保证弱小幼体的成活率。
等这些宇宙蝗虫的幼体在虫柱的滋养下慢慢长大并开枝散叶之后,就可以飞入宇宙,逐渐向周边的星系扩散,一步步地蚕食寄地虫的生存空间,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寄地虫的扩散问题。
军方的计划虽好,可实际执行起来,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倒是都按计划发展,首批投放的宇宙蝗虫幼体不到一个月就进入了成虫期,开始生女育女扩大种群。
首批宇宙蝗虫数量有限,食量虽大,却只能吃掉很少一点虫柱,根本达不到抑制虫柱生长的目标,直到种群进行了连续几次扩大之后,数量众多的宇宙蝗虫铺天盖地的扫过行星,才慢慢扯平了双方的差距,并渐渐占据战略优势,初步具备啃光虫柱的基础。
远征军的战舰数量不多,所以每一次向行星投放宇宙蝗虫幼体之后,都会在行星外空轨道留下卫星,以便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通过分析卫星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后发现,在宇宙蝗虫的种群扩大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哪怕这颗行星上还有大量的虫柱,宇宙蝗虫的种群也会一分为二,一多半离开这颗行星。飞向广袤的星际空间。
剩下的宇宙蝗虫则继续留在行星上,直到种群的规模再次扩大到不得不分家的时候,宇宙蝗虫种群再次一分为二,重复之前的过程。
这原本就是军方计划的基础之一,问题是分群时离开行星的宇宙蝗虫数量实在是多了一点,留下的宇宙蝗虫数量虽然不少。可是远远达不到抵制虫柱生长的水平,结果就是虫柱趁宇宙蝗虫分群的机会迅速恢复元气,等蝗虫的种群再一次繁育起来,能够抑制虫柱生长的时候,却又一次到了分群的时候!
结果就是离开行星的宇宙蝗虫越来越多,可各个行星上的虫柱也没能抑=制住!
面对这个意外的结果,所有人都傻了眼,叶飞得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派飞船越过激波区。将相关信息送至一号实验室。
一号实验室立即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宇宙蝗虫的主要基因来自于普通蝗虫,其行为受到基因的控制,兼受其它生物的基因影响,所以才出现为了照顾后代,成虫飞离行星的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