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当我查阅这块土地的历史资料时发现:这里的湖、荡、漾或还有叫“塘”或“兜”与“湾”的地方,其实可不是一般的随便叫法而已,它蕴含了吴江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这历史和文化就是曾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辉煌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吴越篇章!
苏州的吴江,就在我手中的这张地图之上,那繁星般的荡、漾、湖、湾便是吴江的特有风貌。吴江地处古时的吴头越尾,即当年的吴国之东南之首,越国的西北之尾,它是吴越两国相嵌而不可分离之地段,是吴越文化交融的水域之地。古来相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的人则必然会加上一句:“苏杭之间是吴江。”吴江确实在苏州与杭州之间,这既表明了吴江在苏杭两地间的地理位置,更表明了吴江所具有的独特人文环境位置:苏、杭两天堂无论如何是有别的,而吴江乃两天堂之间,它融合的是两地文化、两地富庶,两地之所有长处。是水的柔性,是湖的荡漾,是田园风光的旖旎,是小桥流水的风情,是岸柳青垂下的鸟歌在这两个天堂间的交汇与组合……这就是吴江人所期待的。其实历史上吴江人一直在做这样的功德千秋的大业。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21章吴江的金木水火土(2)
吴江虽无江,但吴江人创造的历史足可以在中华五千年民族史上独占篇章,这篇章无疑是最闪闪发光而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再一次拿起吴江地图时,又有一种特别的激动,那就是吴江的一个个闪动着灿烂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地名:
从最北端的同里、松陵、八坼、北厍等名镇,到屯南、屯北、大胜、长胜、莘西、莘南、城司、田厍、合心、诚心、同心、长安等皆有古时军队扎营定邦色彩的地名;再往靠近太湖沿岸向下看去,便是菀平、横扇、平望、梅堰、震泽、盛泽等重镇,这之间诸如四都、七都、八都、万心、人福、胜天、圣塘、北旺、众安及桃源、铜锣等充满泽国求安与人心所向的福祉性质的地名和吴越时代留下的曾经显赫一时的城池,令人不能不浮想联翩。古时苏州为吴,而吴江是吴文化和吴国的发源地与中心地,所以无论是历史印记还是吴文化的流传承接,是苏州古城之外的任何地方都无法与吴江相比的。除费孝通外,吴江还是近代革命斗士陈去病和柳亚子的故乡。
这就是吴江。
吴江境内没有山,这里除了水,还是水,甚至连一个两三米高的土墩都没有,故曰“泽国”。
大自然在此将吴地的钟灵毓秀之气都给予了水……“境内湖面占了绝大多数,总计约267平方公里,其中50亩以上的湖塘有351个,江苏全省列入保护的湖泊有137个,吴江就占了56个!”吴江人自豪地告诉我这个数字,同时向我介绍吴江的许多地名是因水而得的,或者与水相关,“像震泽、盛泽就不用说了,即使如平望、横扇等,也都是与水相关。平望就是一望与天平之水的景象所引申出的名字,横扇则是那里有湖如一把横面之扇,梅堰也因那里有一个断水隔湖的堰坝……”
关于水,每个吴江人都能如数家珍。吴江之水确也可牵引情思,入诗入画——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这是晋人张翰所作的《思吴江歌》。
吴江到底有多美,只有在你身临其境,只有在你对那繁星般的荡、漾、兜、湾的一个个湖塘有所触摸,对那些带着春秋战国的烟尘与吴越争战中留下的一个个地名的熟识后才可能真正地知晓。
关于吴江,古今诗人有千诗万赋的咏吟,但我以为即使如此,它们也只是对吴江这片古老而崭新的泽国之乡的粗浅理解。
吴江风韵是吴地古歌新曲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重要篇章,她代表着姑苏的昨天和今天,当然也昭示着苏州的明天……
第1节吴歌从江村开始
吴江无江,但苏州以外的人大多不知,吴江却有两条对上海人来说是“生命之河”的大江大河是发源于此的,那就是著名的吴淞江和苏州河。这两条河中的吴淞江更是直截了当地通过百里人工凿通的太浦河经汾湖直接将清澈的太湖水引入上海境内,滋润和养育了这座东方大都市的美丽肌体……
