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十三阿哥与兄长相投,不仅因为自年轻时起便共患难,也不仅因为十三阿哥自始至终站在四哥身旁,从未动摇,还有一点很小的原因——这一位的品味与喜好,也和这位四哥非常接近,就拿当初那对甜白釉的瓷碗来说,那一对,是同时符合两人审美的物件儿。
&esp;&esp;此刻十三阿哥望着那只霁红釉的玉壶春瓶,只见那只瓷瓶的瓶身覆着一层非常匀净的哑光釉,那釉色如热血初凝,深沉安定,莹润均匀,于是十三阿哥微微点头,道:“皇上,臣以为,这霁红釉艳若朱霞,在某些场合还是非常妥当的。”
&esp;&esp;石咏坐在十三阿哥身后,忍不住探出头张了张,他对“霁红”这种釉色实在是如雷贯耳,听过太多次了,可即便他以前曾经坐过博物馆的研究员,也没有机会见过多少完美的精品。正如雍正皇帝所言,多多少少都是有瑕疵的。
&esp;&esp;“霁红釉”又叫“宝石红釉”,号称“千窑一宝”,极难烧成,一旦烧成,便是精品,其釉面无龟裂纹理,不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鲜明而不耀眼,是一种极富高级感的釉色。石咏觉得以雍正的品味,应当很难拒绝这种釉色,想找替代品,恐怕也是因为霁红釉出窑率太低的缘故。
&esp;&esp;他这一探头,立即被雍正与十三阿哥见到了。雍正当即想起石咏的背景,不客气地沉声问道:“石咏,你有什么看法?”
&esp;&esp;石咏凝了凝神,道:“霁红釉极其难烧,烧制的成本极高,因此作为祭器最为适合。日用品用霁红釉着实有些暴殄天物。”
&esp;&esp;难得他一面说,雍正皇帝与十三阿哥便一面点头。
&esp;&esp;“日用器皿,若是不用霁红釉,单在红釉中,还有郎窑红釉可选,郎窑红釉按照成色不同,又可分为桃花醉釉、孩儿脸釉、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粉红釉下还有乳鼠皮釉、苔点绿釉……”
&esp;&esp;纯色釉中的红釉,各种明目花色,绝不比后世姑娘们的口红色号简单。石咏是一介直男,对于口红色号一窍不通,但是各种釉色记得清清楚楚:无它——这是他的专业领域。
&esp;&esp;石咏一口气往下说,十三阿哥在一旁听着直笑,道:“茂行,这可教人记起你是在琉璃厂旁边长大的了。”而雍正每听见一个釉色,都稍许摇摇头,似乎在说:还不够好。
&esp;&esp;石咏将所有适合日用器皿的红釉釉色都说了一遍,雍正都不满意,道:“茂行,你既然对这些釉色都熟,便再想想有什么适合小件日用器物的釉色,就如那些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盘之类的。”
&esp;&esp;雍正这么一说,石咏登时想起来一茬儿:他记得一款雍正最爱的釉色,正是红釉的一种,按照眼前的情形看,在这个时空里,景德镇御窑的工匠们,还没能烧制出来。
&esp;&esp;最紧要的是,他是知道烧制这种釉色的理论方法的。
&esp;&esp;在这一瞬间,石咏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他若是向雍正推荐年希尧,并且告诉年希尧烧制的方法,是不是便能让年希尧重新回到督陶官的位置上,让他做些想做却不可得的事?
&esp;&esp;石咏沉吟着,一时没能开口:毕竟他还是有些不确定,重回内务府,成为督陶官,是否为年希尧所愿。他努力回想那日与年希尧谈起这差事时候的情形,记起年希尧曾经情不自禁上扬的唇角,而且他也确实提过“乐在其中”这话——但凡人做着喜欢的事,大约再辛苦的差事也不会再当一回事。
&esp;&esp;想到这里,石咏不再迟疑,直接对雍正皇帝与十三阿哥说:“臣虽然一时没想到最适合的釉色,但是臣想要举荐一人。此人曾经担任过内务府总管,也任过景德镇督陶官,对窑务极其熟悉,再加上工书善画,品味超绝,臣相信,若是他能够再次出任督陶官一职,一定能烧出绝佳的纯色窑。”
&esp;&esp;这一下,雍正来了兴趣,与十三阿哥对视一眼,雍正沉声问:“你所说的人是……”
&esp;&esp;他大约飞速地将以前当过督陶官的官员在脑海了过了一遍,片刻便有了答案,当即道:“年——希尧?”
