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第三天的生意也平稳的赚了七八百文,文月估摸着可能下午三四点东西又卖完了。
今天大伙儿不需要再把桌椅板凳什么的挑来挑去了,而是直接拿去清河村的尤大娘家。
一进入清河村儿,文月明显感觉这里的房屋比高岗村密集一些。可能因为这是个大村,有一两百户人,自然看上去多了些烟火气。
几人在叶大康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房舍前,只有三间茅草屋,低矮稀疏的竹篱笆围成的院墙,几只鸡在院子里闲庭散步。
“尤大娘在家吗?”叶大康高声喊道。
一个看上去只有十三四岁的小姑娘从屋里走了出来,脸圆圆,肤色是健康的小麦色,看上去青春洋溢。
“叶二叔,你们来啦,快进来!”小姑娘先前见过叶大康,料想后面跟着的几位肯定都是叶家人,拉开篱笆门热情的招呼着。
“小花,你奶奶不在?”
“奶奶在地里呢,她估摸着时间,特意让我回来在家里等你们哩!”她指了指最旁边的一间,“放那间就行了,我家搁杂物的地方。”
几人把要放的东西都一一搬进去。
出来时叶大安对她道:“明早上咱们差不多刚到辰时就过来取。”
“好咧!”尤花儿欢喜的答应了,看见长得白嫩软萌的文月便说:“等一下,我拿点儿东西来!”
说着,高高兴兴地跑进里屋,捧了一捧果子出来。
“喏,小妹妹,给你吃秋梨,是我弟弟今天和村里人去山上摘下来的,虽不是啥好东西,可酸甜可口哦!”
文月欢欢喜欢的接过:“谢谢花儿姐姐,我好久没吃啦,我就喜欢酸甜味儿。”
文月对这个尤花儿顿时好感直线上升,倒不是因为被几个野梨给收买了,而是从一开始进门,就感觉她完全和自己想象中不一样。
文月昨天听二叔说尤家姐弟早年就父母双亡,和奶奶相依为命,过得很是清贫。以为这样环境里长大多半面带愁容,挺凄苦。
可相反,这女孩儿看上去很是开朗,而且情商挺高,亲和力也强,实属难得。
几人互相道别后回了家,一进院子里就看见地上摆了各种各样的菜。叶老太和高氏正在忙活着。
“哟,你们回来啦!”
“婶婶,你们今天收了多少菜呀?”文月看着估计不少。
“估摸着有一百多斤豇豆,一两百斤茄子,笋子和芥菜倒是少些,只有四五十斤。”
叶老太清洗着盆儿里的菜,这些洗净后都得尽快晾晒,“这可不少喽,咱们村人不多,统共才几十户人,能一天时间收这么些上来不错喽!”
文月看了看天,“奶,这几天天气都好,应该不会下雨吧,要是下雨就麻烦了!”
叶老爷子带着五郎从外面回来,听见孙女儿问,便说:“放心吧,下不了,我刚还问村里的曾老太爷,六七十岁的人,他看天儿是一看一个准儿。”
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的人均寿命可能没有体会,但在古代,这可真不容易。
文月是不太懂得古人靠什么知道天气变化。但老话说的好,人家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那是生活积累而来的。
灶房里,范氏已经在熬大骨汤,这大骨和新鲜肉还是今天托隔壁崔氏赶集顺便帮买的,家里实在分不开人了。
她看见儿女们回来松了口气,这几天家里做生意忙,她连秀活儿都耽误了。
面是早上就已发好,范氏本也心灵手巧,看了女儿炒几次料,她也就会了,今天就是她炒出来的。
叶大安几人都自觉去堂屋包包子了,文月正准备进去,就被小豆丁抱住了。
五郎扬起脑袋,满是委屈,“姐,玩儿……一起。”
文月听明白了,恐怕是这几天自己早出晚归,陪五郎玩儿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很多,所以小家伙不高兴了。
她早上一早起来,五郎还在酣睡。下午回来后忙忙碌碌又到了晚上。连以前带着五郎出去溜一圈儿的时间都没有了。
“五郎,你想出去玩儿了?走,姐今天陪你。”文月说着,就进灶房拿了个小竹篮,“咱们出去逛逛,顺便去田坎上摘点儿枸杞尖,晚上好炒着吃。”
这季节,田间小道上,还能摘到各种各样能吃的野菜,文月挺好这口。
五郎高兴的手舞足蹈,跑去接过文月手上的篮子就往外跑,文月赶紧跟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