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通过“平天窗”爬上房顶逃逸。所以,原先站在气楼上应该能够看到北面的围墙、后门及墙外的景色,但现在被彻底掩蔽起来了。
机械车间通向气楼的铁梯位于车间西墙的中部,故而气楼的东首自然形成了一个死角,平时从来没人走到,现在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大量破损的木制周转箱,地上灰都积了厚厚的一层。
从号房中疏散出来的部分设备和器皿全都隐藏在这里,如炉具、茶壶、盐水瓶、注射器等——孟松胤一眼看到,周转箱后的地面上已经放好了一块木板和几枚铁钉,外加一张砂纸、一卷黑胶布和一团紫铜漆包线——谢天谢地,庞幼文和陆雨官的办事效率非常高,一点没拖后腿。
孟松胤轻轻拉动木箱,然后蹲在腾出来的空间里开始装配“电池”。
首先掏出口袋里那两只切成四块的土豆,切削面朝下在木板上排成一行,在每块土豆的一头各插入一根铁钉,又用大拇指的指甲在土豆的另一头掐出一道深深的沟痕,随后将漆包线一段一段折断,开始用细砂纸仔细打磨两面的断头,去除铜丝表面的绝缘漆。这项工作较费时间,特别是充当电池正极的一头需要像蚊香那样盘起来,打磨的部分几乎达到每段漆包线长度的一半。
装配很简单,将这一头盘成蚊香状的正极嵌入土豆上那道掐出来的沟中,而另一头裸露的铜丝则缠绕到下一块土豆身上那充当负极的铁钉上去,以此类推,将四块土豆全部串接起来。细铜丝连接电珠的负极并不困难,在螺纹上直接缠绕便可,而正极上仅有一个芝麻大的接触点,铜丝无法与其连接。孟松胤用锉刀敲了四颗铁钉,以一粒电珠的高度将两根短木条钉牢在木板上,这样将电珠塞入两根木条之间,就能顶牢作为正极的铜丝了。
作为开关导线的那根铜丝特别长,两头全都盘成蚊香状以保证较大的接触面和良好的接触性并用胶布固定,一头完全平置于木板上,另一头则利用铜丝自身的弹性微微翘起,呈现一个断路状态。
孟松胤试着用手指按下翘起的铜丝,电珠马上被成功点亮。
眼前这只“原电池”虽然非常原始,但一样符合“伏打电池”的基本原理:镀锌铁钉和紫铜丝的电化学活性不一样,特性更活泼的铁钉镀锌层能将土豆中的酸性物质置换出氢离子来,这样就形成了电子向正极转移的趋势,从而形成了电压;如果闭合回路,便形成了电流。当然,现在的电流非常弱,可能什么都干不成,但是从理论上来说,电流的大小和土豆中酸的浓度有关,如果正式使用前用注射器往土豆中注入一些酸液的话,那就万无一失了。
最后,满心喜悦的孟松胤用多余的黑胶布以“丰”字形将土豆块拦腰固定在木板上,电池引爆部分全部完工。
接下来需要调试“聚光反射镜”了,孟松胤将“无影钩”插入碗底的洞孔与三角形底座旋紧,放到窗外射进来的一道阳光下调节仰角和方位,用半张香烟盒反面的白纸寻找阳光的聚焦点,确定位置以后用黑胶布将火柴梗固定在“无影钩”上,火柴头正好处于聚焦点上。
刘子春带来的是一盒苏州鸿生火柴厂生产的“美丽”牌火柴,如果没有搞错的话,应该属于硫化磷火柴,燃点约在150℃上下。
阳光下,红色的火柴头毫无反应,孟松胤开始有些着急起来。
“孟桑!孟桑!”楼下突然传来伊藤英明的叫唤。
“来了,来了。”孟松胤赶紧站起身来答应。
“刀具磨好了吗?”伊藤英明大声问道。
孟松胤依依不舍地站起身来,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难道是抛物面的面积不够大?还是焦点没对准或火柴本身受了潮?
“磨好了,”孟松胤大声回答道,“我在隔壁上厕所,这就下来。”
孟松胤将“电池”推到被周转箱遮挡得严严实实的墙角边,带着满腹遗憾刚想下楼,阳光下的火柴“嗤”一声微响,燃起了一朵美丽的火苗。
三十七、两眼一眨,老母鸡变鸭
这次行动的难点不在于技术手段,而在于人员的集合及如何阻断工场门口的卫兵。
韦九的设想是仍然借鉴上次的成功经验,所有人听到爆炸声后马上关闭各车间的铁门,迅速通过气楼聚集到机械车间,目前工场大门口常驻的枪兵仅仅只有四名,等到警报响起,援兵赶到,人早就跑得精光了。
孟松胤问,那么各车间的日本教官怎么办?
每所车间内的教官是五到六名,总人数加起来有近三十人之多,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老鲁说,教官们没有武器,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形下未必敢出手阻拦,即使胆敢干预,我们毕竟人多势众,也很容易将其制服,可以将他们集中起来赶入库房禁闭。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庞幼文说道,“我认为必须首先将教官控制起来,否则他们肯定会想办法打开大门让枪兵进来。”
“这样做虽然稳妥,但属于明火执仗面对面的对抗,万一行动失败,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孟松胤并不完全认同。“我原本的宗旨是神不知鬼不觉,避免一切清晰的对抗,留出一条后路来,否则一旦失败,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孟夫子,你的想法确实没错,但现在我们面临的已是背水一战的局面,非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来不可,”耿介之拍拍孟松胤的后背,“当然,这完全取决于你的炸药能不能炸倒那堵墙。”
“我担心的就是这个万一!”孟松胤还是有所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