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湘军新制中对于兵源的要求非常严格 > 第25部分(第2页)

第25部分(第2页)

罗泽南下令开炮,轰炸太平军的木城。炮击过后,罗泽南挥师向前,对部队下令:“听到鼓声就前进,握紧枪枝,匍匐蛇行,逼近壁垒,跃起攻击。”部队齐声回答:“遵命!”

湘军未能摧毁太平军的火力,木垒中发出猛烈的炮火,弹如雨下。

罗泽南分兵攻击太平军船队,夺得几十艘战船。太平军船队撤走,营内也乱成一团。湘军三伏三进,逼近木垒。李续宾和李光荣跨越壕沟,放火焚烧兵营。

在蛤蟆矶方面,湖北的清军也发起了攻击。魁玉和杨昌泗的部队冲入土城,放火焚烧草地。

一时间,长江两岸火光冲天,与长江上的火焰烧成一片,映红了天空。

杨昌泗的部队追击太平军,到达鹦鹉洲,与湘军水师形成夹击之势。

战到黄昏,李孟群意犹未尽,继续麾师前进,率领杨载福和彭玉麟的船队,烧毁沿江的九座木栅,进攻鲇鱼套。炮火击中太平军的火药船,爆炸的气浪,把太平军的其他船只一齐掀到空中,太平军战士的尸体也高高抛起。

73

武昌攻坚战进行到第三天,曾国藩仍旧命令湘军水师分三路出击,李孟群的水师攻打汉阳朝宗门土城,杨载福和彭玉麟的水师攻打塘角,何越珽率部进攻汉口。

杨载福的水师将太平军压迫到青山。当时北风劲吹,阻碍了行驶,杨载福下令挂帆西归,随李孟群的船队进入汉口内河,焚烧太平军的一千多艘船只。满江漂浮着太平军官兵的尸体,惨不忍睹。

李孟群命令水师掉转船头,回攻汉阳,魁玉和杨昌泗的部队,也从上游转战而下,将大别山晴川阁的木垒全部烧毁,于是城外的太平军船只和壁垒全部丧失。

在水战中,湘军将士已不怕太平军开炮轰击,舢板上的军士们头无遮拦,立在船上,划船徐徐前进。如果有谁低下头来躲避铅弹,大家便会讥笑他,认为是莫大的耻辱。

湘军水师刚刚建立时,军士们想法设法躲避炮弹,最初提出依照近代兵书上记载的方法,在船上张布渔网、湿棉絮、牛皮和藤牌,效果还是不好,铅弹会洞穿而过。又用竹条编成细鳞一般的席子,将棉絮、皮革和人发密密地覆盖在上面,铅弹的来势更加猛烈。实践表明,种种办法都不顶用。

1854年,咸丰四年(24)

到了实战中,杨载福和彭玉麟等将领提倡勇敢,不要任何遮挡,冒着炮火冲锋。接近太平军以后,对方的炮火失去了优势,而湘军的士气更加高涨。凡是声称害怕炮火的人,都被水师当作胆小的将领。大家认为,这样的水师将领,不等交战,就会带垮军队,必须从水师中清除。

曾国藩教导军士要心存畏惧,行军作战,十分谨慎,这符合《论语》提倡的“临事而惧”。但这不能一概而论。针对统帅而言,临事而惧是对的,对于前线的军官而言,则是大错特错。

杨载福和鲍超认为,无所畏惧才会勇敢,谨慎就是胆小。他们是勇敢的将领,亲自指挥部队作战,就能取胜,用别人指挥作战,就会失败。

曾国藩不是一个好将领,却是一名好统帅。他用别人指挥作战,屡屡获胜,就是因为他很谨慎。他亲自率领部队作战,每战必败,就是因为害怕。

前线的将领,本来无所牵挂,一旦功名成就,富贵已得,就知道害怕了,害怕了就会失败。陆师如此,水师更是如此。

湘军的水师,又摸索出一套作战的规律。水战中,为了超赶太平军,小船速度最快。船有三等,有大有小,但如果没有快速舢板,大小船只都会失去作用。

湘军在每艘船上设置一名哨官,控制船的进退。每艘船都可以独立作战。哪怕一百艘船都撤退了,只剩下一艘船,也可以继续前进。

水师的辎重有公船承载。暴风掀起波涛,必然会摧毁舢板,这时舢板就需要大船来保护。大船不能作战,快蟹和长龙是用来指挥作战的。战败了,将它们抛弃,将士们乘坐舢板归来。

这套战法,适用于江河湖泊的作战。至于海上作战,当时的湘军水师无人考虑。他们也认为那是海岛上的夷人所擅长的,泱泱中华大国,没有必要与岛国在海上争锋。

在这段时间里,曾国藩观察到湘军水师作战,已经比较顺利,所到之处,无不攻克,无不获胜。船上的军士,常被太平军的炮火炸伤炸死,但只要还剩下一两个人,仍然足以战胜太平军。

曾国藩此时已经明白,水师比陆师更有获胜的把握,但使用的办法要更加严格。

根据湘军和太平军双方的经验,曾国藩发现,水师扎营时,要注意拉开距离,小船傍靠陆洲,大船横在中流,特别注意要避开暴风,才不会彼此相撞。

休战时,军士都要守在船上,禁止他们登岸。船帆、桅杆、船篙、船橹、船桨和船炮,可以随时修制,不予限定。舢板是敞露的,没有篷板,宿营时各自用夹层帐篷遮蔽风雨。军士们又私造长龙船,编为公船,在上面饮食起居。因此,湘军的军容,水师最为壮观。而有了一支水师,部队登陆下水,都很方便,多逸少劳。

在武昌附近的水上作战中,湘军中谈论躲避炮弹的水师将士,全部淘汰出去了,剩下的都能冒着炮火冲锋。太平军从城墙上看到湘军水师不怕炮弹,面面相觑,大惊失色,纷纷攀绳下墙而逃。督战的将领每天斩杀几百名逃兵,仍然不能制止。

74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