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花之语瓷砖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一、一枝春雪冻梅花……五代前蜀·韦庄(1)

万物凋零的寒冬,惟有梅花迎风斗雪而开。人们踏雪寻梅,不由得心生感概……

北宋著名隐士林逋,生于盛世,却淡薄名利,终生不曾做官。他在西湖孤山隐居,不娶无子,而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见插图7)。真宗皇帝闻其名,诏示官吏每过年节都要去慰劳问候。林逋去世之后,皇帝赐谥号为“和靖”,故又称林和靖。林和靖善作诗,诗作中咏梅最得神采,如:

雪竹低寒翠,风梅落晚香。(《山村冬暮》)

梅花开尽腊亦尽,晴暖便如寒食天。(《湖上初春偶作》)

笛声风暖野梅香,湖上凭栏日渐长。(《酬昼师西湖春望》)

吟怀怅恨负芳时,为见梅花辙入诗。(《梅花》)

不过,被誉为咏梅的千古绝唱的,还是: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

在中国至今仍是人尽皆知。他本人的事迹,也因此受到古代士人的追慕。

其实,爱梅之人不独林逋,古往今来,屡见不鲜。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钦定《广群芳谱》,均推梅花为群花之首;民国时期的南京政府,曾定梅花为国花;在1987年上海举办的全国性传统名花的评选中,梅花亦名列榜首,独占鳌头。国人对于梅花的推崇,可见一斑。那么,梅花为何赢得中国人的一致喜爱呢?

梅花原产我国。四川、云南、湖北山区都有野生梅林分布;而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西、西藏等省区也有零星发现。在上古时代,野梅的分布甚广,并不像今天主要局限于江南、华南地区。古人很早就对其性状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山海经·中山经》说:“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桃、李、梅、杏,按现代植物分类学看,都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山海经》把它们并举,说明看到了它们之间具有非一般的亲缘关系,同时又不为它们近似的相貌(尤其是梅与杏)所迷惑。古人最早对梅的注意并不是它所开的花,而是它结有酸果,只要把这酸溜溜的梅子晾干,就能制为“藔”,用作代醋的调味品。《尚书·说命》有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里的梅就是干橑。《说文解字》曾解释说:“藔,干梅之属,从艸,藔声。《周礼》曰:‘馈食之籩,其实干藔。’”1975年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说明梅的食用史到今天至少已有三千多年了。

春秋时期野梅已引种驯化成家梅。随着园艺上的精心培育,梅花的品种多起来了。到了汉代,单是皇家著名的上林苑就有朱梅、紫花梅、紫蒂梅、同心梅、燕支梅、丽枝梅、侯梅等名目。这些梅花异种属于珍贵的观赏木范畴(即属于花梅而非果梅),食用价值方面的考虑是退居其次的。千百年来,梅花品类日繁,如宋代范成大《梅谱》载有江梅、早梅、直脚梅、官城梅、消梅、古梅、重叶梅、绿萼梅、百叶缃梅、红梅、鸳鸯梅、杏梅等,明王象晋《群芳谱》载有玉蝶梅、冠城梅、时梅、冬梅、千叶红梅、鹤顶梅、双头红梅、冰梅、墨梅等,清陈淏子《花镜》载有照水梅、品字梅、九英梅、台阁梅等。许多梅花品种的记载散见于各种方志、笔记中,一时是难以寻检统计的。今天,中国梅花存有二百多个品种,也可见发展上的一个大概。

近人周瘦鹃先生在《我为什么爱梅花》一篇文章中,曾为诸梅品第,认为“自该推绿梅为第一”。绿梅即范氏《梅谱》所提到的绿萼梅,它青枝绿萼,花瓣亦白中泛出绿光,雅丽得很。周先生之评是否被人接受,姑且不论,但绿萼梅为许多花迷所偏爱,倒是真的。古人曾将它比作九嶷山得道的仙女萼绿华;宋徽宗时,东京御花园中的艮岳,还专门设有绿萼华堂,堂前遍植绿萼梅。今天,我们知道绿萼梅属于直枝梅一类,这一类梅的花型和花色最是变化多端,其中宫粉、朱砂、玉碟等俱多佳品。

