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除此之外,当时还有很多是其它兼有表演和展示性质的广告。
像是晚清《成都通览》中提到,捏面娃娃卖糖人、卖泥娃娃的小贩,在担架上插挂许多成品,起到了展示的作用,人们一看便明白所卖之物。
也就是小贩在展示的同时,也一边在进行捏面娃娃或是做糖人的表演,这样一来很多人会聚集到小贩的旁边观看表演,感兴趣的人还会跟着学手艺,而小孩子们则会抢着购买。
包括还有卖鞋花的不仅在摊上摆放花样繁多的鞋花作为展示,而且还现场表演绣鞋花。
除此之外,小贩表演或展示大多都是与吆喝和响器相结合的。
比如卖糖的小贩主要有三种广告方式:一是利用糖的造型来吸引儿童,如大件的糖叫“大观楼”,用紫竹作架,把糖涂抹在上面,小件有糖官人、糖宝塔、糖龟儿多种花色。
二是鸣锣唱卖,或者直接口头唱卖,引人注意。
三是采用赌博方式来推销转轮盘,如果转动红色区域便能得到块糖,如果没转到,便什么也拿不到。
再比如,卖膏药的打一把小伞,伞的每个角上都悬挂一串膏药,口中还跟着吆喝;卖皮梁子的一手展示商品,一手拿着响器吹奏,以引起路人的注意;了。
还有沿街卖牛肉的担着担子,两头挂满牛肉,用手作喇叭状,大声吆喝。
多种广告形式的结合使得广告信息的传达更加有效,声画结合的场景让人对产品的记忆更加深刻。
而且需要说明,在明清时期,招贴广告有了更多的发展,有的甚至与现代广告很接近。
像是福建一带气候利于果木生长,再加上地狭人稠,所以果树种植成为当地农业经济中的重要专业。
同时由于荔枝生产规模大、产量也大,已成为商业性农产品,所以成熟时要贴出类似于“闽俗荔枝熟时,亦以红笺书某处荔枝于某日开园”的“开园”广告,公开出售。
且“提筐担莒而来者,沤歌盈路”,其盛况可想而知。
另外,《都门杂咏》中有一段记载医家广告的文字:
“满墙贴报博声名,‘世代专门’写得清。怂恿亲朋送匾额,封条也挂御医生。”
从这一小段文字可以看出,这家诊所的医生可算是一名出色的广告人,他懂得“满墙贴报”以造声势,博得大的声名。
同时他也在广告中诉求了其“世代专门”这一突出特征。
而且他怂恿亲朋好友为他送匾额,给人一种该诊所很受欢迎的印象。
这样,老百姓们会加强对该诊所的信任,到他那里看病求医的人就多了。
《扬州画舫录》卷九记载,大东门书场四面围座,中间放有书台。
“门悬书招,上三字横写,为评话人姓名。下四字直写,曰:开讲书词。”
这种在室内的小广告,类似于现在的pop店内广告,它有利于已经处于交易场所内的人在对商品有直观认识后,有更深入的理性认识。
并且晚清时候的很多老字号已经有了公关意识,通过为老百姓办实事而博得了老百姓的认可,直至今日都兴盛不衰。
为了获得社会舆论的赞誉,同仁堂十分重视开展各种公关活动,树立乐善好施的企业文化形象。
例如每当京城会试期间,同仁堂总要向应考举子赠送四季应时药品,这些举子考中后做了大官,自然会照顾同仁堂的买卖,或为同仁堂提供特权,或为同仁堂介绍主顾。
北京城里许多王府把记帐本留在同仁堂,由同仁堂负责向府内供应中药,到年底结帐。
每年冬天,同仁堂都要开办粥厂,使那些饥寒交迫的贫民能够勉强维持生活。
此外,同仁堂还要施舍棉衣给那些衣不遮体的穷人。
每年夏天同仁堂则向穷人发放一些治疗预防中暑的药。
同仁堂还利用北京每年挖城沟的机会,把同仁堂的大灯笼到处悬挂,既有利于行人,也给自己做了不花钱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