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增广贤文和声律启蒙有什么区别 > 第22章(第1页)

第22章(第1页)

广要道章第十二①

【原文】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②。教民礼顺,莫善于悌③。移风易俗④,莫善于乐⑤。安上治民,莫善于礼⑥。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悅;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⑦,而千万人悦⑧。所敬者寡,而悦者聚。此之谓要道矣。”

【注释】

①广要道:推广、阐发“要道”二字的义理,即进一步讲述为什么说“孝道”是至为重要的道德。②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孔子认为,孝道就是热爱自己双亲,由此进而推及热爱别人的双亲,人民之间就能亲爱和睦.孔传:“孝行著而爱人之心存焉,故欲民之相亲爱,则无善于先教之以孝也。”③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悌”就是敬重并服从自己的兄长,由此进而推及敬重并服从所有的长上,人民之间就能有礼、讲理。④移风易俗:改变旧的,不良的风俗习惯,树立新的、合乎礼教的风俗习惯。⑤莫善于乐:乐,音乐。儒家学者认为,音乐生于人情人性,通于伦理道德,因此,君王可以利用音乐,转移风气,引道人民接受新的风俗习惯。《乐记·乐施章》:“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史记·乐书,)《白虎通·礼乐》;“王者所以盛礼乐何?节文之喜怒,乐以象天,礼以法地,人无不含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者,故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也;礼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也。故《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⑥莫善于礼:儒家学者认为,礼的作用是“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即维护社会固有的秩序和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爭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运》说:“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⑦一人:指父、兄、君,即受敬之人。⑧千万人:指子、弟、臣。千万,只是举其大数而已。

【译文】

孔子说:“教育人民相亲相爱,再没有比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讲礼貌,知顺从,再没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改变旧习俗;树立新风尚,再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使国家安定,人民驯服,再没有比礼教更好的了。所谓礼教,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敬”字而已。因此,尊敬他的父亲,儿子就会高兴;尊敬他的哥哥,弟弟就会高兴;尊敬他的君王,臣子就会高兴。尊敬一个人,而千千万万的人感到高兴。所尊敬的虽然只是少数人,而感到高兴的却是许许多多的人。这就是把推行孝道称为‘要道’的理由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①。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②。’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③?’’

【注释】

①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家至,家家亲自都到。日见:每天都见面。郑注:“言教非门到户至,而日见而语,但行孝于内,流化于外也。”又:“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礼记·祭义篇》:“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悌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耕籍,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是故,乡里有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此由大学来者也。”②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恺悌,慈祥和易的。《礼记》:“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恺以强教之,悌以悦安之。乐而无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③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乎:顺民,适合民心,顺应民意。意思是没有至高无上的德行,谁能有这样伟大的顺应民心的力量呢?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需要亲自沿着家家户户讲述孝的意义,而是以自己日常的孝行感化人。君子教化人民都能够推行孝道,为的是要人民尊敬天下的父母。君子教化人民都能够推行悌道,为的是要人民尊敬天下的兄长。君子教化人臣奉守为臣之道,为的是要为臣的尊敬天下的君王。《诗经·大雅》上说:‘和乐有礼的君子,不愧是人民的父母。’要不是具有推行孝道这至高无上的美德,谁能有这样伟大的顺应民心的力量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②;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③;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④。是以行成于内⑤,而名立于后世矣⑥。”

【注释】

①广扬名:推广、阐发首章“立身行道,扬名后世”所说的“扬名”的义理,即进一步讲述行孝和扬名的关系。②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是儒

家学者“移孝作忠”的理论。孔传;“能孝于亲,则必能忠于君矣。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黄道周《孝经集传》说:“所谓治国在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③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孔传:“善事其兄,则必能顺于长也。忠出于孝,顺出于弟。”④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指家务、家政管理得好,就能把管理家政的经验移于做官,管理好国政。孔传:“君子之于人,……内察其治家,所以知其治官。”⑤行成于内:行,指孝、悌、善于理家三种优良的品行。内,家内。⑥名立于后世:由于在家内养成了美好的品德,在外必能成为忠臣,成为驯顺可靠的部下,成为善于治理一方的行政官员,因而,就能扬名于后世。立,树立,这裹指名声长远地流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因此能够将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奉事君王的忠心;奉事兄长知道服从,因此能够将对兄长的服从,移作奉事官长的顺从,管理家政有条有理,因此能够把理家的经验移于作官,用于办理公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美好的品行道德,在外也必然会有美好的名声,美好的名声将流传百世。

谏诤章第十五①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②、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③。敢问,子从父之令④,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⑤,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⑥,虽无道,不失其天下⑦;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⑧;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⑨;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⑩。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注释】

