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玄集》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唐姚合编。合有诗集,已著录。合为诗,刻意苦吟,工於点缀小景,搜求新意,而刻画太甚,流於纤仄者,亦复不少。宋末“江湖诗派”,皆从是导源者也。
然选录是集,乃特有鉴裁,所取王维至戴叔伦二十一人之诗,凡一百首,今存者凡九十九,合自称为诗家射雕手,亦非虚语。计敏夫《唐诗纪事》,凡载集中所录之诗,皆注曰:右姚合取为《极玄集》,盖宋人甚重其书矣,二十一人之中,惟僧灵一、法振、皎然、清江,四人不著始末;祖咏不著其字,畅当字下作一方空,盖原本有而传写佚阙,其馀则凡字及爵里,与登科之年,一一详载。观刘长卿名下注曰:“宣城人”,与《唐书》称河间人者不同。又皇甫曾注,天宝十二载进士;皇甫冉注,天宝十五载进士。以登科先后为次,置曾於冉之前,与诸书称“兄弟同登进士者”亦不同。知为合之原注,非后人抄撮诸书所增入。总集之兼具小传,实自此始,亦足以资考证也。
△《松陵集》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唐皮日休、陆龟蒙等倡和之诗,考卷端日休之《序》,则编而成集者龟蒙,题集名者日休也。龟蒙有《耒耜经》,日休有《文薮》,皆已著录。依韵倡和,始於北魏王肃夫妇,至唐代,盛於元、白,而极於皮、陆,盖其时崔璞以谏议大夫为苏州刺史,辟日休为从事,而龟蒙適以所业谒璞,因得与日休相赠答。同时进士颜萱,前广文博士张贲、进士郑璧、司马都,浙东观察推官李縠,前进士崔璐,及处士魏朴、羊昭业等,亦相随有作,裒为此集。序称共诗六百八十五首,今考集中日休、龟蒙,各得往体诗九十三首,今体诗一百九十三首,杂体诗三十八首,又联句及问答十有八首。外颜萱得诗三首,张贲得诗十四首,郑璧得诗四首,司马都得诗二首,李縠得诗三首,崔璐、魏朴、羊昭业各得诗一首,崔璞亦得诗二首。其他如清远道士、颜真卿、李德裕、幽独君等五首,皆以追录旧作,不在数内,尚得诗六百九十八首,与《序》中所列之数不符,岂《序》以传写误欤?明宏治壬戌,吴江知县济南刘济民,以旧本重刊,都穆为之《跋》尾,岁久漫漶;毛晋又得宋椠本,重校刻之,今所行者皆毛本。唐人倡和裒为集者凡三。
《断金集》久佚,王士祯记湖广莫进士有《汉上题襟集》,求之不获,今亦未见传本。其存者惟此一集,录而存之,尚可想见一时文雅之盛也。
△《二皇甫集》七卷(江苏蒋曾莹家藏本)
唐皇甫冉、皇甫曾兄弟合集也。冉字茂政,丹阳人,天宝十五载进士,大历中官至左补阙;曾字孝常,天宝十二载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谪阳翟令以终。曾集一卷,与《书录解题》合。冉集六卷,较《书录解题》多五卷,然曾集前有大历十年独孤及《序》,称“三百有五十篇”,而此本仅“一百三十四篇”,则已佚其一百十六篇。又《酬杨侍御寺中见招》、《送薛判官之越》、《送魏中丞还河北》、《赋得越山》,皆三韵律诗,而编五言古诗中。《奉寄皇甫补阙》六言一首,乃张继诗,冉有答诗并《序》可证,而亦编为冉诗。知旧本附答诗后,重刊者分体编次,乃杂入六言诗中,遂误为冉诗,则并次第亦非其旧。观其与曾集皆以五言排律别立一体,非惟唐无此名,即宋、元亦尚无此名。其为高棅以后不学者,所窜乱审矣。前有王廷相《序》,后有杨慎《跋》,并称河中刘润之辑《二皇甫集》,然则此集即润之所编也。
△《唐四僧诗》六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唐僧灵澈诗一卷,灵一诗二卷,清塞诗二卷,常达诗一卷。案《书录解题》,载灵澈、灵一集,皆一卷,而清塞与常达失载。是集合而辑之,不知何人所编。
