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借住于河西道州,申县河畔一家普通民房的秋仇,开门之后,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副场景。
昨夜一场好雪,天地乾坤皆白,直至现在依旧稀疏飘零。
长剑轻裘,英姿飒爽的秋仇,刚刚走出小院,正要感慨一句诸如:‘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之类的话语。
又觉得放在自己身上有些不妥,毕竟昨夜落雪的窸窣声响,也曾吵醒过他。
遂想再换一句恰到好处的诗词。
脑海中翻飞的诸多文字,还未选出应景词句,突然看到白雪覆盖的小径远方,走来了一个皂衣方帽,披一件狗皮大袄,作官差打扮的身影。
秋仇呵呵一笑,丢弃之前的那些杂念,暗暗猜测:
‘莫非是那姓钟的县令,见我一直不愿离去,睡不踏实?故此才在这大雪天的早上,派人前来说和作保?’
如果真是这样,秋仇自然愿意接受,毕竟他所要的结果,是最大限度的保证,在清河工程之上,不要出现人员伤亡的事故。
至于是县令主动去做,还是被迫而为,对他而言,都是一样。
想起当初在家之时,接到李大狗送来的书信,秋仇惊讶苦笑之余,内心颇为欣喜的收拾了行装,打马就往申县赶来。
纵然这趟出行,注定路遥事繁,又怎及得上好友侠义之心如故?
所以到了申县之后,他还专门回了李大狗一封书信,只是不太清楚对方的具体行程,索性直接寄到位于振武道的定西府城。
届时李大狗要出阳关西行,肯定少不了去一趟定西府,加盖出关文件。
随后一路赶急赶忙,总算在十一月中旬赶到了申县地界。
入城次日,他就去了河道之上探访,彼时的清淤工程,已经完成过半。
许是李大狗威胁之言犹在,暂时还没出现人员死亡的情况,只是半数河工却仍然缺衣少食,冻伤累伤无数。
倘若在口粮棉衣、茶药姜汤等保障物上,没有任何改善,只怕不用等到役期结束,腊月天里就会有人坚持不住,冻饿而死。
看在目前还没出现人员死亡,秋仇决定先礼后兵。
于是写了一张名帖,言说自己是当朝翰林学士冯可道的学生,递给了县署守卫。
说起这个身份,虽然有些夸大,倒也不算假冒虚构。
需知秋仇自幼追随名师,修文习武,虽然未曾考取功名,也远非李大狗这种,堪堪通读四书的文盲能比。
其师教学之时,也曾多次谈及青冀之地,言说那里文风鼎盛,大儒众多,且讲学之风蔚然盛行。
是以弱冠之前,他第一次仗剑游历,便是去往北方的青冀之地。
那次为期两年的游历之中,秋仇拜访过多名经学大家,交往过不少青年才俊。
每逢有聚众讲学的机会,无论对方名声大小,只要他能赶到,必定不会错过,每每倾耳注目,执礼甚恭。
纵然有些观点并不认同,他也从不当面质疑,如此期年,学问方面居然颇有精进。
其中年仅三旬的冯可道,便是他最为钦佩的一位。
那年暮春之时,秋仇偶然听过一次对方讲学,觉得冯可道所言,颇合自己心意,遂有大半的时间,跟随在他身边,听其讲解《春秋》三传。
此人也算奇异,名声尚不显于儒生文士,却在平民百姓之中声望颇着。
皆因其人讲学广博大胆,从不拘泥文本经义,往往与千百年来的帝王将相,互相印证,更皆言语朴实,通俗易懂。
便是目不识丁的妇孺氓民,也能在他讲学之中有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