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胡雪岩成功的几个要素 > 第7章(第1页)

第7章(第1页)

紧跟形势,与时俱进

胡雪岩认定自己做生意,无时无刻都与当时的时局有关,这是他切身的体会。胡雪岩的生意成也好,败也好,确实都与当时的时局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向太平军逃亡兵将吸纳存款,就与太平天国抵抗不过清军的猛攻走向败局的大势相关;比如他的生丝销洋庄生意也与太平军将战火引向了浙江阻断上海生丝来源有关,同时也与朝廷政府在乱世之中采取“东南互保”而上海市面相对稳定有关。正因为如此,胡雪岩也总是准确地把握时局,把帮助清廷政府维持市面的平静安定,放在高于自己做生意谋利润的地位,即使自己因此要付出一些代价,花上一笔银子,他也在所不惜。

在杭州被清军收回后,胡雪岩的善后赈济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也就是胡雪岩不同一般人,着眼于时局稳定的眼光听在。正因为有这不同一般的眼光,胡雪岩总是从稳定大局出发,舍弃个人私利,热心公益,如他定下的药店免费勾顾客送药的规矩;把典当当成穷人的钱庄来办;他要求列庆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朝廷做事。胡雪岩这样做其目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维持当时社会局势的安定、市面的平静。

当然,局势是否安定,市面是否平静,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许多时候并不是生意人能够做主的,也不是单纯地依靠生意人就能维持得了的。但是,胡雪岩认为,生意人应该有着眼于时局发展的眼光,应该有做市面的自觉,应该时刻想着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特别是在自己确实赚了钱,甚至赚了大钱而有能力去做的时候,去帮助政府来做事,来维持市面的平静。

与时局共震荡,胡雪岩不仅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个道理,而且努力地去身体力行。这既可以说是胡雪岩与一般商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捷径之一。杭州被官,军从太平军手中收复的消息一传到上海,胡雪岩马上起身赶赴杭州,投入到了战后‘繁忙的善后赈济工作之中。时局对做生意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再看当今社会表现更为直观,海湾局势紧张石油价格就飙升,美国政坛一出事则*****暴跌,地区战事一起则那个地区的生意就十分萧条。可见,研究好时局对于做好生意十分关键。

胡雪岩在杭州收复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将自己运来的一万石大米无偿捐献给杭州用于军粮和赈济灾民。一年多以前,杭州被太平军包围,守城的军民在坚守数月后,弹尽粮绝以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胡雪岩受巡抚王有龄委派,冒死出城,到上海筹款买到一万石大米,运往杭州却因太平军的层层封锁而进不得城去,只好把米转道运往宁波。胡雪岩在杭州济灾时,捐献杭州的就是这批大米。

当初胡雪岩想方设法将这批大米转道运往宁波时,宁波刚被清兵收复,城中难民无数,粮食奇缺,这一万石大米正好救急。一只是当代表宁波官府接收这批大米的米行要开价付款时,胡雪岩却分文未要,只提了一个条件:要求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杭州收复,三天之内以等量大米归还。

从做生意要赚钱的角度来看,胡雪岩将运往杭州的米献于宁波无疑是将一大笔钱搁置在那儿。因为就当时的时局来看,清军与太平军之间展开了拉锯战,杭州能否收复,什么时间收复,真是无法确定。而且,假使在三五年之内能够收复杭州城,如此之长的时间,这笔钱利上滚利,一石米也翻成了两石米了,其利非常丰厚。然而,红顶商人胡雪岩却有另一种看法,如果他留着大米不捐献给宁波,等杭州收复,可以随时起运,这样固然稳妥,但是如果时局万一把握不准,战火烧身,一万石米化为灰烬,可就老本赔尽了。于是,不如干脆将米捐了。另外,客观说来,从胡雪岩生意人的用心来看,他要通过捐献这一万石大米为自己重新在杭州站稳脚跟“垫”底,提高自己在杭州的声望。他虽然在经济上损失一些,但是把这一万石大米捐献杭州,就使他在杭州士绅、百姓中名声大振,也使他一下子就得到朝廷重臣左宗棠的信任,委他负责杭州的赈济善后事宜。但不管从主观上看,还是从客观分析,胡雪岩此举对于尽快振兴杭州市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胡雪岩认为,杭州战后当务之急就是振兴市面。而市面要振兴、要兴旺,第一要安定人心、安定市面。也只有保持人心安定,市面平静,人们才会放心大胆地做生意。这样于公于私,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而民以食为天,有了充足的粮食供济,人心就容易安定。胡雪岩认为自己献出这一万石大米,“这是救地方,也是救自己。”

着眼于时局变化,积极应对,胡雪岩从客观上考虑的是救助军民,但却达到保持自己市面的目的。这就是胡雪岩不同于一般商家的眼光所在,现代企业商家也能从胡老爷的肚子——满是金子里看出点经商办企业的门道,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成功语录:自己做生意,都与时局有关。

扭转时局,变害为利

胡雪岩认为,做大生意一定要敢于大胆向前,大胆开拓。一个畏首畏尾的人,永远成不了巨商名贾,只能做一个日入日食的小商贩。所谓大胆向前

,大胆开拓,用现代的经营理念说,就是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在做大生意方面,胡雪岩的“胆”可说是大的惊人。

