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大清风云22集 > 第三章 南明的那些事儿(第1页)

第三章 南明的那些事儿(第1页)

清军来了以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意思大家都懂。当时明军却是留发留头,无发无头——剃了发的都杀。这下可把老百姓苦死了,碰上清军,不留下要死,为了保命只好剃发了;万一再遇到明军,到哪里去找假发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官的来了百姓遭殃,盗贼来了百姓还遭殃。

弘光政权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崇祯虽然明知国家已亡,仍然不死心,让自己的几个儿子逃出去,希望有一天还能东山再起。

大明的孤臣们跟着明朝的宗室后代逃到南方,明朝的一些遗老们决定在留都南京拥立朱家王朝的后代,然后效法太祖朱元璋挥师北上,重新夺回政权。这个想法绝对是好的,也是有志气的。

但是一到具体问题上,马上就发生了分歧。宗室后代一大堆,到底立谁呢?史可法主张立桂王朱常瀛,桂王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以钱谦益为代表的东林党人主张立潞王朱常淓,此人是明神宗的侄子,多才多艺,素有贤名。最终被立为皇帝的是福王朱由菘,因为朱由菘获得了南京一些掌握军权的将领支持。

明朝所有的缺点南明都继承了,但就是没有继承一个优点。就说亡国之君崇祯,虽然缺点一大堆,但是还是个管事的主,还是希望把国家治理好。南明这个小朝廷的表现实在太让人失望了,国难当头,这些人没想过如何去抵抗清军、如何剿匪,反而把民间选美活动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崇祯自杀的消息传到江南时,南京的大臣们就开始考虑推选新的接班人,崇祯的儿子们,当然也包括太子,下落不明。

有道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由菘登上了帝位。

朱由菘是明神宗朱诩钧的孙子,福王朱常洵的长子,崇祯的堂弟。崇祯在北京自杀后,他于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十五日在南京称帝,次年改元“弘光”。

朱由菘以前跟父亲待在洛阳,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后,朱由菘落难到江淮。清兵入关后,他又逃到江苏淮安。后来在凤阳总督马士英以及总兵高杰、刘泽清、刘良佐等人的拥护下在南京称帝。

当时中国有四大政权,多尔衮的大清、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朱由菘的南明。南明政权当时控制着中国最富庶的地方,资源是最丰富的,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可谓是半壁江山。

虽然国家已经灭亡了大半,但南明政权丝毫没有励精图治的打算,反而醉生梦死,腐败不堪。朱由菘当上皇帝后,企图与清军联合,共同剿灭李自成、张献忠。朱由菘当皇帝期间,极尽享乐之能事,将大权交给奸臣马士英和阮大钺这些人,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

朱由菘排斥东林党人也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很传统,发源于窝里斗。在万历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国本之争,万历皇帝非常宠爱郑贵妃,对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也爱屋及乌。郑贵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不断地在万历耳边吹枕边风。渐渐地,万历也就产生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可惜,东林党人百般阻止,东林党人信奉祖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坚决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这场斗争持续了十年,朱常洵最后被封为福王,迁到洛阳。最后,朱常洵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杀死。因为这件事,朱由菘非常排斥东林党人。

东林党的两个代表人物钱谦益和史可法在福王上台之前,可以说极力阻挠,他们很清楚,福王一旦上台,东林党难逃被整的命运。幸好,福王的人品指数确实非常低,不用东林党去抹黑,他自己就已经够黑了。

东林党人总结出福王的七宗罪:贪婪、淫乱、酗酒、不孝、虐待下人、不读书、干预有司。然后,发出宣传的呼声,像这样的人怎么配做一国之君?

确实非常不配,但当时说话算不算数不是取决于人品,而是取决于候选人背后的力量。

史可法当时是南京兵部尚书,明亡后是一个大腕级别的人物。他是坚决反对立福王的,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他给另一个重量级人物马士英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劝马士英不要同意立福王。

马士英是凤阳都督,相当于凤阳军区总司令,说话还是有些分量的。当然,对立继承人问题,马士英心里也没底。对他来说,谁当皇帝都无关紧要,皇帝是不是贤明跟他更没有关系。他最在乎的是这个人上台后,我有什么好处。

史可法倒霉就倒霉在给马士英的那封信上。当时马士英拿着史可法的信想了半天,到底应该立谁呢?福王跟自己无仇,潞王也跟自己无仇,说实话,马士英真不知道该立谁。

马士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奸臣,但奸臣一般也是正常人,结果我们已经知道,马士英究竟为啥立了福王呢?