有一位著名学者在太浦河的源头修建了一座非常气派的书院,这人便是南怀瑾先生。在南怀瑾书院旁边是每年有几个月特别热闹的太湖蟹交易市场。吴江人告诉我,其实太湖蟹不比名扬天下的阳澄湖大闸蟹差,而且其肉质更加鲜美。他们甚至一定要我作出比较,我有些为难,因为从苏州小的地域分界,我显然属于阳澄湖人,可我又是苏州人,太湖是苏州最大的水域,其面积80%在苏州,所以太湖蟹和阳澄湖大闸蟹对于我来说,犹如手心手背皆是我家乡的美味大蟹!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1章吴江的金木水火土(3)
在太浦河源头,与南怀瑾书院相隔不远之处有个村子叫开弦弓村,很普通的一个村子,然而因为这个村子出了一个大人物,使得这个水乡小村寨名扬四方,而且有了一个“江村”的别名。
使开弦弓村变成“江村”的人叫费孝通,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1935年,费孝通来到开弦弓,初始仅是为了看看自己在此织丝纺纱的姐姐而已。身为学生的费孝通在此住下后,却深深地被这个江南小村的种种社会和生活现象所吸引,于是他开始搞起了社会调查。几年后,他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支持和指导下,写下了第一部中国乡村调查报告《江村经济》。此作在伦敦一经出版,很快被欧洲的人类学专家和学者所重视,于是中国的“江村现象”成了世界关注的东方乡村经济现象而享誉全球,费孝通因此也走上了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经济与人文历史的学者道路,并最终成为大家。
费孝通一生到过吴江无数次,回“江村”的次数更不用说,“江村”因此也成了他的“家”。
费老去世后的骨灰就埋在吴江城中的松陵公园内。到吴江,我首先到费老的墓前拜谒。那天正好是清明节前一天,见用石头垒起的费老墓前有不少花圈,是当地百姓和小学生们敬献的。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这是刻在费老墓前的一句话,此话引自老人家生前的一篇文章。默读着这位大学者的墓志铭,我的内心一下子产生了一种灵感:了解吴江经济与社会发展,必该从了解这里的乡村经济开始……
吴江人与苏州其他地区的人确实不一样,吴江的乡下人更是不一般的农民,你如果认为这里的村民只是些背朝太阳面朝黄土的庄稼汉,那就大错特错了!
吴江的村民中也许说不定哪一位就是帝王之后、将门之裔。从泰伯、仲雍建“勾吴”,到吴越春秋时勾践与夫差之战,一次次征战所留下的历朝历代的将门和王室之后或被贬或被谪,你能分得清这里的人谁是真正的民谁是真正的官·不是有草民干将能炼吴剑,不是有王妃西施浣纱织丝的一个个史实吗·
这样的厚重历史与博大人文,令人对吴江之地格外敬畏。
我想去“江村”——开弦弓去,但我有些不敢,因为那个村属于费孝通。
于是我去了同属七都地面的群幸村。“七都”和“群幸”两个地名都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毫无疑问,前者一定是古时征战或平定天下后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一处城郭之地。在“七都”不远处是“八都”,这似乎既是古人留给我们考证此处的古战场,也可能是军队营盘,但我更相信它们都是曾经一度繁荣的商镇之地。
七都在古吴国和现在的吴江地图上都是非常偏僻之处,背靠太湖,西南部与浙江接壤,陆不能借318国道和227省道之便,水不能依大运河之利,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七都与外界的交通仅靠船只;但现在的七都完全不同,230省道横穿其东西,沪苏浙高速公路使七都镇四通八达。七都人告诉我,他们现在七都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用15分钟时间就能上高速路,用30分钟可以出省,50分钟就能够到达上海……七都如今真的有点“七朝大都”之气势了。
认识今天的七都,是从群幸村开始的。
吴江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带我到耸立在田野上的一座小楼里,进去一看,是群幸村村委会所在地。村书记崔金根,一个典型的苏南人。 txt小说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