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景熵的这篇文章竟然引起了平时不关心学术的邵老的关注。
几位负责人也不敢怠慢,简单介绍了事件的经过。
“文章被撤下来,确实是因为受到的压力太大。各个领域的专家纷纷指责景熵和他的小助手,表明我们在审核这篇文章时确实有问题。”
程秘书问:“当时为什么决定要发这篇文章呢?”
负责人解释说:“我们当时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文笔挺流畅,论证也比较严密,思路相对清晰。虽然现有的技术实现不了这个构想,但我们认为这对未来潜艇的发展至少有点启发作用。
没料到这篇论文一发布不到两个小时就引起这么大风波,各领域的专家都提出质疑,我们也只好把它删掉了。
回头想想,景熵的想法确实过于大胆,有些不太现实,即使需要突破基础科学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删了也没错。”
程秘书又问了一些细节,让他们把原文发了过来。
收到文件后,他立即给邵老打电话。
邵老接起电话,听对方轻叹一声,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果然,程秘书说:“学术期刊那边的人都认为这篇文章确实具有创新性,也对未来潜艇的研发有一定启发,但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
目前的技术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即便再过50年也未必能出现匹配的技术,而且还要牵涉到基础科学的突破。
基础科学想要往前推进一步非常困难,快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突然有了灵感而进展迅速,几日、几月甚至几年;慢的话几个世纪也可能无法前进分毫。”
程秘书作为科研人员出身,对这件事的解释比较到位。如果是新型材料的研发还好,时间久了总会找到解决办法。
但对于基础科学来说,向前迈出一小步都是极为艰难的事。
过去的一个世纪,是人类进步最快的时期。
比如相对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宇宙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量子力学的建立,揭示了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抗生素的发现,使长期肆虐的细菌受到了抑制。
四年前,北极熊帝国出土了一批50年前的时间胶囊。里面记录了当时人类的美好愿景,写道: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向宇宙迈出关键的第一步,你们这个时候肯定已经能够便捷地前往其他星球了吧?各种自然灾害应该也能控制了吧!
实际上,这段留言并不夸张,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想法,包括科学家在内。
那时,人类已经登上月球,并掌握了核裂变技术,星辰大海和核聚变看起来似乎唾手可得。
然而现实很残酷。
直到今天,人类还无法自由出入最近的月球。
自然灾害和疾病依然困扰着我们。
尽管从表面看,本世纪头二十年科技飞速发展,如首次拍摄到黑洞照片、强大的智能手机和电脑、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但深入对比就会发现,这些进步基本上基于上个世纪提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