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PDF > 第23部分(第1页)

第23部分(第1页)

200年3月,袁绍手下大将颜良率领着郭图、淳于琼,渡过黄河,包围了白马(今河南滑县)。曹操采纳荀攸的声东击西之计,决定派一小股部队,前往延津,做出要渡河的架势,吸引袁军主力,然后曹军主力再袭击颜良。派谁去延津做忽悠袁绍的托儿呢?形形色色的“托儿”当中,最难选的就是“战托”。前往延津的“战托儿”招聘条件至少有三条:第一,忠诚,要是墙头草去了,倒向袁绍一方,那就是《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赔了夫人又折兵”了;第二,能干,要是窝囊废去了,一触即溃,那就起不到牵扯袁军主力的作用;第三,善于统兵,当时失败的空气弥漫在曹军上下,军心不稳,要是都让士兵跑光了,那也完不成任务。

“托儿”们说:当什么“托儿”也不要当“战托儿”。“饭托儿”能吃一顿,“婚托儿”能谈情说爱,“战托儿”则遭遇生死劫。曹军内部,将士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既是做诱饵,那就不是主要战场,不会立什么大功的;有人说,既是诱兵,兵力不会有多少,可是引诱的却是袁军主力,这可真是老鼠和猫做游戏———玩命啊!

曹操愁坏了,第一,“战托儿”不好选,第二,选出来的不一定愿意干,强扭的瓜不甜,派一个不情愿的人去,执行力不强,容易产生“内耗”。就在曹操愁眉不展的时候,于禁站了出来,大声说:“泰山于禁愿意领兵前往延津!”“太祖征袁绍,绍兵盛,禁愿为先登”,“愿”是“自愿”的意思,说明于禁是主动请缨,勇气可嘉。当时,于禁可能还写了血书,曹操“壮之”,于是就精选了二千步骑,交给于禁。

袁绍渡过黄河,进攻延津,因为他听说曹军要从这里渡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在这个摇篮里,中华儿女又开辟了多少战场呢!袁绍派军猛攻,竟然拿不下于禁坚守的延津。曹操也唯恐“战托儿”被消灭,急忙派乐进带领3000人支援于禁。按道理说,力量加强了,应该继续固守。可是,这时,于禁显出了卓越的一面,他判断延津绝对守不住,鉴于袁绍亲率主力前来,行动一定缓慢,决定主动攻击。于是,在于禁的规划下,5000步骑以最快的速度,偷偷地绕过了袁绍的主力,接连攻打延津北岸向西的袁绍军三十几座营区,展开火攻,斩杀并俘虏了数千袁军,擒获何茂、王摩等二十几员袁将,使袁绍还没有出师就遭到了沉重打击,袁军为了对付于禁的游击战,被迫重新整编,影响了进军的速度。

“战托儿”不再是“托儿”,成了改变战争走向的主角。于禁这次出击,狠狠打击了袁军的士气,让曹军看到了袁绍原来只是一只纸老虎,士气马上上来了,为后来的官渡会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白马,关羽在张辽的配合下,一战斩颜良,威震天下。可是,如果没有于禁苦守延津,吸引袁军主力,关羽能有机会冲到颜良马前吗?《三国演义》大肆渲染关羽白马斩颜良的神猛,对于禁在延津的表现只字未提,是担心于禁有勇有谋的表现盖过关羽,这对文学创作来说是合理的,但是对于历史,却是一种严重误读。

“听”完于禁的“战斗在延津”的巡回演讲,王朗笑呵呵地对曹操说:“我看人还行吧!”曹操点点头,他佩服王老的识人之明,便不厌其烦地给于禁升官。官渡之战,于禁就已经是裨将军。裨将军虽然是最低一级将军名号。但是于禁却由此实现了人生的一大飞跃,他不再是一个“兵”,而是“王侯将相”中的“将”了。何况,裨将军通常都有权参与军中帐议,是主帅的重要幕僚,于禁渗透进了决策层,不再是单纯的执行层。以泰山脚下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为起点,从192年曹萌芽时期的原始股起步,于禁成了曹魏集团中的一只绩优股。

在率七军增援樊城前,于禁已是正七命左将军,距离八命四征将军只有一步之遥。于禁带领七军南下,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在为于禁召开欢送会时,有人和于禁说:“于将军,等你从樊城回来,你就会提拔成征东将军了,到时你得请一顿啊!”马上有人不愿意了:“谁说是征东?我看是征南!”征东或征南将军,下一步再提拔就是骠骑将军和大将军了。看来当初王朗推荐于禁时说他“才任大将军”,也并非完全的炒作。

可是,谁也想不到,于禁出事了,出大事了!

