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但国家危难在即,我虽在守丧之时,但为国家利益、为
“匡时救世”担当应负之责,即使暂时背不孝之名也值得。从
此以后,曾国藩虽历尽千辛万苦,碰到的困难不计其数,终因
受救世人生哲学的驱使,忍辱负重,不敢懈怠,为清廷尽心竭
力。即使是生命攸关的时刻,也在所不辞。如咸丰四年
(1854)兵败靖港,忧愤投水欲自尽,被章寿麟等救起,随后
反复掂量,终于鼓足勇气继续与太平军作战。每次遇到危急时
刻,他都“咬牙”坚持,直至把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
下去。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强硬不折的毅力,均来源于他那维
护儒家纲常伦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救世人生哲学观。
曾国藩出身于正在上升中的中小地主阶级家庭,来自统治
阶级下层,故其救世人生哲学观是积极向上的,很少颓废思
想。同时,又由于他非常相信主观意志的作用,认为只要拼命
去干,就能达到救世的最终目的。他正是凭借这“以澄清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实现了他“为国藩篱”的愿望。
成功语录:以澄清天下为已任。
三、大志既定,矢之不渝
曾国藩说:
“现在做学问的人,不把有利自己身心的作为要务,总
是看到一时的风尚就涌了过去。要不了几年,风尚又变
了,又丢下现在研究的,去研究新的。像汉学、宋学、
词章、经济,和那些只是一门技艺的东西,都有自己的
门派,轮流着兴盛衰亡。探究它们的源头,其实都含有
圣人之道,如果一心想得到天下的赞誉,树立永世不灭
的名望,那么却恰恰丧失了自己的操守,成为社会的危
害。”曾国藩警诫后人,不要“一心为这些奔波劳
禄。”
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我近日来读书没什么收
获,应酬太多了,每天都顾不过来,真是令人讨厌。”
这些话都反映了他人有定志,不趋时尚,刻苦读书的经
历。
正是这种“志守一井,力求及泉”的致学途径,曾
国藩才成为了学问上的“大家”。
曾国藩认为,宋代的范仲淹就是一个始终坚信“一
个人如果不能读书,立大志,即使吃饱喝足,生活舒
适,也没有多大意义”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