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我在红楼修文物晋江 > 第187节(第2页)

第187节(第2页)

&esp;&esp;“哥,你这是……答应啦?”石喻一下子雀跃起来。

&esp;&esp;“你这么想考,大哥为什么要拦着?”石咏奇怪地问,“不过,有件事你得答应大哥。科考只是你人生的手段,不是你人生的全部,大哥不希望你被科考束缚一生。所以,你若是考了两回还未考中,大哥希望你也去当差出仕,哪怕是一边当差一边科考都成,但千万不要钻牛角尖。”

&esp;&esp;若是教他家出个考疯了的“范进”,那石咏一定会自责一辈子。

&esp;&esp;石喻也认真地想了一回,觉得哥哥说得有道理,当即点点头,说:“我都听大哥的!”

&esp;&esp;“真的都听大哥的?”石咏笑笑,若真要考,他对弟弟的要求可绝不止如此。

&esp;&esp;与石喻一番长谈之后,石咏前去拜访了弟弟的业师,姜夫子。

&esp;&esp;说来惭愧,石咏自打差事一忙,就有点儿顾不上石喻的学业,再说他对时下的教育体系完全一窍不通,他“只”会教人写字,别的恐怕都需要别人教。所以眼下来请教夫子,石咏自己都感到自己有点儿“临时抱佛脚”的感觉。

&esp;&esp;“石喻还真是令人头疼啊!”姜夫子微笑,“他一人说明年要考,结果全学塾同龄的孩子一起都说了要考——”

&esp;&esp;石咏知道,姜夫子这座学塾,如今已经有些名气在外,原因就是早先姜夫子教出的书,开头是“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于是这题就将上一句的最后两个字,和下一句的头两个字拼在一起,成为一道题目,即“与仁达巷”。

&esp;&esp;“这叫做‘截搭题’,就好比《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据此出一道题目叫做‘习之不亦’一样。”

&esp;&esp;石咏双眼已直,捧着这题目半天说不出话来。姜夫子只能再向他解释:“石喻早已将‘四书’读得滚瓜烂熟。四书之中词句有限,句句都做过考题。因此如今的考官大多出些偏题怪题,所以我如今就带着他们,将以前各府各院所出过的难题都习练习练,看看他们功底是不是够扎实,也看看他们在考场上能不能随机应变。”

&esp;&esp;——感情姜夫子是带着这些孩子们刷题呢。

&esp;&esp;石咏忙指着石喻做的破题,问:“喻哥儿做得如何?”

&esp;&esp;姜夫子拈着下巴颏上已经不再浓密的三绺短须,晓得隔行如隔山,石咏在内务府做官做得顺风顺水,在这准备童生试的考生卷子面前则全然两眼一抹黑。

&esp;&esp;“这倒是喻哥儿的强项——老夫教学生教了这么些年,还从没见过这样的孩子,竟似将这写破题承题当做玩解题的游戏一般……”

&esp;&esp;石咏一下子想起当初喻哥儿刚刚进学时候的情形,那时他教弟弟,不妨将每项功课都当做一个小小的任务来完成,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能让自己拥有成就感与满足。只没想到,石喻竟将这种学习方法一直坚持至今,并应用在备考应试上。

&esp;&esp;他突然觉得有些惭愧,向夫子拱手道:“世人都说读圣贤书乃是为了明理,独我家的将这读书读成了游戏。”这都是他的锅。

&esp;&esp;姜夫子只管笑着摇手,说:“石大人莫要太谦,老夫见过孩子多了,自然晓得,要懂那些圣贤的道理,还要靠家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才行,若说一旦读了书就能明理,那世上也不会有‘斯文败类’之说了。”

&esp;&esp;“老夫当着那孩子的面,只说他应考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过老夫看来,以他的水准,榜上有名当是稳的,若要高中榜首却有些难度……当然了,世事难料,老夫自不好当那孩子的面儿,将话说得太死。”姜夫子笑呵呵地拈着胡子。

