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连续七天都看到这少年在“观竹”,就已然想到了历史上一个很出名的人。
王阳明,格竹子。
他为了验证朱熹“格物致知”的道理,选择日以继夜地“观竹”,以期找到竹子中蕴含的天理。
他失败了,连续观竹七天让他积累成疾。
从此王守仁便抛弃了理学一派,自创心学,并扬名天下。
号称最后一个圣人。
没想到,在这个世界里,竟然能见到王阳明大佬!
不可思议!
“王守仁……”
秦观还在震惊中,“你是怎么出现在这里的?”
王守仁道:“我老家在越国余姚,此次是来洪州访学的。”
秦观好奇道:“你为什么一直坐着不动观竹子?”
王守仁苦笑:“朱子有云‘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潜藏着完整的天理,只要格物致知,就能领悟天理,窥见整个宇宙。”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日积月累,触类旁通,自然得悟天理。”
“所以我找了一棵竹子,想要用格物的方法,寻求天理。”
“可是我只能体会到竹子高雅,如同君子,高风亮节。至于什么天道至理,我丝毫没感悟到。”
“……”
秦观只能感叹,这真的和历史上记录的一样啊。
他看着对面少年迷惑的眼神,想了想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没能体会到天理,或许是因为这种‘实践’的时间太短。”
“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发散而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乃正向。”
“你这格竹,是从一棵竹子格出天道至理,此乃逆向。”
“这是极难的一件事,如同盲人摸象。失败一次,也属正常。”
“物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意之所在。”
“像竹子,领悟出什么道理,在于你的心里想什么。”
“物理和吾心合二为一,心是感知,理是推之。”
“或许所有的天理都在你心里装着呢。”
“……”
王守仁听到秦观的话就开始皱眉头,半晌他眉间的郁闷逐渐舒展,欢呼道:“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心即理!”
他的表情逐渐变得兴奋,似乎领悟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王守仁对秦观抱拳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多谢指点。”
秦观感慨,前世那个世界里的王守仁领悟到“心即理”,还要等到在偏远苦寒之地的“龙场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