灵澈、灵一及常达集前,各载宋沙门赞宁奉敕所撰本传一篇,惟清塞无之,盖赞宁作《高僧传》时偶遗其名也。灵澈诗前有刘禹锡《序》一篇,《文献通考》亦引之,盖灵澈当时与僧皎然游,得见知於侍郎包佶、李纾,故来往长安,其名较著,得以求《序》於名流,然禹锡《序》其诗,凡十卷,兹仅一卷,则亦吉光片羽,非其完书矣。灵澈姓汤,字源澄,越州人。灵一姓吴,广陵人。常达姓顾,字文举,海隅人。清塞即周朴,其人后返初服,不应列为四僧。语详李龏《宏秀集》条下,兹不具论焉。
△《薛涛李冶诗集》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薛涛,蜀中妓;李冶,乌程女道士。涛与元稹相倡和;冶亦尝与刘禹锡游,皆中唐人也。《书录解题》载,薛涛诗一卷,李冶诗一卷,今皆不传。此本皆后人抄撮而成,涛集中如《闻道边城苦》一首,兼载洪迈《唐人万首绝句》、计有功《唐诗纪事》、杨慎《升庵诗话之说》,一诗两见。又《唐诗纪事》之五《离诗》,《唐摭言》之十《离诗》,乃一事讹传,其文互异,亦相连并载。其编辑颇为详慎,附以补遗三篇,又采摭《涛传》及诸书所载事迹,考证亦殊赅备。
《冶集》仅诗十四首。然其中《恩命追入留别唐陵故人》一首,详其词意,不类冶作,殆好事者欲裒冶诗与涛相配,病其
太少,姑摭他诗足之也。涛《送友人及题竹郎庙诗》,为向来传诵,然如《筹边楼诗》曰:“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南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其托意深远,有“鲁嫠不恤纬,漆室女坐啸”之思,非寻常裙屐所及,宜其名重一时。冶诗以五言擅长,如《寄校书七兄诗》、《送韩揆之江西诗》、《送阎二十六赴剡县诗》,置之大历十子之中,不复可辨;其风格又远在涛上,未可以篇什之少弃之矣。
△《窦氏联珠集》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唐西江褚藏言所辑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兄弟五人之诗,人为一卷,每卷各有《小序》,详其始末。常字中行,官国子祭酒;牟字贻周,官国子司业;群字丹列,官容管经略;庠字胄卿,官婺州刺史;巩字友封,官秘书少监。皆拾遗叔向之子,群、庠以荐辟,馀皆进士科。叔向有集一卷,常有集十八卷,见《唐书艺文志》,今并不传,此集五卷,《唐志》亦著录,而宋时传本颇稀,故刘克庄《后村诗话》称,惜未见联珠集,此本为毛晋汲古阁所刊,末有张昭《跋》,署戊戌岁,晋高祖天福三年也。又有和岘《跋》,及和题字,署甲子岁,为宋太祖乾德二年。岘凝之子。,岘之弟,岘《跋》称,借抄於致政大夫,即张昭也。又有淳熙戊戌王崧《跋》,亦称世少其本,今刊诸公府。盖抄写流传,至南宋始有蕲州雕版耳。最后为毛晋《跋》,引洪迈《容斋随笔》及计有功《唐诗纪事》,附载叔向诗九篇,又补巩诗六篇,不载於此集者。褚藏言《序》,称牟、群、庠、巩之集,并未遑编录,盖遗篇散见者也。又称:手录《唐书列传》於后,而此本无之,殆偶佚耶。集中附载杨凭、韩愈、韦执中、李益、武元衡、韦贯之、刘伯翁、韦渠牟、元稹、白居易、裴度、令狐楚诸诗,盖谢朓集中附载王融之例。庠诗一首,常诗一首,亦附载牟集之中,不入本集。盖古人倡和,意皆相答,不似后来之泛应,必聚而观之,乃互见作者之意,是亦编次之不苟耳。
△《才调集》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蜀韦縠编。縠仕王建为监察御史,其里贯事迹皆未详。是集,每卷录诗一百首,共一千首。《自序》称,观李、杜集,元、白诗,而集中无杜诗,冯舒评此集,谓崇重老杜,不欲芟择,然实以杜诗高古,与其书体例不同,故不采录。舒所说非也。其中颇有舛误,如李白录《愁阳春赋》,是赋非诗;王建录《宫中调笑词》,是词非诗。皆乖体例。贺知章录《柳枝词》,乃刘采春女所歌,非知章作。其曲起於中唐,知章时亦未有。刘禹锡录《别荡子怨》,乃隋薛道衡《昔昔盐》;王之涣录《惆怅词》,所咏乃崔莺莺、霍小玉事,之涣不及见,实王涣作。
