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稚凤看着孩子们,眼神中既有慈爱又有严厉,她举起手中的零食包装袋,问道:“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一个小男孩大声回答:“阿姨,这是零食袋呀,我们经常吃这种零食。”杨稚凤点了点头,又问:“那你们吃完零食后,应该把包装袋扔在哪里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垃圾桶。”
“可是,你们看看操场,到处都是这些垃圾,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景象吗?”杨稚凤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她的目光从每个孩子的脸上扫过。孩子们低下头,有的小声嘀咕着:“我们下次会注意的,阿姨。”
“仅仅是注意就够了吗?”杨稚凤的语气变得更加沉重,“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食物是怎么来的吗?每一粒粮食,每一份零食,都凝聚着很多人的劳动。农民伯伯们在烈日下辛苦耕种,工厂里的工人们精心加工,才有了我们吃的食物。而你们就这样把它们浪费掉,你们不觉得羞愧吗?”
说着,杨稚凤带着孩子们走到那堆发霉的米饭和馒头前。她蹲下身,拿起一个发霉的馒头,眼中闪着泪花,“你们看,这曾经是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啊。在阿姨小时候,很多人都吃不上这样的馒头,能有一口吃的就已经很幸福了。而你们现在却把它们扔在这里,让它们发霉、坏掉。”
孩子们都安静了下来,他们看着杨稚凤手中的馒头,眼中露出了惊讶和愧疚的神情。一个小女孩小声说:“阿姨,我们错了,我们以后不会再浪费了。”杨稚凤轻轻摸了摸小女孩的头,说:“孩子们,浪费粮食只是一方面,你们更要懂得感恩。你们能在这么好的学校里学习,有吃有穿,这都是来之不易的。这背后有很多叔叔阿姨们的付出,有社会上很多人的关心。你们不能把这些当作理所当然,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杨稚凤站起身,带着孩子们走到学校的宣传栏前。宣传栏上贴着一些贫困地区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照片,那些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吃着简单的饭菜。杨稚凤指着照片说:“你们看看这些孩子,他们和你们一样渴望知识,渴望美好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条件很艰苦,没有你们这么多的零食,也没有这么漂亮的操场。你们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能让这些资源白白浪费。”
孩子们围在宣传栏前,认真地看着照片,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有的孩子眼中闪烁着泪花,他们似乎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而自己的行为又是多么的不应该。
杨稚凤继续说道:“从今天起,我们要在学校里开展一个珍惜粮食、懂得感恩的活动。每个班级都要制定自己的节约计划,我们要把浪费粮食当作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来对待。而且,我们还要定期分享自己身边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让大家都能明白,我们的生活是由无数的爱和付出组成的。”
孩子们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参加这个活动。杨稚凤看着孩子们,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她知道,教育孩子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能让他们有所触动,有所改变,就是值得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稚凤和丁俊晖如同守护希望的使者一般,留在了学校里,与老师们一同精心策划活动方案。每一个方案的细节都凝聚着他们对孩子们成长的殷切期望,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珍惜粮食、懂得感恩的种子。
他们组织孩子们开展主题班会,这可不是普通的班会,而是一次触动灵魂的思想之旅。班会的教室里,布置得温馨而充满教育意义。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着“珍惜粮食,感恩生活”几个大字,周围环绕着孩子们画的各种粮食作物的图案。桌椅摆放成一个大大的圆圈,象征着团结与分享。
当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时,班会开始了。杨稚凤用温和而充满力量的声音说道:“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对浪费粮食这件事的看法和自己的感受哦。”孩子们起初有些羞涩,但很快,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成熟,说道:“我想讲讲我爸爸妈妈的工作。我爸爸是一名建筑工人,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很晚才回家。他在高高的架子上干活,太阳晒得他皮肤黝黑,手上都是老茧和伤口。他那么辛苦地工作,就是为了赚钱给我买好吃的。每次看到爸爸疲惫的样子,我就觉得我们不能浪费粮食,因为那些粮食都是爸爸妈妈用血汗钱换来的。”小男孩说完,眼中闪烁着泪花,其他孩子都安静地听着,有的还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接着,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站了起来,她声音清脆地说:“我记得有一次回乡下爷爷家,我看到农民伯伯们在田里劳作。那时候太阳好大,他们弯着腰,在田里插秧。汗水从他们的额头流下来,滴在泥土里。他们还要除草、施肥,一直要忙到庄稼成熟。我就想,我们吃的每一粒米都经过了这么多人的辛苦付出,我们怎么能浪费呢?”小女孩的话语仿佛把大家带到了那片农田,孩子们都能感受到农民伯伯劳作的艰辛。
