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恋曲1990歌曲歌词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方农村,女知青为了各种原因,下嫁给一个农村青年的事,虽然为数不多,但也还是有的。可一个乡下姑娘和一个下乡的男知青“好”上了,那就是比天小不了多少的事了,恐怕全公社也没有一个。草花的父母先是吓坏了,过后意见又出现了分歧。草花爸认为这事是根本不可能的,三姑娘简直是瞎胡闹。可草花妈在认真想了几天之后,突然觉得这事也难说。没人规定农村姑娘不能跟知青“好”啊。她甚至幻想着没准那个姓楚的小子真对草花有情有义,把她带回省城去,那草花不是掉在福堆里了吗?

草花妈小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草花爸正在就着大葱蘸酱吃高粮米水饭。他扑地一声把嘴里的饭喷了出来,高粮米粒落在草花妈的前大襟上。他笑骂着,你这老娘们,跟你三姑娘一样疯了,寻思啥呢?撒泡尿照照自个吧!

草花妈窘红了脸说,想想也不行啊?没准的事呢。

草花爸说,闭嘴吧你!人家那集体户里就有俩女的哪,人家跟那姓楚的都是同学,哪个不比你三姑娘强?

草花妈仍坚持着说,哪个有咱三姑娘模样水灵?你说,哪个?

草花爸认真想了想,觉得自己女人说得也对。要论招人看,那两个城里姑娘还真不如自己的三姑娘。也许应了那句老话: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他不甘心落败,嗓门却小多了,嘟囔着说,人家是城里人,别做梦了你。

那天草花爸骂的这话,草花是听到了的。草花正在另一间屋里缝衣服。她并没生爸的气,反倒也笑了一下。因为她知道爸对她的疼爱。她也听出了爸默认她比那两个城里女学生“水灵”。姑娘家总是喜欢听人夸的。

当时草花脑子里突然地就又蹦出个念头:我就让楚一凡娶了我,你们看着。

念头来得快,清晰而坚决,想捂都捂不住,把草花自己也吓了一跳。这就是很大的事了。省城和乡下,毕竟隔天隔地的,原来她只想着和他“好”,没太敢往深了想事情会有个什么结果。可是随着一个夏天又一个秋天的过去,俩人“好”得越来越好,其实也在悄悄地为草花冒的这个念头攒着劲儿,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该蹦出来了,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一九七六年的时候,“好”和结婚,是不能分开的,要是不结婚,俩人还“好”,那就是不正经。

要是世上的男女,只要“好”上了,就不分什么城里乡下的,不讲什么穷啊富的,那有多好啊。

灶台前的草花这样想着的时候,就轻轻叹了口气。同时听到了院门外二英子的喊声。

二英子噼噼啪啪跑进院子,喘着气说,草花,快,快,上场院。

草花站起身说,上场院?上场院干什么?

二英子说,碾子,碾子又在那里整治楚一凡呢!

草花愣了一下,跺了下脚说,这个犟人!我跟他说躲着点碾子,别跟碾子一般见识,他就是犟。又怎么整治的?

二英子拉着草花说,碾子那小子你还不知道,坏心眼多着哪,有的是招。快走吧,你不去,没人帮着楚一凡,他该吃亏了。你不着急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恋曲1976 二(1)

深秋。午后的阳光已经不像夏日的阳光那样白亮亮地炽热。这时候的阳光又温暖又迷人,而且带着金黄的颜色。生产队场院里的粮食本来就是一片橙橙黄黄的,又被这秋阳包裹着,更是镀上了一层富贵的色彩。远看过去,整个场院就像一粒巨大饱满的金黄色的种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壮劳力都在场院里干活。

按照县和公社的规定,知青们不管会不会干,出工时都要按壮劳力算,挣工分也是挣整工分。这是国家的政策。国家的政策对农民们来说离得太远了点,但是公社的规定是有极大威力的,而县上的指示,就更是不得了,有些至高无上的意思了。所以农民们一般不计较这个。他们知道这些城里学生是受公社和县上保护的,别看下到乡下一样干农活,可身分还是比土生土长的农民高的,聪明的农民们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有少数人不服这个气,也只是牢骚几句而已,是没人和知青们较真的。因为更多的人会算这个账,就是每个队里的知青并不多,“背”不了太多的工分。

场院里的活路不少,有力气活,有技术活。最难的技术活是“扬场”。就是用大木锨把地面上堆着的混着糠麸的粮食粒子撮起来,按照风的吹向扬出去,这过程中要抖动手腕,使粮食粒子形成一个扇面,风过,比粮食粒子分量轻的糠皮子会被吹走,而粮食粒子重新落下地,这就是干净的粮食了。

“扬场”这个活,知青们干不了。就是农村的青年,没有几年的功夫,也是掌握不了那一扬、一抖的技术的。干这活的,多半是岁数大些的农民。而力气活,当数“上跳”为最了。

“上跳”就是由扛麻袋的人,肩上扛着装好粮食但没封口的麻袋,上到跳板上,走到粮囤子边上,身子一弯,把粮食倒入囤中。按说这个活是只要有力气就能干的,可这个力气活却不简单,因为它也有着一些技术在里面。首先,上跳的人,肩上的麻袋是要立着扛的,而且麻袋口是要开着的,这才可能把粮食倒入囤里面去。“走跳”的时候,人要随着跳板颤动的节奏走,不然就会乱了步法,掉下跳板来。所以说,干这个活不但要有力气,还要有很好的控制和协调身体的能力。

这样的活,“打头的”老李是从不分配给知青们干的。一是他知道这些城里学生根本不会像报纸上号召的那样在农村“扎根”,学这个没用。二是这些城里孩子别看也都十七八了,可是跟农村十七八的小伙子比起来差远了,身子骨还没长成,万一给累坏了,跟人家父母怎么交代?虽说是接受“再教育”,可也得看具体情况,能教育什么就教育什么吧。老李心眼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