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旁边的仆从应了一声,上前给九阿哥斟酒。
&esp;&esp;“等等,”九阿哥一个激灵,指着那侍从手中的酒瓶,“这酒瓶……”
&esp;&esp;“是奴才弄错了吗?外间都说,这酒不能太热,奴才若是用手托着都会影响,所以斟酒时要用手巾垫着……”斟酒的侍从吓了一大跳,赶紧跪下解释。
&esp;&esp;“都哪里来的这些臭规矩!”九阿哥怒从心头起,劈手夺过那酒瓶,托在手里仔仔细细地看着——这不就是他早先出手拍出去的那一批积压货么?怎么如今贴上了酒标,盛上了酒浆,便好似一副身家百倍的样子?
&esp;&esp;“这种酒,究竟是怎么流传出来的,在外头的定价是多少?”九阿哥拧紧了眉头问。
&esp;&esp;“回九爷的话,这酒最早是从内务府传出来的。早先十六阿哥在松鹤楼答谢内务府上下官员工匠,用的就是这种酒……听说内务府还给大内送了些,说是十六阿哥孝敬皇上的,有消息传出来这种酒许是能列为御酒。”
&esp;&esp;九阿哥磨着后槽牙心想:好你个内务府啊!
&esp;&esp;“这种酒,如今在市面上的统一价都是十五两一瓶,若是在酒楼和大菜馆子里点上一瓶,会另加二两‘开瓶费’。”厨子禀报了这酒的价格,九阿哥顿时有种想吐血的感觉。
&esp;&esp;早知这瓶子盛酒能叫到十五两银子一瓶,他该再多宰那小子一道的,当初拍卖时底价就该叫两万两,不,二十万两的!
&esp;&esp;可是九阿哥毕竟浸淫商界多年,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与旁人不同。当下顾不上这些私人恩怨,连忙将手下得力的管事叫来,说:“赶紧遣人去收购市面上的这种酒,有多少买多少,一瓶也不许遗漏。”
&esp;&esp;不过瞬间的功夫,他已经想清楚了这小小一瓶酒所拥有的巨大利润空间。
&esp;&esp;管事应下,飞快地去了,隔天垂头丧气地回来,禀报九阿哥,说连那产酒的村子都翻遍了,今年总共只产了那么些,总量在三万瓶左右,京中只有几千瓶,其余全装船运往江南,如今再去拦,已经是来不及了。
&esp;&esp;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esp;&esp;某博物馆中,讲解员正在给观众讲解展柜中盛放的一只玻璃瓶。
&esp;&esp;“各位看这只玻璃瓶可能会觉得非常普通,但是这只玻璃瓶在我国的酿酒史上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只瓶子是三百年前的‘红酒元年’,
&esp;&esp;十六阿哥那头在京中大力推介“金风玉露”酒和“凌雪傲霜”酒,石咏这边丝毫未停,除了安排树村那里继续按照李大牛家的法子,酿造这口感偏“干”的“干果酒”之外,石咏开始张罗制作这两种酒的周边。
&esp;&esp;
&esp;&esp;石咏于三月初万寿节之前推出的这一批新酒,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成酒有桃李两种水果的香气,并稍带些不知名的花香。酒瓶依旧用的是与此前一样的玻璃瓶,只是改了酒标,雕版印制的酒标,上面由简约的笔触绘着桃树李花,并“桃李不言”四个大字,据说是名家手笔。
&esp;&esp;最紧要的是,这种酒只有三千瓶,错过这一次,这酒就再也不制了。因此京城中好此一道的豪客们大多起了收藏的心思,买十瓶,喝五瓶,余下的藏着。反正店家也说过,这种酒可以藏,但是最好保存在不见光,温度不冷不热的地方。
&esp;&esp;除了京城本地人关注这种酒之外,各地上京等候陛见的外省官员也大多很感兴趣。除了腊月里从京里送到南方的“凌雪傲霜”之外,如今又多了一种选择。这种酒,虽然没有当真冠上“御酒”的名号,但是内务府传出来的消息是,康熙皇帝亲口尝过、赞过,着实与“御酒”无异。于是这些官员也多有买下些,以备走礼送人之用。
&esp;&esp;这时候石家的小姑娘已经五个月大了,已经不像刚出生时那么安静了。每每有人过来看看她,拉拉她的小手,她就会冲着人甜甜地笑,别提多乖觉了。石咏每天回到家中,只消看看大姐儿的笑脸,就会立即疲累全消,着实不枉费他这样辛苦地给姐儿攒嫁妆。
&esp;&esp;只可惜石大娘与如英都说孩子还太小,不适合起正式的名字,因此家里都只管“大姐儿”“大姐儿”地叫着。
&esp;&esp;这一日石咏与如英依旧在上房逗闺女,忽听外头来报,说是往椿树胡同递了帖子。石咏起先也不以为意,接过帖子一看,便讶然出声。
&esp;&esp;如英好奇地凑过去,问道:“这位是哪家的亲戚?”
&esp;&esp;石咏:“你难道不认得了,在南边,一向与你通信的?”
&esp;&esp;如英立时也睁大了眼,望着石咏:“林姑娘家?”
&esp;&esp;如英早年待字闺中的时候,曾得过一本“诗小姐”讲如何写诗的手抄小册子,对这位小姐钦佩不已,只恨无缘识荆。待她嫁与石咏,石咏却是明明白白就知道那位是林家的姑娘,便鼓励妻子与林黛玉通信往来,切磋些诗词与为人处世的心得。此前如英生娃,这些诗词歌赋便不得不都暂且放下了,一门心思都放在那个小的身上。南边林家那里也很体贴地送上了石家大姐儿的满月礼。
&esp;&esp;可是如英怎么也没有想到,林家人竟然会上京。
&esp;&esp;石咏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帖子上说得明白,这次万寿节,林如海自请上京陛见,康熙允了。林如海惦着京中的亲友多年未见,便携女上京,记起石咏,再加上林黛玉与如英一向书信往来的,却从未见过面,所以林家投了拜帖,想要后日上门来见。
&esp;&esp;石咏当即说:“这怎么行?林大人是长辈,怎么能让长辈来拜见咱们?”如英也深以为然,便催着石咏过去先拜见一回林如海。
&esp;&esp;这次过来送帖子的,不是旁人,正是石咏以前认识的林家大管家林南。石咏问起才知林家在京中原本有宅子,如今宅子已经收拾妥当,林如海父女二人住着尚好。石咏便与林南一起,前往林如海在京中的宅邸,想要亲自拜见。
&esp;&esp;然而石咏抵达林府的时候,林如海已经陛见去了,尚未归来。林府虽有黛玉在,但确实不便相见。石咏干脆等了一会儿。好在不多时,林如海便从宫中出来了,听说石咏候着,赶紧来见。
&esp;&esp;“人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茂行这几年,已与当年随贺郎中南下之人不可同日而语了。”林如海见到石咏这样急匆匆地赶来拜见,知道这孩子依旧知礼数,在京中做了几年的官,却一点儿骄矜之气也无。林如海心里便感十分畅快。
&esp;&esp;“实不相瞒,茂行,这次我上京陛见,是向皇上提出辞官的。”林如海待府中仆役给石咏上过茶之后,便遣散了从人,认真向石咏透露了他这次进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