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一分钟了解中国文化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破,不值一文。”且不说此书问世时间要早过陈文,即“纸糊的”的说法便可使我们忆及民间“古已之有”的“纸糊老虎”的工艺造型——元宵花灯中以及殡仪队列的纸佣中。人们正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纸糊老虎”具体事物的启发影响下,才创造性使用了“纸老虎”一词,才有了纸老虎的比喻意义。据此可以说“纸老虎”一词源于民众之中,而作为书面语言,它的确是最早见于陈独秀之文。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名词杂谈(23)

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曾经把国民党反动派比作纸老虎,达到了在气势上占优势的目的,同时给了广大群众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决心。

“有眼不识泰山”,指山东的泰山吗?

“有眼不识泰山”,就是指长了眼睛,却没认出泰山。比喻眼力笨拙,见识浅陋,不识出众人才。关于这句俗语的来历有两个有趣的传说,而且都跟中国建筑业的祖师爷鲁班有关。

传说泰山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竹匠,曾经做过鲁班的徒弟。鲁班对徒弟要求极严,从不轻易放过他们的缺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鲁班十分珍视自己得来不易的声誉,为保持声誉,他便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有一年,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因为技艺长进不大,而被鲁班辞掉了。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在集市上见到一批制作精巧的竹制家具,便想结识这个制造竹器的高手。于是,鲁班便向当地人打听制作这些家具的人的名字,当听说他就是被自己赶下山的泰山时大吃一惊。于是,鲁班对于当初错辞泰山的事很是惭愧,并且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另一则传说则没有顾及鲁班的声誉,其梗概是这样的:鲁班婚后十年,一直在外做工,和他名叫泰山的儿子从没有见过面。泰山长大之后便去寻找父亲。一日,鲁班给一大庙堂上梁,围观者对其超人技艺赞叹不绝。突然一手拿雨伞,背着包袱的过路少年说道:“好是好,只是上得有点儿高。”鲁班循声看去,少年眉清目秀,气度不凡,心中暗暗吃惊,觉得这少年定会超过自己,不由一阵嫉妒,随手抄起一个木棍子掷去,正中少年头部,少年当即死去。不久,鲁班回家探亲,夫妻团聚,妻子问他有没有见到儿子泰山?不说不要紧,一提到这事,鲁班便想起了那个被自己砸死的孩子。于是他便把那少年的事说了一遍。两人核对相貌特征之后,鲁班才知那少年便是自己的儿子泰山,只能叹道:“唉!我有眼不识泰山!这眼瞎留着还有什么用呢!”说完,当即挖去左眼。从此鲁班用一只眼干活,再也不嫉妒保守。后来的木匠为纪念他,在检查木料曲直时总是闭起一只眼看,并流传至今。

直到今天,“有眼不识泰山”还是一句流行语。这句话中的“泰山”也不是指名山泰山。

何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自己可以胡作非为,却蛮横无理禁止别人的正当行为。其实就是只许己,不许人。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权威和尊严,发明了“避讳”的方法。所谓“避讳”,就是臣子对君上,子孙对父祖,人民对圣贤,均不许直呼、直书其名。凡与帝王、圣贤、父祖名字相同的人名、地名、官职、书名、初名等,都得以改字、改读、缺笔或空字方法回避。“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的来历就是和避讳有关。

宋代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有这么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事例:唐朝中期有个叫田登的太守,做官期间十分霸道、专制,手下的人和老百姓对他敢怒而不敢言。在古代流行避讳的情况下,他就不允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本来,避讳的情况一般只是针对皇家人员而言的,小小的一个太守竟然让下面的人避讳自己的名字,足以可见这个人的专制程度。在田登的规定之下,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而遭到鞭打。反正是只要在田登的眼皮子底下,谁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

名词杂谈(24)

但是事情总是不断发生。这不,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城中的老百姓都要在街上点花灯和焰火来表示庆贺。州衙门为了安全着想,于是便贴出告示,让人们防患于未然。但是写这个告示的人便犯难了,因为上面有个“灯”字。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最后,没有办法,他就把这个灯改为了火字。布告便成为了“今年老百姓在三天放火期间要注意安全”。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有的人便对田登的做法气愤万分,愤愤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结果,就是这句“骂人”的话流传了下来。

“太岁头上动土”的由来

唐朝末年,由于统治者荒淫无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农民起义便成风起云涌之势。在这其中,黄巢率领的起义军势力最大。他们走潼关、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

但是黄巢并没有在长安逗留太久,因为还有许多唐军没有被消灭!这一天,他率领兵将百余人到临潼县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在半道中,他们被一座高大坟墓挡住去路。这座坟墓所埋之人不是别人,正是那汉高祖刘邦之父。黄巢认为一个人都死了这么多年了,还占据着这么多良田,真是可惜了,还不如把它平了,让老百姓种上地吧!于是他便让随从借了一把铁锨,挖了起来。与此同时,他也亲自向农夫借了一把大锨把墓顶挖了个大坑。挖完之后,黄巢放声大笑,随即吟诗一首:

辗转中原逐惊鹿,

西进长安过齐都。

吾辈岂是山野人,

太岁头上敢动土。

从此,“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就流传下来,后来,人们用来比喻敢于触犯有权有势的人。

“哪壶不开提哪壶”是什么意思?

“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俗语一开始的意思是提凉壶,让人喝凉水,后来引申为说不该说的话;做傻事,做不该做的事。它是这样来的:

唐朝的时候,有父子俩在一个县城中开了家小小的茶馆。由于店主热情和气、诚恳实在,再加上这家茶馆总是开门早、收摊晚,而且茶馆的环境也是很优雅,所以其生意非常好,天天都是顾客盈门,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在这种情况下,这家茶馆就名声响亮,在县城中是个很好的休息去处。

这一年,这个县来了一个贪财好利的县太爷,他总是在外面大鱼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馆来喝茶。在喝茶期间,他一个人占一个桌子,总是骂骂咧咧的,还要求这家小店供应点儿花生米、豆腐干什么的就嘴儿。这下不要紧,人们畏惧县太爷的权势,便不敢来喝茶了。这个小店做的是小本生意,一杯茶本来就赚不到多少钱,县太爷这么一闹,生意便做不成了。但是怎么办啊?人家是官,老百姓惹不起。这家店主便因此病倒了。

老板的儿子便想出一个办法让这个县官知难而退。这个县官肯定是觉得这家的茶水好喝才来这里喝茶的,要是茶不好,那他就不会一直待在这里了。店主的儿子便在茶上面做起了文章。有一天,店主儿子见县太爷来了便司炉掌壶,之后便把茶水放到了县官的面前。县太爷按照平时的习惯便端起茶杯一饮而尽。喝了之后,他觉得味道有点儿不对劲,于是便问店主的儿子:“这水也没开,茶也没味儿。”小掌柜说:“老爷,茶,还是天天为您准备的上等龙井;水,还是扑腾扑腾泛沸花的开水,怎么能没味儿呢?”一连好几天,这个小店的茶水味道都没有变化,县太爷便不再来了。于是小茶馆又恢复了往日的兴旺。老掌柜便问儿子:“县老爷为什么不来了?”儿子机灵地一笑,说:“我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原来,县太爷喝的是不开的茶水,怪不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 想看书来

名词杂谈(25)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