在孩子们分享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提到看到餐厅里的服务员辛苦收拾大家浪费的食物,有的回忆起在电视上看到的贫困地区孩子渴望食物的眼神。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石子,在大家的心湖中激起层层涟漪,让孩子们深刻地意识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学校的食堂也焕然一新,成为了珍惜粮食教育的重要阵地。食堂的墙上,贴着一幅幅醒目的珍惜粮食的标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被用艺术字书写,旁边配上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生动画面;“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标语则用可爱的卡通形象展示,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餐桌上摆放着精心制作的提示牌,上面不仅有“珍惜粮食”四个字,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提示,比如“吃光光,身体棒”“节约一粒米,爱心传千里”等。
打饭的时候,孩子们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前,他们总是看着什么都想吃,会让食堂阿姨盛很多食物,最后吃不完就倒掉。现在,他们会认真思考自己的食量,对食堂阿姨说:“阿姨,我要少一点米饭,这些菜就够了。”吃完饭后,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扔餐具就跑,而是自觉地把餐具放到指定的回收处,把桌面擦拭干净,桌面整洁得仿佛没有用过餐一样。
操场上,也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孩子们自发地成立了环保小组,他们戴着自制的环保小帽子,拿着垃圾袋和夹子,每天在操场上忙碌着。无论是课间还是放学后,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仔细地检查着操场的每一个角落,把那些乱丢的零食包装袋、废纸等垃圾一一捡起。有的孩子还会互相监督,如果看到有同学不小心丢了垃圾,就会友好地提醒:“同学,不要乱丢垃圾哦,我们要爱护环境。”
杨稚凤和丁俊晖深知,仅仅这些还不够,他们还邀请了一些专家来学校给孩子们举办讲座。专家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料,为孩子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盛宴。
讲座的教室里,大屏幕上播放着粮食生产的全过程。从播种的那一刻起,画面中农民们弯着腰,把种子一粒一粒地播撒在土地里,眼神中充满了期待。接着是种子发芽、成长的过程,孩子们看到嫩绿的幼苗从土里钻出来,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逐渐长大。然后是田间管理的画面,农民们顶着烈日除草、施肥、除虫,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艰辛。到了收获的季节,金黄色的麦浪随风起伏,农民们手持镰刀,忙碌地收割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但那喜悦中也有着掩饰不住的疲惫。
除了粮食生产过程,专家们还通过视频展示了世界上一些贫困地区人们面临的粮食危机。孩子们看到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眼中满是渴望食物的神情,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为了一点食物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些画面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在讲座中,专家们还讲述了许多关于感恩的故事。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位老师,他在贫困山区默默奉献了几十年,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位陌生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不求回报。这些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在生活中要学会感恩父母,是父母给予了他们生命和无私的爱;感恩老师,是老师传授给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恩社会,是社会这个大家庭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随着这些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里仿佛吹起了一阵温暖而积极向上的春风,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走在校园里,脸上总是带着礼貌的微笑,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同学之间也更加友爱互助。他们珍惜粮食、爱护环境的意识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心中,并且体现在日常的每一个行为中。
杨稚凤看着这些变化,心中充满了欣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像是一朵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她知道,这次回到家乡,这次对孩子们的教育,是她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这些孩子们就像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已经开始在珍惜粮食、懂得感恩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她希望这些孩子们能永远记住这次的经历,把珍惜粮食、懂得感恩的美德传承下去,如同火炬传递一般,让这份美好在更多人的心中点燃,让这些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