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尽管左相在心里疯狂腹诽长公主,但面上却是老老实实的,像是对燕赵歌在大朝仪上位列第三这种事一点一件都没有。而事实上他也的确没办法有意见,连太皇太后亦或者是太后都无法在大朝仪上对皇帝指手画脚。无论这个皇帝是少不更事还是年老体衰,握有实权或者是被架空,在这一刻他都必须是至高无上的。只要心里但凡还存有维持这个王朝的想法,就必须要在这个时候对皇帝的安排保持沉默。否则的话,一旦皇帝跌下他的宝座,失去了那层神秘的面纱,底下的人就再也没有敬畏之心了。
前汉三度覆灭,第一次外戚操控皇位更迭,第二次权臣操控皇位更迭,废立皇帝,毒杀废帝,第三次匈奴背信弃义,攻破前汉国都,皇帝却为了苟活而认匈奴首领为叔父。这皆是因为底下的人看清楚了,所谓皇帝,所谓上天之子,不过就只是个人罢了。
这是大晋的前车之鉴,所以哪怕后来大晋皇帝几乎将面子里子都丢干净了,不得南逃苟活,但朝臣和勋贵仍然替皇家维持着仅剩的尊严,美名其曰南狩。
至于燕赵歌一个嘴上没毛的年轻人堂而皇之地位列第三,尽管朝臣十分不满,但只能默默接受。官职爵位可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分个高下,能力、履历、年纪、出身,都是影响因素,所以有三公九卿六部衙门,所以有品阶之分,有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等俸禄之别,但唯有一点是无法客观评断的,便是得皇帝欢心。
朝仪上以弱凌强是很常见的事,皇帝如果喜欢某个臣子,对方却碍于种种原因官职并不高,便会发生这种事,将这个臣子位次排的比较靠前,告诉朝臣,朕看好这个人。这对于这个臣子而言,优劣各半,得了皇帝赏识,却也被其他朝臣视作眼中钉,但对于被凌的“强”而言,却是天大的坏事。
如今的大晋朝堂上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今的太尉。
太尉原本是与丞相对等的,一个是最高武将,一个是顶层文官。自前朝武帝时废太尉另设车骑将军之后,太尉便成了个虚职,此后多以不掌兵的将军担任此职位,这将军往往是功名赫赫之辈,但到了皇权旁落的时候变成了权臣弄权的最好职位。大晋立国之后,虚设太尉,太尉职衔变成了给予武官的最高荣耀,若是有哪个将军被从边关调回朝中,仍任将军职位却得不到太尉的虚衔,反而成了屈辱。
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就是皇帝并不需要一个有威望的太尉,但为了平衡丞相而不能空缺此职位,便会提拔一个资历较老但是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的将军担任太尉。如今的太尉便是如此,依照仁宗皇帝遗诏,设一左一右两位丞相互相制衡,先帝登基之后将政事尽数交予长公主,担心任命一个强势又有功勋的太尉会反制长公主,于是挑了如今这位。
太尉姓王,单名讳绩,表字无功。虽然表字和名字两者之间含义是相辅相成的,要么同义要么反其道而行之,但王太尉这个表字却是取得太妙了。王太尉寒门出身,父亲是个三甲进士,官职县令,王太尉靠着屡试不中,最终怒而投军,靠着父亲遗泽转到了北地军中。
之后屡次战役,包括数次对匈奴的战事,和赵国覆灭与燕国覆灭的几场战事,皆立了战功。按理来说这人封侯拜将不在话下,却不知是王太尉天生愚笨,还是真的不够走运。代宗皇帝打戎人的时候,杀降八百,被斥责夺官,后起复。打匈奴的时候,在大漠中迷失方向,延误战机,被贬为庶人。赵国战事,负伤被俘,被准许戴罪立功。燕国战事,坠马短腿,错过了最终的决战。
王太尉一生经历大小战事数百次,并非不劳苦功高,却总是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而难以因功封侯拜将,时至今日只有一杂号破虏将军在身。
此谓“无功”是也。
于朝臣眼中,便是燕赵歌这个“弱”凌了王太尉和左相这个“强”,尽管太师与太尉、丞相是平级的。
长公主稍稍顿了一下,确信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跳起来反驳,才继续道:“御史令。”
御史令立刻出列道:“臣在!”
“朕以为,天下之治,在吏治,在纠察。吏治清而社稷安,纠察严而百姓乐;吏治坏而宗庙不稳,纠察松而百姓穷困。吏不能治,纠察不明,则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注1]。”长公主端坐着,透过旒珠凝视着御史令,沉声道:“卿负此重责,当时时警醒。”
御史令听了,额上的汗淋漓而下。
这却是长公主在敲打他了。
长公主对过去一年御史们的成果十分不满意,兴平三年的几件大事,包括蜀国公意图谋反,老临原侯当年宠妾灭妻,灭的妻还是天家公主,河东谋逆一案,等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可以被弹劾,他却都没有弹劾,反而盯上了燕侯。
他只顾着看燕侯是不是真的在河东一事上问心无愧,是不是真的忠心耿耿,是不是真的和继母毫无瓜葛,却将自己的本职工作放在一边。御史的职责是弹劾,所有有必要的人和事情都要弹劾,而不是只弹劾燕侯。
长公主只是很隐晦地提醒他,而不是当众批评甚至暗示他应该立刻乞骸骨回家养老种田,算是很给面子了,证明他在长公主面前还是有几分香火情的,至少他过去几年的成果还是被长公主认可的。但如果他继续这样下去,长公主就一定会让他滚回家里去。
三公九卿六部的各官员里,御史令因为本质工作是弹劾,有时候甚至要替皇帝行使意志,弹劾某位重臣。因此御史令是最遭人恨的,如果他失了天家的信任,那绝对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自杀都是最好的结果!
御史令想到这里,立刻拜道:“陛下教诲,臣一定铭记于心,不敢忘却半点,为陛下扫清天下贪赃枉法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