①谏诤:谏,规劝君王、尊长、朋友,使之改正错误。诤,以直言相劝。②若夫:连词,表示他转或提起,此处可译为像那些。③闻命:谦词,意思是说对师长的教导已经领会了。④从父之令:听从父母的命令或指示。《庄子·田子方》“先君之令。”《释文》“令本作命。”⑤是何言与:这是什么话?是,代词。与,语气词。⑥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争,同“诤”。诤臣指能直言谏诤之臣。郑注:“七人者,谓太师、太保、太傅、右辅、左弼、前疑、后丞。考此七字,非专指七人,而不得增减也。”此处七人,非实数。⑦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虽,即使。无道,没有仁政。这句的意思是即使他一时缺乏德政,也不会失去天下。⑧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白虎通·谏静篇》:“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荀子·子道篇》:“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⑨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司马光曰:“士无臣,故以友争,益者三友。言受忠告,则其身不离远于善名矣。”《论语·季氏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令名,好的名誉。⑩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论语·里仁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曲礼》:“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曾子·大孝篇》:“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论父母以道。”又《事父母篇》:单居离问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已。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也。”又《立孝篇》:“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郑注云:“君父有不义,臣子不谏诤,则亡国破家之道也。”又云:“委曲从父母,善亦从善,恶亦从恶,而心有隐,岂得谓孝乎?”

【译文】

曾子说:“听您阐述慈爱、恭敬、安亲和扬名的各种孝道后,我都明白了。很冒昧地再请问,作儿子的若一味听从父亲的命令,这样能算是孝吗?”

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呀?这是什么话呀?从前,天子身边设有直言相劝的谏诤的臣子七人,即使天子一时触犯王道没有德政,也不会失去他的天下;诸侯身边设有谏诤的臣子五人,即使诸侯一时触犯君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封地;卿大夫身边也设有谏诤的臣子三人,即使卿大夫一时触犯臣道,也不会失去他的乡邑。一般的官吏若有谏诤的好友,就能保住一个美好的声誉;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他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中。因此,做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为人臣的若

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所以,只要是不义的事情,不管是什么人做的,都要大胆地直言相劝。做儿子的如果一味盲从父亲的命令,那又怎能称为孝子呢?”

感应章第十六①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②;事母孝,故事地察③;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⑤;必有先也,言有兄也⑥。宗庙致敬⑦,不忘亲也。脩身慎行,恐辱先也⑧。宗庙致敬,

鬼神著矣⑨。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⑩,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注释】

①感应:互相影响,交感相应。这里指孝悌之道,可以通于天地之神,神明受到感动而降下福祐。“感应章”,古文本及石台本皆作“应感章”。②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明王,圣明的、英明的君王。这裹是说,明王能够孝顺地奉事父亲,也就能够虔敬地奉事天帝,祭祀天帝,天帝能够感受,能够明了孝子的敬爱之心。孔传:“孝,谓立宗庙,豐祭祀也。”③事母孝。故事地察:逭裹是说,明王能够孝顺地奉事母亲,也就能够虔敬地奉事地神,祭祀地神,地神能够感受,能够清楚孝子的敬爱之心。④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明王能明察天之道,明晓地之理,以奉事父母的孝顺奉事天地,天地之神也就能明察明王的孝心,充分地显现神灵,降下福祐。神明,指天地神灵。彰,显著,明显。古文本作“鬼神章矣”,“章”通“彰”。⑤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这是说天子虽然地位尊贵,但是必定还有尊于他的人,那就是他的父辈。郑注:“虽贵为天子,必有所尊,事之若父,即三老是也。”唐玄宗注:“父谓诸父。”孔传说,父是死去的父亲。参见下注。⑥必有先也,言有兄也:这是说天子必还有长于他的人,那就是他的兄辈。郑注:“必有所先,事之若兄,即五更是也。”唐玄宗注:“兄谓诸兄.”古文本自“故虽天子”起,作:“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必有长也。”文字与句读和今文本都不同。意思是;天子虽然地位尊贵,但是必定还有尊于他的人,那就是说,他还有父辈,那是他的前辈,他还有兄辈,那是他的长辈。⑦宗庙致敬:在宗庙祭祀先祖、亡父,充分地表达崇敬的心情。⑧恐辱先也:先,先人,先祖。日本足利本此句作;“恐辱先祖也”,太宰本同今文本。⑨鬼神著矣:著,一说,昭著之意,指神灵显著彰明。一说,就位,附著之意。指鬼魂归附宗庙,不为凶厉,从而祐护后人。⑩光于四海:光,通“横”,充满,塞满。《礼记·祭义》:“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尚书·尧典》:“光被四表。”《汉书》引作“横被四表”。无所不通:古文本作“无所不暨”。“暨”,及,到达。“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原诗歌颂周文王和武王的显赫的武功。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指包括了东西南北的四面八方。思,语气词。服,归服,服从。关于方位的顺序,邢疏引皇侃说云:“自言西者,此是周诗,谓化从西起,所以文王为西伯,又为西邻,自西而东灭纣。”按,古文本作:“自东自西,自南自北,亡思不服。”《礼记·祭义》:“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颇疑后人据曾子放诸四海:束西南北顺序而改《诗经》。又,敦煌遗书伯3428等今文本也有作“自东自西”顺序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