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时空之城的文洛阳休息了一天,对于万朝古人们己经等了八天,各朝各代帝王们只能通知宦官注意光幕变化,该上朝的上朝,文武百官该做事的做事,文人墨客们则讨论上榜的诗词,普通百姓们则农耕或经商,茶楼成了闲聊之地。
“你们说这光幕都七,八天没动静了,不会有什么事吧?”百姓甲问道。
“是啊,我等已经习惯有光幕的日子,闲瑕之余也有聊天的话题,不知道是咋回事,这光幕都好几天没动静了。”百姓乙说道。
“你们知道什么,这光慕背后是时空之城主人一位名叫文洛阳的人,他可是秦汉,隋唐,宋明这些王朝的国师,神秘得很。”一名朝中大臣路过茶楼时闻听百姓议论后上前解惑,才说了几句话。
一天后,光慕有了动静,万朝帝王们正与朝臣开朝会,很快有人上报光慕有了动静,各朝帝王们与众文武这才停下朝会一同观看光幕。
光幕:“历史名人,诗词大家多如星河,能够影响千古的名人同样不少,今日介绍一位能人,宋朝词人辛弃疾。”
就在众人疑惑间,光幕再次闪烁。
“辛弃疾者,生于乱世,心怀壮志。其词风豪放,笔力雄厚。虽身处南宋,然其志不在小。”
秦始皇微微挑眉,“朕观此描述,定非凡俗之人。只是这南宋既为弱宋,如何能养出这般人物?”
汉武帝抚须点头,“莫急,且看下去。”
光幕上浮现出辛弃疾年少时金戈铁马的画面,只见他率义军抗金,英勇无畏。
唐太宗不禁赞道:“真乃虎将之风,可惜了这南宋朝廷未能善用。”
隋文帝亦感慨:“如此大才,却不得伸展,实乃憾事。”
接着光幕展示辛弃疾词作,众文人墨客皆惊叹不已。
明太祖大笑:“朕就说他是条好汉,不仅善战,还能作出这等好词。”
元世祖则若有所思:“看来这宋朝也并非一无是处。”
最后光幕渐渐暗下,只留下一群古人仍沉浸在对辛弃疾的叹惋与钦佩之中,而茶楼里的百姓们听到朝堂传来的消息,也纷纷开始传颂辛弃疾的事迹。
光幕只是开个头,还没有正式介绍,南宋王朝及元,明,清的古人们是知道历史真相的,也没有办法通过光幕聊天,去给五代十国及之前的王朝解惑。
光幕:“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之名是其父为他取的,希望他长大以后如同汉朝冠军侯霍去病那样成为有用之人,故取名弃疾。
南宋词人辛弃疾生平
在历史的长河中,南宋时期的文化璀璨夺目,其中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词风和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文学巨匠。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家国情怀,其词作更是后人传颂的经典。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他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地区,自幼便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立志恢复中原,驱除金人。这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贯穿了他的一生,也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词作之中。
辛弃疾年少时,便展露出了非凡的才华与志向。他曾在燕京参加进士考试,虽未能及第,但已初露锋芒。后来,他更是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军,投身于抗金斗争之中。在归附南宋后,他先后任职于多地,积极参与北伐事宜,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而不懈努力。
然而,南宋朝廷内部的腐败与妥协,使得辛弃疾的北伐之梦难以实现。他多次上书建议北伐,却都未被采纳。面对朝政的黑暗与无奈,辛弃疾将满腔热血与愁绪转化为笔下的文字,创作出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词作。他的词,既有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也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向往。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思想性,为南宋词坛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既有豪放不羁、气势磅礴的佳作,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展现了他对北伐事业的执着追求;也有婉约细腻、情感深沉的篇章,如《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辛弃疾的一生,虽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磨难,但他始终坚守着心中的信念与追求。他的词作,不仅是他个人的情感写照,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共同心声的真实反映。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沉的爱国情怀,成为了南宋词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永远闪耀着光芒。”
光幕继续:“辛弃疾的命运与北宋名将宗泽有一个相同之处,宗泽临终前大喊三声:“过河!过河!过河!”而辛弃疾临终时大喊:“北伐!北伐!北伐!”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卯时;祖上为陇西狄道西乡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朝。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欲灭亡南宋,统一江南。这时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赋役繁重,人民不堪征调,纷纷起义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毅然“鸠众二千”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密。
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耿京命辛弃疾和贾瑞等人奉表南归,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并让他们回山东向耿京传达南宋朝廷的旨意。但就在辛弃疾与朝廷接洽成功准备返回军中的时候,义军内部却发生了重大变故。
叛徒张安国,邵进等谋害耿京,带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辛弃疾等人行至海州,闻讯,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等五十人驰赴金营,其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等人出其不意袭进金营,抓获张安国,在五万金兵中带着张安国摆脱追敌,急驰而归,献俘行在,后张安国在临安被斩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