&esp;&esp;石咏知道姜夫子所指,一场考试,不确定因素太多,他也无法像预测郑板桥的中举年份那样预测石喻的考试结果。不过夫子既这么说,他心里就有底了。

&esp;&esp;于是他回到椿树胡同,与石喻约法三章:头一件,每日读书,不可影响作息,晚间到点即睡,不许熬夜;

&esp;&esp;石咏微怔,没想到石喻提出的是,请大哥帮忙保密,暂且莫要将他准备应考的消息告诉石大娘和王二婶。

&esp;&esp;“不想让你娘太担心?”石咏问。

&esp;&esp;石喻带着点赧然地笑笑,只点头不语。

&esp;&esp;“这样也好,这是你自己做的决定,原该自己承担后果。”石咏肯定了他的想法。石喻参加科考,必须由他这个家主帮着打点报考的一应事宜,若非如此,恐怕石喻连他都不愿意告诉。

&esp;&esp;石咏当即应了,第二天就去找梁志国,向他这个佐领请教,究竟该如何替弟弟报考。梁志国奇道:“令弟?……都统的侄子,竟然也要参加科考?茂行,凭你眼下这些身家,难道不给令弟捐个监生,直接去考举人吗?”

&esp;&esp;石咏苦笑:“舍弟想去试一试,也算是体验一下科考时的号舍,感受一回‘下场’的氛围。若是直接捐了监生,十二岁的监生……有些太早了吧!”

&esp;&esp;梁志国一想也是,谁家给十二岁的孩子捐功名?这年纪便下场的,大多真是早慧的孩子,或是高中,便搏个神童之名。若是中不了,也会得些经验,下回再考,也不会再怯场,若真再考不中,正好十八,这便直接捐个功名乡试去呗。

&esp;&esp;石咏相求,梁志国慨然应允,两三天之内,石喻下场之事便有了眉目。石咏回到椿树胡同,将这好消息告诉石喻。

&esp;&esp;石喻听了,也未见多兴奋,不过淡笑着谢过哥哥。

&esp;&esp;自从石家哥儿俩说定了石喻下场的事儿,石喻就真的按照石咏所说的,严苛作息,日常锻炼,努力攻读,更难得的是,这位小哥儿始终镇定自若,科考的事,他真的一个字都未透露给母亲与伯娘知道。

&esp;&esp;石咏看着石喻每天气定神闲地如常读书,在石大娘与王二婶面前,也是一个字的口风都不露。有时石咏看着难免心疼,觉得堂弟小小年纪,肩上背负了太多。但是他也须守信,既然答应了石喻,就也替弟弟保守秘密,一点儿口风都不露。

&esp;&esp;倒是如英看出了些端倪,有回在东院她冷不丁问:“茂行哥,二弟那里,一切还顺逐么?”

&esp;&esp;石咏赶紧说一切都好,着重强调了“一切”……都好。如英便瞅瞅他,唇角似笑非笑地道:“夫君不大会撒谎,所以最好还是别让娘和二婶问起此事才好!”

&esp;&esp;石咏知道自己天性不善作伪,而如英在成亲之后这短短的一两个月之间,已经将他这一点看透了个十足十,无奈之下,只能向如英反复说明,明言因是与弟弟的约定,所以实在不方便透露。

&esp;&esp;如英也很体谅地不再追问,只提醒他莫要在长辈面前露馅才好。

&esp;&esp;这日如英正在带着几个丫鬟拾掇东院里进。这一进早年间的格局是,上房兄弟两人共用,石咏占东厢,石喻占西厢。如今石喻已经搬去西院了,西厢便收拾出来让望晴望雨那几个大小丫鬟一起住了。

&esp;&esp;“茂行哥,东厢要不要叫她们一起收拾收拾?”如英从未进过那东厢,当下随口问。

&esp;&esp;石咏赶紧摇手,说:“不用不用,地方挺乱的,回头我自己拾掇就好。”

&esp;&esp;如英“嗯”了一声,当即转身,要忙自己的去。望晴与望雨两个则在如英背后嘀嘀咕咕,这时候望晴将望雨一推,说:“我可不信这种话,我就是要当面问问姑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