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四苓散(和一八七)五苓散(和一八二)小建中汤(补二二)五福饮(新补六)茵陈饮
(新寒八)大建中汤(补二四)左归饮(新补二)右归饮(新补三)茵陈五苓散(和一八五)
理中汤(热一)理阴煎(新热三)茵陈橘皮汤(热一三二)温胃饮(新热五)寿脾煎(新
热十六)茵陈附子汤(热百三十)六味丸(补百二十)八味丸(补一二一)六味回阳饮(新
热二)柴苓汤(和一九二)柴芩散(新散十)栀子柏皮汤(寒二三)大厘清饮(新寒五)
茵陈蒿汤(攻三一)栀子大黄汤(攻十五)小半夏汤(和八)***汤(补一)大黄硝石汤
(攻十四)小茵陈汤(热一三一)五君子煎(新热六)桂枝加黄汤(散十)
论外备用方
属性:养劳汤(和三五四虚劳疸)加减五苓散(和一八三)茵陈四逆汤(热十九阴黄汗)
绿矾丸(和三五五黄胖)甘露饮(寒十湿热)犀角地黄汤(寒七九血热)茵陈汤(寒
一二八湿热)火府丹(寒百二十消渴)茯苓渗湿汤(寒一二九湿热)柴胡茵陈五苓
散(和一八六伤寒、湿热)
经义
属性:《太阴阳明论》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通评虚实论》曰∶跛,寒风湿之病也。
《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禁湿地濡衣。
《调经论》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
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五常政大论》曰∶太阴司天,湿气下临。
《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萎不收。太阴司天之政
,民病寒湿,腹满,身愤,肿。太阴所致为重,肿。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经脉篇》曰∶胃病则大腹水肿,膝膑肿痛。足阳明实则狂,颠虚则足不收,胫枯。
《平人气象论》曰∶足胫肿曰水。
论证(共五条)
属性:香港脚之说,古所无也。自晋苏敬始有此名。然其肿痛麻顽,即经之所谓痹也;其纵缓不
收,即经之所谓痿也;其甚而上冲,即经之所谓厥逆也。逮夫后世,则有类伤寒四证,而以
香港脚居其一。谓凡头痛发热,身痛便闭,而但见脚膝屈弱无力者,便是香港脚。此说太混,予
不然之。夫香港脚本水湿下壅之病,而实非阳邪外感证也,若诸证之兼见者,则或有之,若以
外感之脚软者,便认作香港脚,则淆乱意见,大不通也。兹予删诸繁琐,述其节要,法既无遗
,庶便理会。
一、香港脚之证,其初甚微,饮食动作,无不如故,或无他疾而忽得之,或因病后而渐得
之,及其病也,则自膝至足,或见麻痹,或见冷痛,或见痿弱,或见挛急,或肿,或不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