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叫什么名字?”
“孙凤鸣。”
“有没有可能,王亚樵当初是派另一个人去刺杀汪精卫,但临时换了个?”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不过我要告诉你的是,这孙凤鸣是斧头帮的骨干人物,他当时的任务是刺杀蒋介石。不过蒋介石不在,他才朝汪精卫开的枪。”
我听得有些发冷汗,难道当初“他”的任务是去刺杀……
和父亲谈过之后的第二天,我去了家乡的一个历史研究所。说明来意之后,接待人员很热情。他们听闻有这样一本书,显得很激动,认为这是一个填补历史空白的机会。我有些不好意思,告诉他们那本书更像是志异,希望他们不要太在意。他们摇摇头,表示专业人士有辨别真伪的能力。
聊了一会,我进入主题,想要借阅斧头帮当年的资料,并明确告诉他我要查阅一个叫“楚荆”的人的资料。
“楚荆?这只能翻翻看了。卷宗太多,你突然这样问,我也记不起来。”
“他曾经是斧头帮的人,后来应该是参加红军了。而且很可能是参与了一些打击邪教势力的战斗。”
“斧头帮当年确实有一些义士加入了红军。如果范围缩小到这里,我该能找到。”
我和他们都很激动,颇有点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概。
翻阅了整整一天,总算找到一份资料。
研究人员解释道:“这些都不是原稿。原稿在国家历史研究院。我们当初也只能借阅,然后拍照留念。不过你知道,照相机的闪光会破坏老旧的文件纸,因此你看到的,也都是当年我们慎重拍下来的照片了。”
资料里有“他”的主要经历,讲述了“他”的人生轨迹。其中大多数,我都早已熟知。不过,资料里的他,是另一个名字。
可能是当初研究人员拍照的时候角度没有掌握好,这份资料里应该夹带的一张照片没拍全。
可是上面的字还能看得清。上面写着:“三十六年春节,延安。与父母、弟弟、妹妹、妻十九合影留念。”
照片透着昏黄。四十四岁的他站在文书公身后,与妻子微微笑着。而弟弟和妹妹靠在母亲一侧。那一侧,正好是研究人员没有拍到的地方。时至今日,我都不知道自己这位“老祖奶奶”长什么样。
后来我没再去寻找别的资料了。
因为那份属于“他”的资料上,明明白白写着:“……民国三十六年,于孟良崮战役牺牲,享年四十四周岁。妻子纪十九亦在同年牺牲,未有子嗣。”
这便是那个人的故事。这便是他选择的路。
悲伤而又甜蜜。西河口的故事就到这里完结了。如果您看到了最后,请允许我表达自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