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它是小行星,这样的运行轨迹也不像是公转轨道啊。
难道?
李金苗脑子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了一种可能。
她将3D投影中其他七大行星运动轨迹全部剔除,只留下太阳和地球两个大的天体,地球沿着椭圆的运动轨迹在围绕着太阳转动。
地球公转的真实轨迹,并不是以太阳为圆心,地日距离为半径的圆周运动,而是椭圆运动。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因为这个运动,就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在近日点地球公转的角速度是要大于远日点的,1月初为地球的近日点,这个时候地球的公转速度是大于平均速度的。今天是2月18日,地球正于近日点减速驶向远日点。
李金苗以固定着的太阳为焦点,陨石16日至18日的轨迹为边,得到一个新的椭圆,这是陨石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轨迹,正好与地球椭圆公转轨迹相交。
李金苗操作投影,以太阳为中心,将地球公转的椭圆分成366份,在上面标记上日期。
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2040年是闰年,由此可得地球这一年有366天,再由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以得到地球在椭圆公转轨道上每一天的具体位置。
再将地球公转椭圆上的时间划分,平移到假定的陨石公转轨道上,就能得知陨石的确切位置。
李金苗反复核对后,确认这个时候的陨石,或者改名叫小行星的天体,正好处在近日点向远日点运动过程中。
“如果是这样的话,减速就说得通了!”
如果真如李金苗所料,这个天体就不能称之为陨石了。
按照国际惯例,最先发现的人拥有对小行星的命名权。李金苗将这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临时命名为2040WC18。
在3D投影里,两个椭圆相交点,正是地球和编号2040WC18小行星的相撞时间点。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进行时间划分,李金苗放大了椭圆相交点,在这个模型里,确定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间,正是2月23日。
与之前的大致推测相吻合。
对于这个发现,李金苗很是兴奋,立刻将这个预测向组长陈其仁汇报。
陈其仁对此极度重视,也将李金苗的这个猜测,发送到其他组别,让他们一起验算,同时建立全新的模型,输入到超级计算机里进行模拟。
模拟一直持续4个多小时,中途还将聂志鹏在巡天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实时数据添加进去。
“数据吻合,模型成立。”
中午12点,刚拿到文昌超算中心传来的模拟结果,李金苗欢呼雀跃,模型修正完成,小行星2号的拦截成功率会大大提升。
观测站众人大受鼓舞,只要小行星运动轨迹和模拟的结果一致,行动组就能对小行星2号运动进行调整。
李金苗心想,今天晚上应该不会再做噩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