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大宋风流才子几个老婆 > 第261章 受天宝(第1页)

第261章 受天宝(第1页)

“哦,蔡卿却是以何喜贺之?”赵煦问道。

“鸭吃蝗虫,虽合天道,平时却难为常人所探知。今陛下独具慧眼,简拔贤臣,能出借南鸭治北蝗之奇招,以解河北之灾、定北境之固,此为天佑我大宋也!当贺之喜之!”

蔡京的这番话,细究一下,就是生拉硬拽、强行往皇帝的脸上贴金,但禁不住它就是让皇帝听得舒服啊!

所以赵煦点了点头,脸色缓和了不少。

“今春正月,京兆府咸阳县民段义进献了自家房屋翻修时地下挖出的玉印,之后陛下令微臣等人对该印进行辨别鉴定,昨日已经议出鉴定结果,今正想汇报,刚才所发现其结果与河北灾情得缓一事正相吻合,所以在此再次贺喜陛下!”

正月咸阳民段义所献古玉印一事,也是有了一段时间了,初时只是觉得百姓献了一个宝,就收在宫中,简单赏赐一下算了。

但是之后却没想到,先是礼部和御史台的一些官员经过仔细观察,有人说上面已经模糊不清的几个字,居然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字。

接着,一贯在书画与金石古文领域颇有研究的李公麟突然发言,他言之凿凿地认为,这枚古印上的文字正是秦始皇传国玉玺所用的大篆字体,材质也是符合传说的和田青玉。因此,定是这枚失传多年的传国玉玺重现世间了!

此时的赵煦,一是得意于亲政后对夏战役的连番胜利,二是急于表现自己继承先帝遗志,有中兴大宋之功绩,还有一个更内在的需求,就是希望上天能让他增添一个可以继位的儿子。所以,对于失传于世的始皇帝传国玉玺的说法相当地重视,在一个月前便诏令博学的蔡京组织名臣专家对此印进行最终的鉴定。

蔡京也算是个古董收藏大家,其实他从一开始并不认同这枚古印的身份。

但是在得到诏令的一刹那,他迅速领悟到:皇上交办的并非是一道鉴定题,而是一道证明题!也就是说,结论是已经明确放在那里了,关键需要看的是,他们该如何来证明这个结论!

于是,蔡京精心选择的十三个官员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于之前李公麟的见解深信不疑,所以他们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着如何为李公麟的观点寻打证据上。在这些天里,他们翻阅了大量的史书,收集了历朝历代玉玺的所有史料,从古印的形制、色泽、文字、雕形以及最终发现的地点等等诸处,反复论证、精心推导,并最终指出:

这颗玉印就是失传已久的秦始皇传国玉玺!

蔡京递上鉴定结论的奏章之后,还不忘继续补充:“以微臣之陋见,传国玉玺本乃神物,天下大乱便匿于山野,逢太平盛世便昭然而出。凡以往的旱灾之年再接连蝗灾,岂有凭人力而御之也?今河北却因内有贤臣治理,外有南鸭助阵,此皆为陛下嗣守祖宗大宝,而神玺自出,以为天之所畀也!”

赵煦一边读着蔡京妙笔生花的奏章,一边听着他舌绽莲花般的说辞,自是喜不胜收,继而收起奏章之后,询问其他重臣:“众卿以为如何?”

虽然其他的诸人都对蔡京的这番操作极度鄙视,但是却都晓得,此时的皇帝正在兴头之上,这个时候若是有谁敢质疑这颗古印的身份,那就会变成了质疑皇帝的德操,应不应该得到这枚传国玉玺现身的观点了。

就算是章惇,也只能出列说道:“陛下得此宝玺,绝不可忽视,应当配上缘宝法物,隆重祭告天地和祖宗。”

于是,群臣一致上前恭贺,并纷纷赞同要为得到此玺而召开盛大的受宝典礼。

绍圣五年五月初一,清晨。

京城皇宫的大庆殿正式开启,这次参加庆典的文武官员,要远比以往正旦大朝会还要来得齐整,一起聚集在宣德门进去的大庆殿广场之上。

有道是,这么多的官员,谁来了,皇帝不一定记得,可是谁请假缺席了,则一定记得十分清楚!

已经提前斋戒一天的赵煦,一大早就随朝官先去奏告了天地、宗庙和社稷。此时,在整副銮驾护送下,回到了大庆殿,并郑重地登上了御座。

一时间,大殿内外鼓乐齐奏,礼官引着符宝郎以及大队的仪从,恭敬肃穆地把那枚经过众位官员严格鉴定并认可之后的传国玉玺献上来。

为了在今天的仪式上更能够显现宝物的庄严程度,赵煦还特命宰相章惇负责,先为此玺配上了专门的玉检,并由其在玉检上亲自书写了“天授传国受命之宝”八个字,再由玉工镌刻于上。同时,也因为这枚玉印过于简陋,为了能够托得起整个朝廷的大典,又特意在配置了玉检之外,还在周围环置了一大批纷繁复杂的各种法物。

于是,盛大的受宝典礼之下,赵煦正式地接受了这枚玉玺,同时在典礼上宣布,为了显示出他承受天命的正统,特决定,自下个月,即六月一日起,正式改元为元符。

原本,这枚古玉印只是民间献宝到了宫中,绝大多数人都无缘一见,当然也就说不出什么。但是皇帝非要想正名一下,开了这个受宝大典。

而这枚所谓的“传国玉玺”尽管东西不大,可在大典之上,总会被不少人多多少少地看到几眼,其间又有一些重臣还能得以近观。所以,关于这只所谓的“传国玉玺”的更多信息,也就慢慢地流传了出来,也成为了这段时间京城民间的热门话题。

这天,京城,南讲堂巷,李格非家中。

一位长相儒雅本分的少年,此时正与李格非夫妇以及他们的女儿李清照一起坐着讲话。

少年是李清照早就熟识的,陈师道的侄子、赵挺之的小儿子赵明诚赵德甫。

之前住在新曹门外时,经常趁着去姨父家时,来找李清照玩。由于两人都有着共同的金石研究的爱好,所以李清照并不反感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