说来非常有意思,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事情就让马士英下定决心立福王。到底是什么事情呢?

这个偶然事件跟凤阳监军卢九德有关,卢九德是一个宦官,跟福王的关系非常好。在东林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就串通江南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抢先一步拥立福王。这些总兵官都是粗人,政治上那些谋略他们不是很懂,但是拥立之功这个他们是明白的。总兵刘泽清看到这三人都举旗拥护福王了,心想再不举旗的话就迟了,跟着就加入拥立福王的阵营。

马士英懵了,你们这些人怎么就不跟我商量,我好歹是凤阳总督,是你们的领导,我还没表态,你们就先斩后奏了。马士英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这些总兵们都是武夫,跟他们动嘴皮子没用,如果还想要这些人听自己的话,只有跟着大家一起把生米煮成熟饭。马士英一拍板,皇帝的人选基本上就确定了。对马士英来说,这是一笔不错的买卖,自己没有付出什么,还可以凭着拥立之功当上丞相。

在马士英的一手操纵下,朱由菘很快就进入南京,接受群臣的朝拜。

在拥立这事上,东林党失败了,东林党失败不是因为没有能力,也不是因为没有势力。确切地说,东林党输给了时间。他们不可能在福王渡江之前,把桂王接到南京,因为桂王远在云南。

马士英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立刻让福王当皇帝,而是很有分寸地说道:“福王现在来到了南京,潞王和桂王还在偏远地方待着呢!皇帝这个位子我们还是给崇祯太子留着,哪天太子回到南京,就让他当皇帝。现在太子音讯全无,就让福王暂且监国吧!”

这番话说得有礼有节,不服都不行。此时,一身是胆的史可法作出了妥协。

史可法平生最重的就是忠义二字,窝里斗可以先放一边,大明江山的大局要紧。

史可法非常明白,大明这个公司已经接近破产的边缘,要想让它起死回生,必须采取一些非常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并不能保证有很大的效果。

史可法第一件事是奏请朝廷设立江北四镇,安排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和刘良佐四个总兵镇守这四个地方。这相当于南明小朝廷的外围防线,史可法这么做就表示对四大总兵的重视,将国家的国防任务交给你们了,你们尽可能地发挥潜力吧!

小朝廷刚刚组建,没什么银子,所以防区内的军饷问题由各个部队自行解决。史可法当然知道这样会让士兵们不满,他又开出了一个优惠条件:各位总兵如果能收复失地,这个失地就可以并入你们的防区内。相当于鼓励大家扩张,为了提高在外打仗将士们的积极性,史可法还建议朝廷给总兵们封伯爵,其中黄得功还封为侯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也得以封侯。

一下子把许多将领们爵位的问题解决了,这个很不寻常,与其说是给他们好处,不如说是希望你们卖力点,再卖力点,一定要挽救大明这个公司。史可法当然很清楚,给这些将领们封侯,允许他们兼并土地的后果。这个后果我们不用想就知道,造就一批大军阀。但出现这个后果的前提是大明公司没有倒闭,对于史可法来说,只要大明公司不倒闭,其他问题可以日后解决。

史可法操纵全局的时候,马士英有很强的失落感,这么搞下去,朝政就控制在你史可法一个人的手上了。马士英觉得,与其在凤阳督师,不如回到朝廷,控制朝纲。

仗着新皇帝是自己拥立上去的,马士英入朝之后,耍尽手段,终于把史可法赶出朝廷。

在马士英的怂恿下,朱由菘于顺治元年五月十五日在南京正式称帝,是为弘光元年。第二天,弘光帝就迫不及待地宣布马士英为兵部尚书,相当于取代了史可法的地位。

这个安排一出来,舆论一片哗然。大家纷纷为史可法叫屈,说皇上啊,你怎么能放着济世良相不用,用跟阉党有关系的人呢?

朱由菘当然不会理会这些,他选择阉党一方面是对东林党不放心,另一方面确实是想自己放心淫乐,把朝政都交托给马士英、阮大钺这些人。不管朱由菘选择哪个党派,都注定了南明政权的悲哀,因为最高领导者朱由菘就这样。他宠信奸臣,无所作为,没有防备清军,整日坐在秦淮河上的船上,沉沦在情歌艳舞之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据说,当时秦淮河上的灯船之盛,天下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秦淮河两边的房子,雕栏画槛,一片珠帘,粉纱红帐,醉客熏熏,简直是腐败到了极致。

弘光皇帝就整天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估计连老祖宗朱元璋都忘记了。真是要死也要快活,当时的形势简直危在旦夕,随时都有亡国的命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