&esp;&esp;不多时,雍正皇帝下发明诏,将年希尧从理藩院调任景德镇御窑厂监造,即人们常说的“督陶官”。
&esp;&esp;当年希尧听说自己被重新任命为督陶官的时候,吃惊不已,盯着石咏,片刻后终于畅快地笑了,一面笑一面点头,对石咏说:“茂行啊,真是什么都瞒不过你!”
&esp;&esp;“当日你向我提起督陶事务,我确曾心动不已,却违心拒绝了,只没想到你到底是看穿了我的心意!”年希尧一整衣裳,郑重向石咏行礼,“多谢茂行!”
&esp;&esp;“此去景德镇,我当带同几个族里聪明灵秀的子弟南下,日后让他们能有一技傍身,或是安心耕读传家,从此忘了过去那些瞬间的繁华,学过好生过那些久长的日子。”
&esp;&esp;石咏却还有一件紧要的事要与年希尧交底:“皇上任命您为督陶官,乃是因为对眼下御窑烧出的红釉不满意,霁红釉出窑率太低,且庄重沉肃,不甚适合日用品。而其他釉色却又有瑕疵。”
&esp;&esp;年希尧一听便打起精神,问:“然后呢?”
&esp;&esp;石咏当即将他所知的那种红釉烧制方法告诉年希尧,只推说是从琉璃厂老人那里听来的。“用这种方法,我很有把握,出窑率比霁红釉高,而且一定能烧出皇上想要的那种釉色。大人去了景德镇,不妨一试。”
&esp;&esp;这种釉色名曰“胭脂水”,制作过程是先烧出精致的白瓷器皿,然后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浆均匀地覆盖白瓷表面,再入低温小炉在八百摄氏度的温度下烧成,属于清代最稀有的色釉品种之一,以雍正年烧制的最精,因此后世得了个名号:“四爷最爱的胭脂水”。
&esp;&esp;石咏没法直说八百摄氏度这种度量标准,只能大致描述火焰颜色。而年希尧对窑造极有经验,一听就明白,拱一拱手,郑重谢过石咏:“茂行在这些细节上都肯为我留心,我年希尧实在是感佩无以,此次南下若是烧不出这种釉色,便是愧对茂行,不配再居此督陶官之位。”
&esp;&esp;石咏登时惭愧不已:他自己才是个光说不练,只通理论,不懂实务的家伙,真正创造奇迹,烧出完美艺术品的,是那些在窑厂辛勤工作的工匠,和守在窑厂
&esp;&esp;石咏万万没想到,已经离散了多年的金盘会在这琉璃厂的古董摊位上出现。他大吃一惊之下,已经双手将那只金盘托了起来,径直抬头问那间古董行的伙计:“多少钱?”
&esp;&esp;他问得太直截了当干净利落了,与寻常来逛琉璃厂淘物件儿的人物大相径庭。伙计十分不习惯,带着一点儿奇怪的强调问:“您需不需要再看看,这件物件儿不是纯金的,是铜鎏金的,但据说是汉代传下的古物,所以卖得比较贵……”
&esp;&esp;伙计的话还没说完,这家店的掌柜就赶着出来拦住了,斥那伙计:“你也不看看来的是什么人?人是谁?人用得着你解说是铜鎏金吗?人看不出这是汉代的古物吗?真是的,你这半瓶子醋,敢在石大人面前晃?”
&esp;&esp;掌柜一转身,赶紧向石咏道歉:“石大人,您千万不要计较这些小人物在您鲁班门前弄大斧。这伙计才来半年,实在是没机会认得您……话说您也好一阵没来咱们店了。”
&esp;&esp;这掌柜认得石咏,见了他这尊神,自然不敢怠慢。
&esp;&esp;石咏哪里会与他们计较这个?他只一再追问:“这个多少钱?”
&esp;&esp;掌柜见对方是石咏,实在是不敢将价要高了,当即道:“八百两!”
&esp;&esp;石咏预备的要价是千两往上,虽说这件文物的材质并不算太金贵,但是因为金盘本身大气磅礴的造型和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八百两——他简直是捡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