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朝堂
“朝会是皇上召开,但大多无甚事,您这直接朝会上上言,岂不是生事?”
黄道周气的将笔一放,道:“是老夫生事的吗?他周延儒勾结党羽,凭空攻讦,老夫总是要辩上一辩,难道天下这么霸道,只允许他污人清白,不许老夫辩白?”
“可您辩归辩,也不要如此大范围得罪同僚啊……您看您写的,已经是置气了。”
“哪里置气了?既然要上疏,自然是要皇上远离奸佞!老夫所书之人,哪个不是投机取巧的奉承奸佞之辈?老夫已经决定了,便是冒着官不做,也得上这道奏疏!”
弟子没办法了,这老师显然已经是动了真气,犟起来了,他也没法劝了。
“你不用劝老夫了,老夫也想清楚了,入阁不入阁根本不重要,老夫入阁所图,也不过是清理小人,任用贤能之人,为国为民。既然眼下又被那姓周的逼到这份上,也挺好,就此在百官面前上一道疏,以明心迹。”
这下几个弟子更没辙了。
很快,时间来到了四月初一,百官入朝,文武两列于午门之后,待到鸣鞭,按次序过桥,直到奉天门丹陛之前。
等着朱由检自宫中过来,礼乐奏响,鸿胪寺高唱“入班”,左右两班廷官这才小心入殿。
入殿之后,便行一拜三叩头礼节,紧接着便是奏事环节。
今日议事两件,由阁臣范景文主持开议。
两件事都是比较重大的事情,一件则是松江府、顺天府之政策是否可以适当推广至其他州府。
第二件则是皇家海运的船只已经具备运输资格,是否用海运代替漕运。
两件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尤其是第二件,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牵一发动全身。
议事先是第一件,以钱谦益为首的反对派均反对全面推广两地之新政。
钱谦益奏道:“松江府、京师乃特殊之地,特殊待遇可以谅解,但是为了平稳推行,仍需谨慎!”
马士英则道:“南京亦推行商税,未曾见有多少困难,可见,政策施行并无难度,臣仍然觉得应当迅速进行新政推行,以增加财政收入,而今考成法有所成,今年之考成,当以新政推行为目标。”
温体仁也难得不看戏,他站出来道:“不可,两京和松江府之所以成功,乃是特殊。两京自不用说,天子脚下,商贾安分,松江府更是优待商贾,提倡交易,而其他地方均无此根据,难保不引起各地商贾反感。”
“便是两京、松江府推行新商税,逃离之商贾亦不在少数,倘贸然在十三省之地全然推行,逃税者众,实难以监督,届时亦是虚政。”
“所以,臣以为,不应该全国性推行新政,应当适当加多几个州府试点,在不断完善商税之收,一年一年慢慢扩之方为沉稳之道。”
温体仁的提议其实在内阁早有商讨。
所以并没有什么反对声音。
朱由检顺势询问:“那应当扩几个州府做新政试点?又是哪几个州府适合?毕卿,你先说。”
毕自严出列应旨道:“是。臣以为,应比初次试点多,去年试点一共有三,两京与松江,那么今年应以五府合适,至于何处合适,沿海应有三,广东广州应设其一,其二福建泉州设一、浙江台州设一,至于内陆臣尚未想好。”
朱由检有些疲惫的一锤定音,不想听其他人反对嘈杂,便道:“那便内阁议一议哪五个州府好,下一件议事。”
许多想为毕自严说的几个府辩一辩的官员一看皇上态度,顿时不敢再言,只待之后以奏疏公文形式来和内阁争辩一下。
“是。”范景文从容作答,紧接着开始了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比较复杂。
主要原因是它敏感。
自迁都到北京以来,北京所应之粮,都是需要依靠漕运来运来,其中耗糜也是惊人。
可也无法否认它给京城带来了可靠的供应。
所以和海运一比,尽管海运有诸多优势,但是说破了天,漕运都犹如定海神针。
一言概之便是:它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