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通方士:博学而通达事理的人。本色:本来面目。
【译义】没有执着滞碍的心,才是通达亨理的人。有矫揉造作的习气,便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评析】从前有一个人,乘船到半途的时候,他的剑掉进河里了,于是,他马上在船上刻了剑的记号。他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入河中的,我只要按这个记号,就可以找到剑了。”你想,他能找到剑吗?当然不可能,他不懂得水流船动的道理。因此,我们把“刻舟求剑”,比喻为固执不通的意思。这个人的心,就是一种“执滞心”。所谓通方士,是指博闻而通达事理的人。一个人心中若固执不通,必然就无法对一切学问通达无碍,因为,他心中常有偏执取舍,以至于许多事物无法以客观与谦虚的态度去评判或接受。因此,他即使学问渊博,也是固执一隅,只能成为专才而无法成为通才。我们常说:“择善固执”,但是执著也极易造成偏见,而滞碍不通更容易变成食古不化。真正的道理都是活的,并不是教条。有“执滞心”的人往往只知道抓着一些“道理的教条”不放,运用时也不知变通。
矫揉造作无非是想要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因此,才有意去掩饰与改变自己的本性。然而,这一种扭曲与改变,总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有时候,甚至是为了世俗的名利,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想改
变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不要在表面上下工夫,应从自己的内心本质改变起,不过,到底是变好还是变坏,自己要看清楚。如果改变的自己,并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不如保有原来的自己,至少不会使自己的生命更糟。人的内在也有一些本性是原来就很好的,孟子说人“性本善”,只要发扬我们心中本有的善性,也许,便是一个最好的本色人。让我们都保有属于自己的“本色”吧!
有生资更需努力,慎大德也矜细行
【原文】有生资,不加学力,气质究难化也;慎大德,不矜细行,形迹终可疑也。
【注释】生资:天赋优良的资质。学力:努力学习。不矜细行:不拘小节。
【译义】天生的资材很美好,如果不加以学习,脾气性情还是很难有所改进的。只在大行为上面留心谨慎,却在小节上不加以爱惜,到底让人对他的言行不能信任。
【评析】“人之初,性本善。”是说人本来就有良好的善性,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后来却会成为不好的人呢?这完全是由于外力的影响所造成。就如一块璞玉,如果好好去琢磨,会变得光润美好,然而,若不加以琢磨,它项多也不过是一块石头,终究不能成为玉器。因此,我们才说:“玉不琢,不成器。”同样的道理,人的本性再美好,也要努力学习,在学问的潜移默化之中加以琢磨,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所以,光有优秀的天赋,后天却不肯努力学习,也是枉费了上天一片美意。久而久之,连天赋的潜力也会被埋没,更别谈改变气质了。
如果仅在大行为上面注意,微细的行为却不加谨慎,仍然不能让人信任。因为由小见大,有时小节正是一个人内心的真正流露,如果小节屡犯,正表示此人还不能将一些劣根性加以去除。正如堤防上有裂痕,随时都有可能扩大而崩裂,谁敢去相信呢?
忠厚传世久,恬谈趣味长
【原文】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注释】颠扑不破:理义正当,不能推翻。趣味弥长:滋味更耐久。
【译义】世俗的风气越来越流于狡猾欺诈,但是,忠厚的人诚恳踏实,他们的稳重质朴,永远是众人行事的模范。近世的习俗越来越崇尚奢侈浮华,不过,还是寂静平淡的日子更耐人寻味。
【评析】世俗的风气所以狡诈多变,大半是为了“名利”二字。而狡诈的手段都是一些骗人的伎俩,不过大家也不是傻子,会一再受骗。待人处世,不妨学学忠厚人的那股傻劲。小人的狡诈欺瞒,永远是忠厚老实的人学不到的,想也想不通的,为什么不以诚心待人?为什么要老奸巨猾?其实,吃亏的往往是那些小人,那些阴谋诡计,陷害的也是他们自己。让我们的心保留一块净土吧!这片净土,只有忠厚的人能以赤子之心去开垦、耕耘。在你对人心失望透顶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们的社会其实也不乏厚道可爱的人啊!至少,我们就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忠厚的人!
众人总以为奢侈热闹是最有面子的事,事实上,这样足以令人的心为物欲所蒙蔽。如果大家都崇尚奢侈,就会造成一个重利的社会。既然重利,便不重义,这正是社会风气败坏的原因。老子主张人应清静寡欲,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并非没有道理。反而是寂静恬淡,可以使我们的万虑皆涤,心胸为之一畅。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寂静中才可以观照得到。佛家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如此境界,岂是身迷于五色、心废于五欲,在刹那中生灭的人所能体会到的呢?
