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起来觉得胃很不舒服,没法去上课了。一整天胃不停地痛,爸爸带我去看医生。他对医生说了我的症状。检查之后,医生问了我的起居活动等问题。最后,她做出了轻度胃溃疡的初步诊断。
“为什么会得这个毛病呢?”爸爸焦急地问。
“心情焦虑、睡眠不足都可能引起胃溃疡,通常只有成年人或大孩子才会得这病。不过,我觉得,你这个孩子在这个年纪是太忙了,她应该获得足够的休息。我希望你能让她长大以后再上大学的课程,目前得先让她做个小孩子。”
爸爸当时窘得赶紧一口答应,把我带出医院。他对我的健康很担心,一直大声唠叨着,说我的病况到底有多严重。我不得不几百次地安慰他,只要吃药,我一定会很快好的。
我的病并没有很大的麻烦,不过,它也确实让爸爸停掉了我在大学的学习,他相信我需要更多的休息。其实,就我来说,当时我还是为我不能继续参加学习而感到十分沮丧。
在那两星期愉快的日子里,我被允许出去和我的朋友们一起玩。这比什么药都有效,很快,我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然而,在我爸爸看来,两星期的休息似乎是足够了。我又被他拉回家。这一回,他给我布置另一个任务,在我初看来,这甚至是比上一个更难的任务。然而,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难题,因为,这不是去大学上课啊。
每次读女儿的这一段文字,总有隐隐的歉意,挥之不去。但是,我没有后悔。
作为一个来到美国的中国孩子,既非天才,又不能指望撞上什么好运,要出人头地,还能靠什么?这是很无奈的!
有人以为,美国是天堂,什么都很容易得到。依我看,只有对“天才”和幸运儿来说,这种看法有时可能是对的。我在女儿教育中的这个曲折经历并不是一无所获的失败。这个经验得出的结论不是不应该超前学习,也不是不应该给孩子“助长”,而是不应该“拔苗”,在“助长”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生理、心理和体力上的承受能力。对于年幼的孩子,应该在主动和能够自主掌握进度的环境下学习,而不是在无法左右的外界环境的压力下被动地拔擢。
怎么当“两面派”(1)
即使年幼的孩子,也能分辨出大人言辞的真伪。同样的,孩子也非常了解大人的思想行为和内心世界。父母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父母的“两面派”做法更是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我在A&M大学中文学校当过两年多校长。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一口一个高校长的叫我。有的家长把孩子拉到我面前说,这位高校长的女儿如何如何,你要如何如何,云云。
有一天,一位刚从外州搬来的家长,带着四五岁的男孩来见我,母亲和我说话时,孩子不断打岔,手脚忙个不停,末了,莫名其妙地冲到我面前,对着我的小腿踢了两脚。孩子的母亲见了,一边道歉,一边笑着连连对我说:“我这孩子啊,真是拿他没办法,一点儿办法都没有,男孩子就是这样,我实在管不了,没办法。”母亲的脸上充满慈爱,笑得挺自然,甚至还为孩子的恶作剧颇感得意。
母亲总是当着孩子的面说“没办法”,其他人当然更没办法。这个孩子后来没少给他父母惹麻烦。其实,这都是家长一手造成的。孩子有了“管不了”的问题,肯定不是一天造成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再地声称“管不了”,无异于助长不良行为,让孩子知道无论自己做了什么,父母都不会管,都“管不了”。实际上,这个孩子的家长平时也是唠唠叨叨地“管”孩子,但是,孩子最听得进去的,还是妈妈的那句“没办法”和“管不了”。我看,家长即使觉得“管不了”孩子,也千万不要那么“坦诚相见”,宁可当个“两面派”,做出管到底的姿态,好好研究一下,到底该怎么办,才“管得了”。
我当校长时有过刻骨铭心的尴尬。中文学校借用大学一座大楼里的房间作教室,大学校长办公室也在这座楼里。孩子们课间在楼道上追逐、打闹,上下开电梯玩,把这楼当迪斯尼乐园。为此,我几次接到校方的警告信,要终止出借教室。我一面表示立即改正,要求家长严厉管教自己的孩子,哪知不少家长对我说,他们对孩子不是没有管,而是“管不了”,“实在是没法管”。