不过,从常见色来说,梅花是以红、白二色名世的,而且比较言之,人们似乎更赏识白梅(其实,绿萼梅古人亦有归之为白梅一类的,如《群芳谱》曰:“梅先众木花……种类不一,白者有绿萼梅”),这是因为白梅给人以更多美好的联想吧。它寒肌冻骨,如雪如霜,冰清玉洁,幽淡雅丽,冷香素艳,高情逸韵。人们这样赞道:“冻白雪为伴,寒香风是媒”(唐·韩偓),“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缟裙素帨玉川家,肝胆清新冷不邪”(宋,苏轼),“半点不烦春刻画,一分犹仗雪精神”(元·吕诚),“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明·高启)。 。。

一、一枝春雪冻梅花……五代前蜀·韦庄(2)

古人赞赏梅花,除了色香外,还特别注重树枝的姿态所具有的美和韵味。清人龚自珍曾总结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上,正则无景;以疏为贵,密则无态。”正因为这样,枝垂如柳的垂枝梅(即《花镜》所说的照水梅)和枝曲如龙的龙游梅这两个在艺梅史上属于形成较晚的类别,近数百年来更为人所津津乐道。然而这一审美价值取向的意蕴,实质上并未超越林逋的《山园小梅》诗: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参差,横伸斜屈,推崇梅姿的这一风骨神韵,尽在这“疏影横斜”四字中道尽矣。此诗联是自古以来公认的咏梅绝唱,它不仅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姿态,还营造了一种超凡入圣的审美意境的极致:梅花的特质与其周遭的时空氛围已全然融为一体,具有着高度浑然的协调性,人们对其中的美必须从总体画面上才能加以体验和把握。玩花弄草,要讲究周围的情境,这又是国人独到的造诣吧。宋人张镃曾在《梅品》一书中,列举二十六种宜与梅花相映衬、烘托的幽境雅物: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烹茶、美人淡妆簪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

其实对梅花的爱赏,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今学界认为赏梅兴起于西汉,所据资料主要是《西京杂记》,值得商榷。例如,《中国花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出版)“梅花条云:“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于汉初。”)(见插图8)“山有佳卉,侯栗侯梅”,这位《诗经·小雅·四月》的无名氏诗人所说的“佳卉”,当指全株的梅,自是包括它的花果了。西汉刘向《说苑》载:春秋时,越国的使节诸发出使梁国,在晋见梁王时,他手执一枝梅花作为见面礼赠送给了梁王。当时梁王的臣子们很不理解:献给堂堂一国之君的礼物只是一枝梅花,哪有这样的礼数呢?不难从这个故事看出,长江南岸的越国人民,当时已经深谙梅花的美,并形成了馈赠梅花以表达友情的风习了,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北方的梁国却无此惯例,故梁王的左右一时非议起来,以为有轻慢之嫌,产生了误会。赠送梅花,而且仅仅限于赠送一枝,以示友谊,这一特有的民俗,在江南保持了很久。传说南朝刘宋时曾做过正平地方太守的陆凯,与著名的史学家范晔交情很深,陆凯从江南给当时在长安的范晔寄去梅花一枝,并附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自应是越人的遗俗了(见插图9)。

梅于南北朝时“始以花闻天下”(杨诚斋语)。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一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留下五瓣的花形,拂之不去,遂号“梅花妆”,宫女竞相仿效,成为一种时尚的样式。(见插图10)南朝梁诗人何逊,居职洛阳,由于思念昔日杨州官舍前的一株梅树,竟然向上司打报告,请求再去扬州做官。回到扬州,花正盛开,他高兴得在花前整整徘徊了一天,真是爱梅成癖了。后来好事者封何逊和寿阳公主为梅花的男神和女神,便是依托这两则传说。南朝刘宋诗人鲍照首开咏梅文人诗的先河,稍晚的何逊写有被后人誉为“自去何郎无好咏”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从此梅花芳名大振,咏梅之风亦由此长盛不衰: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自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