解邻纷争即化人之事
讲话因果亦劝善之方【原文】为乡邻解纷争,使得和好如初,即化人之事也;为世俗谈困果,使知报应不爽,亦劝善之方也。
【注释】化人:教化他人。不爽:没有失误。
【译义】替乡里的邻居解决纷争,使他们和最初一样友好,这便是感化他人的事了。向世俗的人解说因果报应的事,使他们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这也是一种劝人为善的方法。
【评析】在我们的观念中,好像只有做官才能教化人,其实不然。像我们一般人,如果能为邻里的人排解纠纷,为他们讲说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注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性,这也是在教化人。这种影响力虽然小,却也不能忽视。假使每个人都有心如此,小至邻里,大至整个社会,岂不是一片和气吗?因此,每个人都不要轻忽了自己的小力量。
佛家推断因果,认为人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果的呈现。以佛法来说,人有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前六识所吸收的一切印象,都经第七末那(一种“我执”的执著)进入第八阿赖耶识储存,死后阿赖耶识并不消失,而是随着业力在六道轮回。所谓“业力”,就是人所做的善恶,这些善恶像种子一般储存在阿赖耶识中。如果碰到合适的环境,就会像种子萌发一样,使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比如你今世欠债不还,欠钱
这件事便会留在债主和自己的阿赖耶识中,也许来世你就会成为牛马,凭劳力向债主还清你的债务。这就是佛家的因果说。据说春秋时代的白起,在长平一役坑杀无数赵人,汉代便有人发现,初生猪的腹毛上有白起二字,生生世世被人宰杀。若能向乡人解说因果的事,使乡人明白善恶报应的道理,他们自然会勉力行善,而不会去为恶了。因此,作者认为这也是劝人为善的方法。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原文】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注释】百行:一切行为。
【译义】心中常抱着仁心、孝心,那么,天下任何不正当的行为都不会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为中应该最先做到的。一个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曲的淫恶念头,那么,平常很不愿做的事,现在做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因此,淫心是一切恶行的开始。
【评析】一个心怀仁义之心的人,连蝼蚁都不忍去踩它,连草木都不忍去任意砍伐。因为,他有着“民胞物与”的胸怀,就更不可能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了。同样的,一个有孝心的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会想到那样做会不会使父母蒙羞,甚至还要想,如何做才会让别人因自己的行为而称赞自己的父母。像这样,一方面断绝了恶行之源,另一方面又开启了善行之端,孝岂不是一切行为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吗?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色胆包天”,一个人心中一旦起了**的念头,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因为,**是一个人欲念之中最为强烈的,只可节制它,不可放纵它,更何况任何欲念都是无穷无尽的。一旦放纵,整个人就会受**所驱使,而不能为心智所控制,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敢去做。由此可见,淫实在是万恶之首。佛家说人身不过是痰块脓血、脑汁屎尿的聚合,外面再包上一层皮而已,有什么可爱?所以教人把非夫妇的男女关系,老的做父母想,年龄相近的做兄弟姊妹想,幼小的做儿女想,这样就不会起**之念,同时也能达到人间的敬爱和睦,这是十分好的方法。
持守本分安贫乐道,凡事忍让长久不衰
【原文】守分安贫,何等清闲,而好事者,偏自寻烦恼;持盈保泰,总须忍让,而恃强者,乃自取灭亡。
【注释】持盈保泰:事业到达极盛时,不骄傲自满,反能谦谨地保持着安然。
【译义】能持守本分而安贫乐道,这是多么清闲自在的事,然而喜欢兴造事端的人,偏偏要自找烦恼。在事业极盛时,总要不骄不满,凡事忍让,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衰退,因此仗势欺人的人,等于是自取灭亡。
【评析】人若心中不妄求,对天下事物都能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人生一定比较轻松自在。所谓“春有繁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惜人的“闲事”实在太多了,整天患得患失,全没有一个安定处。穷时求富,富时求名,即使名利双收了,还是改不了“好管闲事”的毛病。享受的比别人多,烦恼也比别人多,这似乎是很公平的事。做个快乐的穷人也不容易,因为大部分的穷人都很不快乐,穷人永远是愁眉苦脸的。其实,这是看各人的生活态度而定。凡事顺其自然,不强求而尽本分,保持内心的安泰,这可能是大部分人都无法了解的人生至乐。
身处富泰的环境,就更要谨慎谦虚了。所谓“势不可使尽,福不可双受。”使尽受尽之后,便是穷窘困乏。因此,富泰若是骄横而逞强欺人,便很难守得住鼎盛的家业。要持盈保泰,就是“忍让”两个字。大部分的人一朝富泰了,以前能忍的,现在再也忍不住了,因为有恃无恐。既然有权有势,还有什么好忍的?如此一来,纷争不断,能富泰到什么时候?不管人处在什么环境,中国人尤其讲求的“忍”,永远是立身处世的良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