一天,一个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对我说:“你看,我这孩子是个笨蛋,大笨蛋。”我知道,家长所说多少有点玩笑的成分,但是依然令人惊骇。孩子是不是笨蛋,姑且慢说,如果孩子真的不幸成了笨蛋,我看多半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大可不必当着孩子的面羞辱他们,应该找找自己的原因。
有一次,我在中文报纸上看到一篇配发照片的文章,报道一位获奖的优秀女孩,忍不住向女儿推荐。过不多久,女儿去参加一个荣誉学生夏令营,回来后对我说,真巧,她和那位女孩是夏令营的同学。女儿认出她来,对她说,我爸爸非常欣赏你。哪知,这位女孩满腔怨言地说,那都是她妈妈的“Bullshit”( 胡说 )。她说,记者采访时,她妈妈一再“抢答”,加入很多夸张不实之词,她在旁边不好意思插嘴,也不想让妈妈下不了台。报纸对她的极尽赞美,基本来自母亲的“自我介绍”。实际上,母亲平时总是唠唠叨叨的,对她很不满意,给她很大的压力。妈妈的“两面派”表现,换来女儿一连串的totally bullshit( 一派胡言 )的评价,实在可悲。
我曾听说某孩子作文得了什么奖,还有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可是,和孩子一见面,发现这个孩子并没有什么思想,后来才发现,原来很多作品,在发表或参赛之前,都已经得到了父母老师的“指导”,作品根本不代表孩子的思想和水平。
有的家长一手包办,帮孩子搞课题,拿出成果去领奖。也有的孩子写篇小文章,家长老师一起上阵,改得如花似锦之后,再找路子发表。接着,家长和学校又到处张扬,把成绩都归功于孩子。这种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实在无益,既有损父母老师在孩子心中的诚信和人格形象,对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自我思考能力和提高学业水平也无益。可叹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似乎还成为“正常化”。
高倩的《西方到东方》一书出版后,有的家长问我,你有没有帮着写?其中多少是你写的?20%?30%?可见,这种想法和做法,在一些人心里很是普遍。
《今日美国报》曾经报道说,不少儿童教育专家主张以“棒极了!”“了不起!”等夸张的赞美来教育孩子,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实际上,即使年幼的孩子,也能分辨出大人言辞的真伪。
过分夸张的赞扬对孩子的培养是有害的,家长“贪得无厌”的过高要求,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家长对孩子的成就和表现应以客观的赞扬、准确的批评相结合。我在孩子的童年教育阶段,对她的赞美和批评既不含蓄,也不“两面派”,完全是以我设定的高标准,毫不含糊地表达我的看法。对孩子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给予无保留的赞美;有不足或者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绝对是拉下脸,不绕弯子地狠批。
怎么当“两面派”(2)
有位学生告诉我,很多父母都以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孩子了解父母要超过父母了解孩子。正如上面说到的,即使年幼的孩子,也能分辨出大人言辞的真伪。同样的,孩子也非常了解大人的思想行为和内心世界。父母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父母的“两面派”做法更是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时不得不当“两面派”,有时不能当“两面派”,怎么当,如何掌握,真得靠家长的智慧和个人修养。家长们一定要认识到,无论你扮演什么角色,都将产生相应的后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全家克制爱好(1)
初到美国,我常与电视为伴,对女儿的学习难免造成影响。为了实现她的人生规划,不使计划的系统性遭到干扰,我只有克制爱好,忍痛割爱,“戒”掉了天天看电视的习惯,此后10年间基本不看电视。要成功就要合理使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