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在地图上圈出陶安说的三家金店大致地点。
陶安问他这些能看出什么?难道凶手是金店员工?
徐寅把地图工工整整叠好,收进裤兜,起身往卧室走。陶安丈二摸不到头,抬头问他:“不是,哥,现在怎么办?这就完了?”
徐寅回头看他:“不然呢?”
陶安:“凶手,我们不抓了?”
“你知道他是谁?他在哪儿?”
陶安:“可你不是说,我们要找到他么?”
徐寅的视线越过他看向窗外,对他说:“睡吧!”
大雨还在肆虐,远处的霓虹灯忽明忽暗地闪烁着只有这座城市才有的故事。
……
昏暗的房间里,徐寅借着台灯的光亮翻开李春娇的笔记本。
高中一和高二两年,李春娇是在哈尔滨下属的一个小县城里读的,在她的日记中,那是个偏远而冷冽的县城,人口不多,大多数人都是以种地为生,春耕、秋收,冬天的时候人们喜欢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麻将。
她的成绩一直不错,班主任是个典型的东北女人,大嗓门,但是心肠不错,有学生家境贫寒,她也会帮着跟县里申请助学基金。李春娇拿到的第一笔助学金就是她帮忙申请的。
日记都不长,有的隔几天,有的隔十几天,但是字里行间有种嫩芽破土的力量,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期许。
高二下学期,李春娇的日记越渐频繁,里面开始出现一个叫航的名字,字里行间也充满少女怀春的涟漪。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挤压普通人的生活,并以此为乐。
李老三在一次收稻子的时候被收割机绞伤,右手两根手指整根切断。邻居开着三轮车将他送到县医院,结果怎么捧着手指头去的,怎么捧回来的。李老三说:“其实没了两个手指头也没什么,不耽误干活,没事儿。”
后来李春娇才知道,手术费要块,李老三舍不得。也是同一年,李春娇那个跟人跑了好几年的妈妈回来了,带着个六七岁的孩子坐在家门口撒泼打滚闹离婚,分走了李老三家中一半田地和8000块钱。
高三上学期,李老三终于在同村人的怂恿下带着李春娇离开哈尔滨来辽城,成了莲花机械厂的临时工。
半个月后,父女二人住进了联排屋,成了半个莲花厂人。
突然转学让李春娇不太能适应,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为此她分外苦恼,日记里也渐渐开始有一些抱怨和对人生的困顿、迷茫。
此时的李春娇似乎陷入了一种对自我的极大怀疑和逼迫中,一边怀疑自己能力不足,无法考上好大学,另一方面又无法面对辛苦工作的父亲,每天逼迫自己拼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