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次和纳尔逊商量的建立一个理事会,为的也就是这个。这个热度只能持续一段时间,我们需要培养长期的客人。借着这次机会,我们可以吸引到更多人的兴趣。”
却见梁三平笑着道:“我们正在联系一些法国大厨,他们会将茶叶开始运用在他们的食材当中。同时我们也在联系饮料商人合作。希望开发出适合美国人口味便携茶饮料。”
看到利佳成疑惑的眼神,梁三平无奈的苦笑。他如何跟利佳成解释,到了后世现在流行的可口可乐已经不再流行。中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2002年,全国茶饮料的总产量接近300万吨。
至2003年。这一数字已超过400万吨。在夷洲地、在日本,茶饮料已超过碳酸饮料成为市场第一大饮料品种。至2005年,中国约有茶饮料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5家,上市品牌多达100多个,有近50个产品种类。
而与此同时,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超过了果汁饮料而名列饮料市场的“探花”。
但随后国内的茶饮料市场却没有如同日韩、夷洲地区那样发展起来,究其原因便是在定位上出现了问题。茶饮料,他们无论从包装还是理念上更为突出的是“饮料”而非茶。
这和日韩地区的做法,却是完全相反的。在日韩地区,茶便是茶。哪怕是作为饮用水出售依然突出的是产品“茶”的本质。而日本的灌装茶饮用,也和国内的不一样。
我们所看到的灌装茶,多数都是呆在冰柜里面拿出来便冻饮喝。但日本却是需要加热的,甚至在一次调查中日本人还表示加热的茶,有些烫嘴是个缺陷。
由此可见,两国之间在茶饮料方面创造出来的是完全不相同的概念。是以,在国内茶饮料陷入低谷而矿泉水崛起的时候,日韩地区依然保持着茶饮料高销售的姿态便可以理解了。
当然,梁三平更为看重的是美国的茶饮品市场。将茶普及化、平民化,这才能促进中国茶在美国的发展。而不似后世一样,被大型跨国公司占尽先机。
哪怕中国是原产地,也只能是作为原料提供商给包括可口可乐等大型跨国企业提供原料。而他们在进行加工之后,把最肥的一块利润给吞下。我们只能干看着。
第三百一十五章阔超市,便利店
饮料,在美国市场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当年茶叶从美国日常生活中脱离,很大部分原因也就是在于它的冲泡繁琐。喝完还得倒茶叶什么的。
这导致的是大部分的美国人选择了更为方便的咖啡。而后来茶叶再次出现,是因为美国人研发了茶包,还将茶叶做成类似于咖啡的冲剂型饮料这才让茶重新回到了市场。
而美国市场上,便捷带着独特口味的饮料此时已经开始大行于世。可口可乐和百事,便是在这个时候崛起的。他们最受人欢迎的便是他们的快捷和简便。
买到可乐,只需打开盖子直接饮用。喝完了往垃圾桶一丢,便没你的事情了。相比起咖啡,可乐是快捷让他们迅速的得到了很大一批的受众。
当然,这个时候咖啡也开始改变了自己的形态。咖啡机开始出现,并开始大行于世。各个咖啡店也可以开始外卖咖啡,虽然这是热饮但却也很符合美国人的胃口。
既然有便携的方式,还能喝到热饮美国人自然不会反对。于是,咖啡开始回归到主流的位置上。但茶的反应太慢,这导致的是茶饮一直没有成为美国的主流饮品之一。
梁三平当然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他开始和灌装饮料商接触也是为了这个。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后世灌装茶饮料在市场上所占的比重,尤其是日韩市场。
而在美国市场,灌装茶饮料也占据了主要的茶饮位置。现在日韩及夷洲等地,还没有开始发展灌装茶饮料,梁三平现在想的是尽快的开发并抢占这个市场。
只要能够在最快的速度抢占下来这个市场,并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那么哪怕是百事、可口可乐等大公司后来进入,也会差自己一筹。
毕竟先期进入了这个市场。便会获得品牌认可和品牌辨识。只要不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或经营错误。稳步发展之下,先期品牌肯定是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的。
且梁三平的茶叶产地是国内,是以没有人会有比他更好的资源。作为茶文化的鼻祖国家,中国的茶资源是无比丰富的。这些资源足以让梁三平开发出各种口味的茶品。
普洱、龙井、铁观音、六安瓜片、武夷山岩茶、大红袍……等等,中国的茶品种让人眼花缭乱。梁三平只需将这些茶品进行改良。便可以投入市场。
当然,主打的自然是茶而非是饮料。甚至在销售及推广方面,梁三平都进行了全面的考量。现在他便是在和利佳成等人商量着这件事情。
“三平,你的意思是我们的超市计划应该提入日程了?!”却见利佳成疑惑的对着梁三平问道:“之前你不是说,时机没有完全成熟吗?!”
的确,梁三平在之前虽然让利佳成在江口开设了超市。但却没有完全的在内地拖展开来,究其原因便是在于他认为时机并没有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