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孩子养得心不甘情不愿,多年下来,也养出了感情。皇后对小皇子要求不多,健康快乐,品行不错,将来能成为太子哥哥的帮手就更好了。
郑王十五岁时,喜欢上一武将家的姑娘。两人都喜欢打猎,也喜欢养马。虽然这个武将官职不高,谁让郑王喜欢呢!
虽然郑王有好几位兄长都没成婚,并且都想娶一位“门当户对”的王妃,按照长幼有序原则,郑王想要抱得美人归,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谁让他的养母是皇后呢,越过几位哥哥提前成亲,绝非难事。关键是皇后也很喜欢那武将家的女儿,爽朗大气、心思纯正,家里面兄弟还多。对于郑王来说,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能让他的心胸更加舒展开阔。
封了王爵,得了王府,抱得美人归,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成婚一年后,郑王外出游猎,惊了马,摔断了腿,摔坏了头。送回郑王府后,太医诊断,腿伤不要紧,头上的伤比较棘手。
郑王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与病魔抗争三个月后,离开了这个他无比眷恋的世界。照顾郑王期间,郑王妃被发现有了身孕,这可是天大的喜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郑王就是在熬时间,可郑王妃心存希望,希望郑王能为了自己和孩子活下来。
郑王下葬后,郑王妃便病了。动了胎气,有滑胎风险,卧床养胎三个月后,艰难诞下郑王的遗腹子。
这个在母体刚刚待满七个月的早产儿,成为了郑王妃唯一的指望,救命稻草。在郑王妃无微不至的呵护下,这个孩子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宫中不是没有早夭的皇子公主,可长到十六岁、已经娶妻生日、活蹦乱跳的大儿子,就这样没了,仁宗皇帝还是很伤心的。
郑王遗腹子满三个月后,仁宗皇帝下旨封这个小孙子为定王。定,安也。寄托了仁宗对这个小皇孙的唯一期望。
就这样,郑王府改成了定王府,一应待遇,都是宗室亲王最高的。定王体弱多病,皇帝怕他们孤儿寡母银钱不够花,经常找借口补贴定王府。
孝恭仁皇后过世时,一再嘱咐武宗皇帝,善待定王,要保他长命百岁。还将徽猷殿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定王府,怕定王没钱买药。
仁宗诸子,和武宗皇帝最亲近的,就属郑王这个最小的兄弟,武宗拿他当半个儿子看。收到郑王死讯,根本不相信。很长时间才接受,亲自教导骑射的弟弟,就这样没了。
郑王多次给身在边疆的武宗写信,想跟在兄长身边,为了厉害的大将军。边境苦寒,武宗舍不得弟弟吃苦,一直推托等他长大些。
到了天德帝一朝,且不说当年一起养在徽猷殿的情分,没有任何威胁的定王一家,自然是绝好的施恩对象。
定王年纪渐长,身子骨并没有变结实多少。打小喜欢为他诊病的太医家小孙女,又怕自己这不争气的身体,耽误了人家姑娘。
母妃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他心里最清楚,舍不得心爱的姑娘,也走进定王府这座没有希望的坟墓。
可当人家姑娘议亲时,定王自己又开始接受不了,整日郁郁寡欢。太妃知道儿子的心结,又不愿用皇亲国戚的身份逼着人家嫁闺女。
太妃见过儿子的心上人,对太医一家,也有一定的了解。说实话,太妃对这位姑娘,是有几分欣赏的,温柔有侠气。
太妃找到了姑娘,如果嫁入定王府,允她学医,允她行医,允她收徒,还可以开设医馆。如果定王真的不在了,她们就是亲母女,相依为命过一辈子。
姑娘想了想,同意了。她是家里面于医术上最有天赋的孩子,只因为是女子,父母不同意她学医,希望她嫁人生子,过平凡正常的生活。她不甘心!
况且定王并不讨厌,虽然自小病弱,但绝无阴郁之气,太妃将他教导的很好。与其嫁个自己并不了解的男人,还不如选择定王,熟悉且真心求娶。
得到姑娘首肯后,太妃派媒婆上门提亲。定王府这样的门第,可不是太医一家可以随意高攀得上的。没有理由,也没有胆子拒绝。
太妃要了太医家收藏的医学典籍作为嫁妆,这些都是未来的定王妃在娘家无法翻阅的书籍。同时也让医家姑娘,对太妃感恩戴德、心悦诚服。为定王府未来的婆媳和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