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买宋LDM-i十大忠告 > 第四百六十四章 望子与幌子(第3页)

第四百六十四章 望子与幌子(第3页)

各行各业的小商贩及手艺人都有自己的“货声”,而且各有各的韵律和音调。

推车卖酱油醋的,多以敲梆为标志;锔锅锔碗的,以家什担子上悬挂的铜盆铜碗摇荡击撞的声音为货声;磨剪子磨刀的或以口头吆喝的“磨剪子来——呛菜刀!”或以手摇“手串铁板”作为货声;卖白麻糖的小贩,在颈上悬吊一个装有麻糖的盒子,左手拿着铁片叶,右手拿着敲糖的小锤,敲击作响,叮哨的声音远近都能听到。

像是老北京城里有一种“打小鼓的”,他们是收购旧货的小贩,用的响器是一种直径像银元大小的小鼓,用一根细藤条敲打。

“打小鼓的”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夹包打硬鼓的,他们身穿长衫,夹个布包,专门到大宅院里收购金银饰、各种宝石玉器、书画古玩、细软皮货。

他们的主顾都是些破落潦倒的官宦富绅子弟,—时急着用钱,又要顾全脸面,不好意思把家里的东西拿到晓市上去卖,于是就把“打鼓的”叫进内宅做交易。

由于这些人大都住在深宅大院里,而小贩用的硬鼓出的声音非常清脆,才能使深居内室的主顾听到。

另一类打软鼓的收购的是真正的废品,他们身背大筐,收购一般居民的旧物品,像碎铜烂铁、旧衣破鞋、废旧书刊报纸、瓶罐玻璃等物品。

他们打的鼓的鼓心略大—些,出的声音也不如硬鼓那么清脆,但住在小四合院内的主顾大都能听到。

硬鼓和软鼓出的声音有细微的区别,—听就能辨明小贩的种类。

据杭俗遗风》记载,杭州的鱼船多来自宁波等入海口,由于路远天热,鱼都放在冰内冻着。

无论何时到达卸鱼的码头,江边都设有冰鲜行,那里雇人肩挑大锣,大锣的一头挂一盏大灯笼,写有冰鲜行的字号。

如果有一只船到站,便敲锣两下,两只到站则明清时期的广告敲三下,通知各行贩拿去贩卖。

开始的时候白天鸣锣是犯禁的,后来政策宽松了也就不分昼夜了。

每当锣一响,人们便知道有多少鱼船到站,这种广告形式简洁生动,既传达了信息,又便于人们接受。

总之,这些行业之所以要用响器作为广告手段,其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是一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需要整日不停地吆喝,为减少嗓音的疲劳而改用响器;二是某些特殊的经营行业,由于人们的传统习惯、民间禁忌及价值观的制约而采用响器。

当时北京的市商行业就有所谓“八不语”之说,就是说有八种行业不适于开口叫卖,这八行是:剃头、行医、锔碗、修脚、劁猪、粘扇子、卖掸子。

更多的时候,是吆喝广告与响器广告结合起来。

比如卖酸梅汤的小贩走街串巷,他们的吆喝有好几种,一种是“凉嘞!酸了梅的汤,多加点桂花嘞,酸酸凉凉的好喝嘞,凉嘞啊!”另一种是:“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弄碗尝一尝,一酸梅的汤儿来,另一个味儿来!”

在吆喝的同时,卖酸梅汤的小贩还使用一种叫做“冰盏”的响器,是用黄铜做成的碟形碗,口径一寸八分,高约一寸,两只一起使用。

敲打时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碗底,用大姆指、食指夹住碗的上边缘,不断挑动上面的碗,敲击下边的碗,出一种很有节奏的声音:“叮叮叮嚓嚓,叮叮叮嚓嚓。”

商贩的市声广告,其内容通常都带有较大的鼓动性和诱惑性,多以突出其物美价廉为特色,其形式则多以节奏鲜明或带有韵律感为特征。

如卖水果的,要喊出水果的品种和产地,以突出其优质正宗和品质新鲜,如“乐陵小枣”、“泊镇鸭梨”之类;另如卖估衣的,则专以突出其价廉和实用来吸引顾客的注意。

因此,市声广告中,具有明显的商业竞争性质。

这种广告形式之所以展得最广泛、最充分,原因主要有:

先,这种广告的成本最低,只要有一副好嗓子就行,一般的响器价格也不高。

其次,这是一种适用于行商小贩的特殊销售方式。

这些小贩大都是走街串巷销售,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

小贩的主顾都住在四合院内,只有靠吆喝声和响器声来引起主顾的注意。

最后,市声广告的传播范围在当时的各种广告媒介中应用比较广泛,可以使更多的人听见。

即便住在深宅大院里的居民,也能清楚地听到几十米以外小贩出的货声,辨别所卖货物的种类。

这种“市声”广告,充分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顾客具有极大的诱惑和刺激作用,也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街头艺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