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同在门口脸盆架上的铜盆里洗了洗手,脱去外衣,又脱了鞋,坐在了炕头上,也包上了饺子。
赵大娘打开炕边的一个年代久远的木箱子,里面是自己平时常穿的衣裳,衣物的上面有两个苹果。大概存放了不短的时间,苹果皮有些发皱。她拿起一条紫花布手巾,把苹果擦了又擦,递给小蕊、小平。
两个孩子大口地吃着苹果,老太太又从炕柜中摸出一个广口玻璃瓶,里面是已经硬结的大半瓶奶粉。她把奶粉倒进孩子们的水碗里,用筷子搅着。
赵大同知道,他还是在和吴蔚帆结婚回家时给母亲带回两包奶粉,未曾想母亲一直留到现在!一时间他的鼻子很酸。
小蕊和小平初次回乡,感觉什么都新鲜。他们吃了苹果,喝了奶粉,就跑到院子里去左看右看,这里摸摸,那里瞧瞧,兴致很高。
午饭就开在北屋的炕桌上。主食是饺子,又用粉皮和萝卜皮拌了两个凉菜。赵大娘拿出过年剩下的一小瓶二锅头酒,给儿子斟上。
一 返乡送子(4)
赵大同突然说:“妈,咱叫上国平兄弟一块儿吃吧?”
赵大娘很诧异:“你不是说基地的任务紧得很,这次回来放下孩子就走,亲戚朋友一个也不惊动吗?”
赵大同说:“妈,我是说过这个话。但国平兄弟不一样,我得和他见个面。”
赵国平是赵大同儿时最好的伙伴,如今是赵庄中心小学的校长。
正是吃饭时间,小婶很快就把赵国平叫来了。
“柱子大哥,我才听大娘说你要送孩子们回来,不想今天就到家了!”赵国平一边紧握着儿时玩伴的手摇晃着,一边说。
身为校长的赵国平,长得敦敦实实,穿一身灰色的人民装,留着平头,胸前的口袋里插着一支金星牌自来水笔。
赵大同一边把赵国平往炕上让,一边问:“国平兄弟,咱学校现有多少学生啊?”
赵国平盘腿坐在了炕桌旁,回答说:“赵庄小学目前是咱县的完小,共有六个年级,各四个班,400多名学生!”
赵大同很高兴,举起酒盅和赵国平碰了一下,又问:“升学率是多少?”
赵国平说:“升学率是100%!大部分都考上了县一中,一小部分考到光明店中学。”
赵大同说:“哎呀,如此说来,我小蕊、小平在这里读书也不比在北京的小学差!”
赵国平说:“柱子,你可别这么说!孩子能在北京读书,还是让他们留在北京好!大娘要是想孙子了,可以去北京住住。你把这么小的两个孩子弄回家来,没有大人监管,不是长久之计!三岁以前放在老家还行,一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龄,还是回到父母身边好!不过,你既然已经把孩子们送回来了,就让他们在这里住一段时间试试、看看也好。”
赵大同的眼神一暗,不再说话。
赵大娘一边拨着盘子里煮好的饺子,一边说:“国平,你们都是有文化的人,我这个老婆子,在哪里住着都一样。小平他们在这里要是不行,我就带他们回北京,和柱子一起过,享享儿媳妇的福!”
听着母亲舒心的话,赵大同蓦地觉得心头颤了一下。
饭简单,吃得就快。午饭也吃完了,赵国平抽上了赵大同递上的卷烟。
赵大同的话一直不多。待赵国平起身告辞时,他像是下定了决心,说:“妈,国平兄弟,我有个事,以前一直没有和你们说开。这次,我觉得我还是说开了好!”
赵大娘首先问:“柱子,什么事啊?莫不是你在部队上受处分了?”
赵大同说:“妈,您老说哪去了?我说的是我的婚事、家事!”
赵大妈放心了,对赵国平说:“国平,柱子的头一个媳妇犯了错误,离婚了,留下了小蕊、小平两个孩子。现在的媳妇小吴,是空军部队上的军官,是后续的媳妇。”
赵国平说:“大娘,这个情况我知道,上次柱子回来结婚和我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