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八八页一三行稷山者句践*(济戎)**'斋戒'*台殿本“者”作“有”。汲本、殿本“济戎台”皆作“斋戒台”。按:越绝书作“斋戒台”,宝庆会稽县志云“稷山在县东五十三里,亦名斋台山”,则以作“斋戒”为是,今据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八页一五行下多*(瑛)**'孧'*石据殿本改。按:今山海经作“孧”,注云“砆武,大石似玉”。
三四八八页一五行有重山按:今本越绝书“重”作“种”。
三四八八页一六行江出歙县玉山按:今山海经郭注云“按地理志,浙江出新安黟县南蛮中,东入海,今钱唐浙江是也。黟即歙也”。
三四八九页三行有涉屋山按:汲本、殿本“屋”作“皇”。
三四八九页三行潘水出焉汲本、殿本“潘”作“潜”。按:前书补注王先谦谓潜水即潘水也。
三四八九页四行建安四年孙氏分立丰安县二十三年立遂昌县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宋书州郡志与此异,未知孰是。
三四八九页五行龙丘*(长)**'苌'*隐居于此殿本考证谓“长”当作“苌”。按:
集解引马与龙云,龙丘苌见任延传。今据改。
三四八九页五行中有石林按:汲本“林”作“黙”。
三四八九页八行余句之山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依山海经当作“句余”。
三四八九页一0行晋*(元)**'太'*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钱大昕谓“元康”当作“太康”,今据改。集解引钱大昕说,谓考班志冶与回浦本是二县,意者东汉初尝省回浦入鄞县,故有“回浦乡”之称。今按:洪氏隶释谓鄞及回浦皆西汉县名,谓西汉割郡而置县,或未可知。至章帝时,回浦已非乡矣。太康所纪,亦误也。说详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胡注引。
三四八九页一一行十三城按:据钱大昕考证,当作“十二城”,详下安县条校勘记。
三四八九页一四行安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前汉、晋、宋志皆无此县,本志又不言何年所置,前无所承,后无所并,疑即“娄”之讹,因“娄”脱其半而为“安”,校者不能是正,疑有脱漏,又增“娄”于“无锡”后,并改“十二”城为“十三”。
三四八九页一五行娄殿本考证谓监本脱此一县,依宋本添。按:前安县即娄县之误,后人不晓,增此一县,说见上。
三四八九页一六行昌门外阖闾頉按:殿本“昌”作“阊”,与今本越绝书合。
三四九0页一行有*(鹿)**'麋'*湖据殿本改,与今本越绝书合。
三四九0页一行又石城阖闾置美*'人'*山集解引惠栋说,谓“美山”无考,案越纽录曰“石城,阖闾置美人山”,脱“人”字也。今据补。
三四九0页一行虞山巫咸山按:“巫咸山”之“山”,疑当作“出”。今本越绝书作“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寰宇记九十一作“巫咸所居”。
三四九0页六行顺帝时陷而为湖按:集解引洪亮吉说,谓水经注“顺帝”作“安帝”。
三四九0页八行*(其)**'卞'*山有项籍祠据何焯校本改。
三四九0页一一行县南城*(在荒)**'古淹'*地上湖中頉者季子頉也汲本“在荒地”作“在荒连”,此据殿本改。按:今越绝书云“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
又云“毗陵上湖中頉者,延陵季子頉也,去县七十里,上湖通上洲”。殿本殆据越绝书改也。
三四九0页一七行吴王太伯頉按:张森楷校勘记谓太伯非吴王,疑此文有衍误。
三四九一页五行永修县按:汲本“修”作“修”。
三四九一页五行并中平*'中'*立集解引惠栋说,谓诸本脱“中”字。今据补。
三四九一页六行建城按:前志作“建成”。
三四九一页七行南野按:前志作“南□”。
三四九一页一二行此地立名上蔡者按: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案上文豫章郡户口下分注“豫章记曰”一条三十二字,应在此文之下。篃检本志,引书必有所指。
上文豫章记言“上蔡民分徙此地”,即“此地立名上蔡者”之注解也。不知何以将“豫章记”一条移置于前,后人遂无纠正者。 后一页
后汉书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 汉中巴郡广汉蜀郡犍为 ?樤綆‘益州永昌广汉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