皆姓名讹异,然颇有诸家遗篇。如白居易《江南赠萧十九诗》,贾岛《赠杜驸马诗》,皆本集所无,又沈佺期《古意》,高棅窜改成律诗;王维《渭城曲》“客舍青青杨柳春”句,俗本改为“柳色新”。贾岛《赠剑客诗》“谁为不平事”句,俗本改为“谁有如斯”之类。此书皆独存其旧,亦足资考证也。縠生於五代文敝之际,故所选取法晚唐,以秾丽宏敞为宗,救粗疏浅弱之习,未为无见。至冯舒、冯班意欲排斥宋诗,遂引其书於昆体,推为正宗。不知李商隐等,《唐书》但有三十六体之目,所谓西昆体者,实始於宋之杨亿等,唐人无此名也。
△《搜玉小集》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郑樵《通志》已载之,则其来旧矣。旧目题凡三十七人,诗六十三首;此本但三十四人,诗六十二首。盖毛晋重刊所釐定,所注考证颇详;然胡鹄等三人,有录无诗,晋并删其姓氏,已非阙疑存旧之意。又人阙其三,而诗仅阙其二。不足分配三人,必有一人之诗溷於他人名下矣。则所订亦未确也,其次第为晋所乱,不可复考。既不以人叙,又不以体分,编次参差,重出叠见,莫能得其体例,徒以源出唐人,聊存旧本云尔。
△《古文苑》二十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书录解题》称:世传孙洙巨源,於佛寺经龛中,得之唐人所藏,所录诗赋杂文,自东周迄於南齐,凡二百六十馀首,皆“史传”、“文选”所不载。然所录汉、魏诗文,多从《艺文类聚》、《初学记》删节之本,《石鼓文》亦与近本相同。其真伪盖莫得而明也。南宋淳熙间,韩元吉次为九卷。
至绍定间,章樵为之注释;明成化壬寅,福建巡按御史张世用得本刊之。樵《序》称,有首尾残阙者,姑从旧编,复取史册所遗,以补其数,釐为二十卷。又有杂赋十四首,颂三首,以其文多不全,别为一卷,附於书末,共为二十一卷,则已非经龛之旧本矣。中间王融二诗,题为谢朓,盖因附见朓集而误。又《文木赋》出《西京杂记》,乃吴均所为,见段成式《酉阳杂俎》,亦不能辨别,则编录未为精核。至《柏梁》一诗,顾炎武《日知录》据所注姓名,驳其依托,钱曾《读书敏求记》,则谓旧本但称官位,自樵增注,妄以其人实之。因启后人之疑。又如宋玉《钓赋》:“蜎渊”误作“元洲”;《曹夫人书》:“官绵”误
作“官锦”,皆传写之讹,而注复详为之解。王应麟《困学纪闻》亦辨之,则注释亦不能无失。然唐以前散佚之文,间赖是书以传,故前人多著於录,亦过而存之之意欤。据此书所题。樵字升道,临安人,以朝奉郎知吴县事。成化《杭州府志》则作昌化人,知处州事。《宋诗纪事》亦作昌化人,其号曰峒麓,嘉定元年进士,历官知涟海军,授朝散郎知处州。盖昌化即临安属县,此书举其郡名,处州乃所终官,此书则其知吴县时所注也。
△《文苑英华》一千卷(御史刘锡嘏家藏本)
宋太平兴国七年,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奉敕编,续又命苏易简、王祐等参修。至雍熙四年书成,宋四大书之一也。梁昭明太子撰《文选》三十卷,迄於梁初。此书所录,则起於梁末,盖即以上续《文选》,其分类编辑,体例亦略相同,而门目更为烦碎,则后来文体日增,非旧目所能括也。周必大《平园集》有是书《跋》,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今闽、蜀已刊。惟《文苑英华》士大夫间绝无而仅有。盖所集止唐文章,如南、北朝间存一二,是时印本绝少,虽韩、柳、元、白之文,尚未甚传。其他如陈子昂、张说、张九龄、李翱诸名士文籍,世尤罕见。故修书官於
柳宗元、白居易、权德舆、李商隐、顾云、罗隐,或全卷收入,当真宗朝,姚铉铨择十一,号《唐文粹》,由简故精,所以盛行。