杭州被太平军团团包围,此时已经做到浙江巡抚的工有龄,率杭州军民居城坚守,已达一个多月。王有龄派胡雪岩冒死出城筹办粮食,自己守在城中,决不弃城图存。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全成军民的眼睛都注视在他的身上,容不得他逃;二是即使有机会能够逃出,不仅已经吃过的苦头都算白吃了,而且还会像在常州做了逃将的何桂清,为朝廷议罪严办,落个菜市口斩首示众——王有龄其实也是逃无可逃。除上面两点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被围城中,与外界不通消息,因而也不知情况严重,在王有龄心中,事实上还存有一丝侥幸,以朝廷不会坐视杭州危局不理,一定会派援军解杭州之围。援军一到,自然可以得救。

其实,杭州的情形,从外面看,才知道实际上已经无可救了。当时太平军由忠王李秀成带领,是以主力大军进攻浙江,以巩固江浙根据地,同时解南京被围的压力,因而是志在必得。而杭州被围之后,官军虽有李元度率衢州新军驰援,但实际上在太平军的全力堵截之下进兵艰难,决不是指日可待。同时,即使他们能够打到杭州,也并不一定能够击退重重围住杭州的太平军。

从杭州历尽艰辛到上海办粮的胡雪岩,综合各种情况,心里已经明白杭州破城只是迟早间的事,也知道王有龄与杭州玉碎“殉节”已成定局,也是迟早间的事。但他不顾古应春、七姑奶奶夫妇的劝阻,仍然要将在上海采办的一万石大米,冒死运去杭州。

古应春夫妇劝阻胡雪岩的原因,自然是此行凶多吉少。此时江苏、浙江大部分地区已为太平军占领,自上海至杭州,一路上太平军关卡重重,而胡雪岩在江浙一带本就富有盛名,几乎无人不知,甚至在太平军兵将中,都有许多人知道他。而认识他的人也不在少数,因而几乎没有办法隐匿自己的身份。如果被太平军认出,而且被他们知道是为杭州城里的军民送粮,则将必死无疑。另外,杭州被围,与外界联系已经完全断绝,即使粮食运到杭州城下,也没有办法送进城去。

但胡雪岩以为,一来是信用所在,二来要尽到心力,无论如何,此行断无取消之理,因而必有一“闯”。至于危险,胡雪岩说了一段既是安慰古应春夫妇,同时也是很有道理的话。他说:“我当然不会闯到死路上去。我说的闯,是遇到难关,壮起胆子来闯。……这一路来,我遇到太平军,实在有点怕,现在我不怕了。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胡雪岩的这番话,当然不是指商事运作过程中发生不利的情况甚至危机时应该怎样做。但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得到的经验,所谓“遇到难关,壮起胆子来闯”,所谓“越怕越误事,索性

大胆去闯,反倒没事”,用于商事运作中危机到来之时,也是十分合适的。

这里实际上说到了一个人在面临危机遇到难关时必备的心理素质的问题。在危机到来的时候,确实需要有能够“壮起胆子”而处变不惊的强健的心理素质。能够“壮起胆子”,才能镇静自己,从容应对,才有可能真正冷静而准确地判断局势,为自己找到一条“闯”过危机

的路来。假若不能处变不惊,由惊慌必至失措,导致措置不当而在危机之中陷入更深,以至于不能自拔无可救药。许多生意人在关键时刻棋输一筹,多数时候其实就输在心理素质上。

其实,想通了,也就可以知道,危机到来之时,确、实也不妨“壮起胆子”闯它一闯。反正已经无路可走,怕亦是死,不怕亦是死,闯错了是无救,不闯更是无救,在这种时候,还不如闯它一闯,还兴许能够闯出一条路来。这样一想,大约心思也就可以定下来了。直到阜康挤兑风潮全面波及胡雪岩的生意,已经面临破产倒闭的时候,胡雪岩还是不肯松口,将自己囤积的价值九百万两的生丝按洋商的开价脱手。

胡雪岩直到此时还不肯松口,便是完全从生意上,从补救危机的角度考虑了。

到1873年阜康倒闭之前的几年,胡雪岩的生丝生意事实上已经超出了在商言商的范围。此前他不肯将自己囤积的生丝按洋商开价出售,其实已经不仅仅是从垄断市场、控制价格的生意角度做出的决策,而是以丝业领袖自居,为了维护江浙养蚕做丝人家几百万人的生计,跟洋人斗法。但商场如战场,斗法双方都讲虚实,讲攻守。洋商联合起来实力充足,可以一直保持进攻不懈的势头,而胡雪岩却是孤军奋战,唯有苦撑待变。不过,这情形也如围城守城。洋商大军压境,劳师远征,最怕久持不下,故而求速战速决,而胡雪岩被围城中,利于以逸待劳。守城一方只要内部安定,能够坚守,等围城的洋商师劳无功,军心动摇,再于他们撤兵退散时开城反击,也就可以大获全胜。胡雪岩几年来大体就采取这种战术,也确实收功不少。

但自上海阜康挤兑风潮一起,此时就好比城内生变,洋人必然在拭目以待胡雪岩自动弃城投降。而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投降,不仅不能投降,甚至连一点投降的苗头都不能让

洋人看出来。因为如果洋人看出胡雪岩已经力不能支,必然会像饿虎扑食般扑了过来,最终只能任他们宰割、撕碎,然后肆意瓜分:洋人本来就在联合抵制胡雪岩,狠杀胡雪岩所囤生丝的价格,一旦松口,让洋人知道胡雪岩急需生丝脱货求现用于钱庄运转,必然会趁火打劫,要将这批生丝活剥生吞下去——你既然急等现银来找我,那就得一切听我的了。一个直接的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