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才体现于生命的全部。
生命的全部以旅程计算,每一程都不能虚度,每一程都不能耽误,每一程都不能空白,这样,回忆往昔的时候,你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碌碌无为而羞耻。
生命最感悲哀的是,它不可能有多次,但许多人连一次都没好好度过。他之所以产生对功利的急迫心理,说到底,是没有精通生命的根本之道和根本之理。
世人任何罪恶的起因,都是由于理智的蒙蔽,对万事万物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在这充满物欲诱惑的时代,我们必须随时以清明的理智来把我们的言行导入光明的正途。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要求自己上进,要求自己做事要精确、要成功,但一个人的智力、体力、领悟力与适应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一路领先,胜过所有的人。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力量有不能达到之处,承认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
真正成功的人常能举重若轻,履险如夷,临危不乱。这是一份定力,一分自信,也是一种智慧。大处如此,小处也如此。读书、参加考试,除认真准备之外,还要把得失置之度外。凡事在于自己尽力而为,只要自己已经尽力,成功与否,那就已经不是自己的力量所能操纵,多去忧虑反而分散了自己的精神与心力,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
个人的成就与竞争时的得胜,固然快乐。假如一个人处处争强好胜,则不但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反而充满唯恐被人超越的苦恼。由于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生命中那些原本值得欣赏的,也会被漠视,生活的内容会变得枯燥、冷硬而乏味。
假如你已经具备了天赋的聪明和后天的勤奋,希望你在这两个成功的必备的条件之外,再加上一份平淡轻松的心情,那才是真正的智者所应追求的。
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
——刘向《说苑》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反,循环往复。《周易·复卦·彖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日盈则昃,月盈则食”,中国人从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无来不陂,无往不复”,老子要言不烦地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人生变故,犹如水应变能力,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就收。
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度地打扮自己,一个成熟的男子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宋人李若拙因看通了官场,作《五知先生传》,说做人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无疑是临渊纵马。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暂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成仇。
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所以最好是事业爱情两不误。北宋词人秦少游的笔下“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仅是对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使我厌恶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如果让人想拥有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以活命,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如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
人世间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人厌恶的东西。这种心愿本不只是孟子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孟子能够保持它罢了。
“鱼与熊掌”的确是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二难选择。想名又想利;没做官的羡慕当官的权势,而做官的又羡慕不在官场上的人潇洒自由。小而言之,想读书又想打工;想挣钱又想休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之所以难,难在舍不得,难在那不可得兼的东西都是“我所欲也”,甚至,也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可难的了。
活着,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求,也是完全正当的欲求,谁不想活着?“义”即道德义理也是人类的欲求,人人都有道德上的价值,人格上的尊严,这就是人所本有的“良知”。但是,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决不能苟且偷生,而要“舍生取义”。这两种不同的“欲”,有价值上的本质区别,因而才有这样的选择。这完全是一种自我选择,其所以作出这种选择,是有内在根据的,这就是情重于欲。有情才有义,谓之“情义”,这是人之所以尊贵的内在根据,也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如果为了活着而牺牲生命的价值,就是“无义”之人,人而“无义”,是一种最大的耻辱。
从利、义的选择到生活方方面面的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是考验。至少决定了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诸葛亮治理蜀国,什么事都亲自过问,杨容曾经劝谏他,说:“作为丞相,您治理方面应有体统,上下不能侵犯。”诸葛亮不听从。蜀国虽然得到治理,可是自己却费心劳神而丧生。虽然责任感太重,以致于尽心努力去做,却实在不能得到最好的治理,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妙用。不仅从政是这样,用人也是这样。要看到别人的优点,用人的过程就是选优弃劣。
作为高层领导来说,只需要挑选中层干部,提拔任用,至于下面各级基层官员的提拔与任用,应由他们处理,不宜详细过问。过问就是侵职,就不懂选择与放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