近岁唐文摹印漫多,不假英华而传,其不行於世则宜,云云。盖六朝及唐代文集,南宋初存者尚多,故必大之言如是,迄今四五百年,唐代诗集,已渐减於旧,文集则《宋志》所著录者,殆十不存一,即如李商隐《樊南甲乙集》,久已散佚,今所存本,乃全自是书录出。又如《张说集》,虽有传本,而以此书所载互校,尚遗漏杂文六十一篇,则考唐文者,惟赖此书之存,实为著作之渊海,与南宋之初,其事迥异矣。书在当时,已多讹脱,故方崧卿作《韩集举正》,朱子作《韩文考异》,均无一字之引证。彭叔夏尝作《辨证》十卷,以纠其舛漏重复,然如刘孝威《绍古词》,一收於二百三卷,一收於二百五卷,而字句大同小异者,叔夏尚未及尽究也。此本为明万历中所刊,校正颇详,在活字版《太平御览》之上,而卷帙浩繁,仍多疏漏,今参核诸书,各为厘正。其无别本可证者,则姑仍其旧焉。
△《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内府藏本)
宋彭叔夏撰。叔夏,庐陵人,自署曰乡贡进士,其始末未详。《江西通志》亦但列其名於《绍熙壬子乡举》条下,不为立传,盖已无考矣。是书盖因周必大所校《文苑英华》而作。考必大《平园集》有《文苑英华跋》曰:孝宗皇帝欲刻江钿文海,臣奏其去取差谬不足观,乃诏馆阁裒集《皇朝文鉴》。臣因及《文苑英华》,虽秘阁有本,然舛误不可读,俄闻传旨取入,遂经乙览。时御前置校正书籍一二十员,往往妄加涂注,缮写装饰,付之秘阁,顷尝属荆帅范仲艺、筠倅丁介稍加校正;晚幸退休,求别本与士友详议,疑则阙之。惟是元修书非出一手,丛脞重复,首尾衡决,一诗或析为二,二诗或合为一。姓名差互,先后颠倒,不可胜计。其中赋多用员来,非读《泰誓正义》,安知今日之“云”字乃“员”之省文?以“尧韭”对“舜荣”,非读《本草注》,安知其为“菖蒲”。又如切磋之“磋”,驰驱之“驱”,挂帆之“帆”,仙装之“装”,广韵各有侧音,而流俗改切磋为“效课”,以“驻”易驱,以“席”易帆,以“仗”易装,今皆正之,详注逐篇之下,不复遍举。始於嘉泰初年,至四年秋讫工。云云。是书之首,亦有嘉泰四年叔夏《自序》,称益公先生退老邱园,命以校雠,考订商榷用功为多,散在本文,览者难遍,因薈稡其说,以类而分,各举数端,不复具载云云。
则必大所称与士友详议者,盖即叔夏。故与必大校本,同以嘉泰四年成书也。所分诸类,一曰《用字》,为目凡三;二曰《用韵》,为目凡二;三曰《事证》,无子目;四曰《事误》,为目凡二;五曰《事疑》,无子目;七曰《人名》,为目凡五;八曰《官爵》,为目凡三;九曰《郡县》,为目凡三;十曰《年月》,为目凡四;十一曰《名氏》,为目凡三;十二曰《题目》,为目凡二;十三曰《门类》,无子目;十四曰《脱文》,为目凡四;十五曰《同异》,十六曰《离合》,十七曰《避讳》,十八曰《异域》,十九曰《鸟兽》,二十曰《草木》,均无子目;二十一曰《杂录》,为目凡五;其中如磋、驱、帆、装诸字,与必大所举者合。然《序文》称小小异同,在所弗录。原注颇略,今则加详。其未注者,仍附此篇,则视必大原本亦多所损益矣。《文苑英华》本继《文选》而作,於唐代文章,采摭至备,号为词翰之渊薮。而卷帙既富,牴牾实多,在宋代已无善本。
近日所行,又出明人所重刊,承讹踵谬,抑又甚矣。叔夏此书,考核精密,大抵分承讹当改;别有依据,不可妄改;义可两存,不必遽改,三例。中如杜牧《请追尊号表》,以高宗伐鬼方为出《尚书》,显然误记;而叔夏疑是“逸书”,未免有持疑不决之处,然其用意谨严,不轻点窜古书,
亦於是可见矣。
△《唐文粹》一百卷(内府藏本)
宋姚铉编。陈善《扪虱新话》以为徐铉者,误也。铉字宝臣,庐州人,自署郡望,故曰吴兴。太平兴国中第进士,官至两浙转运使,事迹具《宋史》本传。
是编文赋惟取古体,而四六之文不录;诗歌亦惟取古体,而五七言近体不录。考阮阅《诗话总龟》,载铉於淳化中侍宴,赋《赏花钓鱼》七言律诗,赐金百两,时以比“夺袍赐花”故事。又江少虞“事实类苑”,载铉诗有“疏钟天竺晓,一雁海门秋”句,亦颇清远。则铉非不究心於声律者,盖诗文俪偶,皆莫盛於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