二 水淹七军

“不是战斗”的战斗———

219年秋七月,刘备称汉中王,授关羽假节钺,关羽攻樊城。樊城,被魏国称为“国之巨防”,处于南阳盆地的枢纽位置。由南阳盆地,可以北出中原,可以西入关中,樊城实已超出了局部地域性而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曹操得知关羽进攻樊城,脸一下子涂上了蜡,干黄干黄的。他曾经领导过关羽,太清楚他的“万人敌”能力了,他还清楚关羽带了三万多人,他更清楚镇守樊城的曹仁手下只有几千人马。

“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谢在杭《五杂炬·天部》),是为梅雨。梅雨霏霏里,樊城岌岌可危。樊城亟须救援,派谁去呢?当时,徐晃、张郃在汉中,张辽、乐进在合肥,“五子良将”中只有于禁可独当此任。

曹操紧紧握着于禁的手,诚恳地说:“我把七个军团,三万人,都交给你了!”于禁顿时感觉曹魏的半边天是他撑着。于禁出发了———于禁PK关羽,一场事关魏蜀力量对比的强强对话,一触即发。三国军民,睁大眼睛,翘首以待,等待一场龙虎斗。或许,有人猜到了结局,但是谁也猜不到过程。这场魏蜀两大高手的樊城论剑,竟然成了一次“不是战斗”的战斗。说它“不是战斗”,是因为于禁根本没有抵抗就投降了,但是它确实是一场战斗,一场和和气气但窝窝囊囊的和平战斗。

《三国演义》当然不会错过这场关羽为主角之一的大戏。《三国演义》

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榇决死战,关云长放水淹七军”,对于禁猛扔臭鸡蛋,在三招之内就把历史上的于禁糟蹋得一文不值。

第一招:乾坤挪移。《三国志·庞德传》记载:“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仁使德屯樊北十里”,很明显,当时庞德不在“七军”之内,他本来就驻扎在樊城,后来奉曹仁之命到樊城以北十里驻扎,罗贯中把庞德从樊城挪移到许昌,让他主动请缨和于禁一起出征。还煞有介事地说曹操不信任庞德,庞德“免冠顿首,流血满面”地向曹操表忠,又抬着棺材出征,以示忠勇。其实,曹操当时选的是将,不是演员。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曹操如果怀疑庞德,就绝对不会相信庞德的“表演”。罗贯中把庞德挪移到于禁身边,让于禁主动投降,让庞德宁死不屈。在庞德面前,软骨头的于禁更让人鄙视。其实当时庞德在曹仁麾下,很可能和于禁连面也没见过。

第二招:移花接木。关羽“刮骨疗毒”是段家喻户晓的佳话,其实是在鼓励十三点医生对二百五患者的违规操作。《三国演义》里,那个给华佗带来工作额的射箭人是庞德。《三国志》上仅仅是说:“羽(关羽)尝为流矢所中”,“流矢”,就是乱箭,不知道是谁射的,当然不能说是庞德射的。《三国演义》移花接木,把那个射伤关羽的无名英雄,说成庞德,并且还特意强调,庞德射中了关羽后,于禁担心庞德的功劳会超过自己,急忙鸣金收兵。这样一来,大家都以为,要不是于禁得“红眼病”,关羽就在庞德手里就义了。

第三招:贪天之功。罗贯中笔下,关羽首先是气象预报专家,预知汉水暴溢,然后关羽还是一个特牛的水利工程师,命人在几天内截流,修建水利工程,等到洪水来时泄洪,于是就有了“关云长放水淹七军”。那时的铁都造了刀枪,没有重型设备,关工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一工程。各种史料都表明一点:是上天和于禁七军过不去,汉水暴溢,致使七军丧失战斗力。《华阳国志》记载:“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三国志·孙权传》记载:“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三国志于禁传》记载:“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晋书·宣帝纪》记载:“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就连《三国志·关羽传》也这样写:“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罗贯中把老天的功劳转给关羽,既捧了关羽,又给了于禁一棒子:就凭你,也想和关公过招!

按常理,于禁的三万步骑足以解樊城围,因为关羽兵多不过三万。何况,关羽军队接连征战,已成疲弊之师,于禁七军却一直在养精蓄锐。可是,本来是于禁铆足了劲,想和关羽大战一场,老天爷非要插一杠子。这一杠子下来,直接把于禁砸倒了。这一杠子,把曹魏政权也狠狠地砸了一下子。

清点着于禁的三万步骑,关羽手拂美髯,脸上满是笑意。解决了外围障碍,关羽以铁桶阵围住了樊城。城里,曹仁惊慌失措,打算弃城逃跑。以法纪严整著称的于禁一直是曹魏诸将的偶像。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偶像毁灭的力量是无限的。于禁都降了,大家也都降吧!很快,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降关羽。十几天后,魏讽看准这个时机谋反。在于禁臭名远扬的同时,关羽却“威镇华夏”。曹操曾经考虑迁都避其锋芒,惹不起,总能躲得起吧!

于禁投降,把七军作为大礼送给关羽,直接导致于禁的替补徐晃增援樊城时无兵可遣,只好临时抓了一些壮丁凑数,根本不敢和关羽直接交锋。这场“不是战斗”的战斗,使得曹仁最终放弃樊城,东吴占有了荆州,曹魏彻底失去了对东吴的攻势地位,被迫和孙权讲和,此后几十年里,双方处于相持阶段。

曹魏那边的人都在骂:于禁这个混蛋,千古罪人啊!

是“水淹七军”又不是“于禁淹七军”,骂于禁这个混蛋玩意儿干什么呢?

曹哥很生气,后果不严重———

罗贯中笔下,关羽是三国超级巨无霸,并且这个巨无霸还精通修辞。罗贯中杜撰了一个叫“罾(鱼网)口川”,让于禁和庞德在这里扎营,然后让关羽说:“鱼入罾口,岂能久乎?”于禁是“鱼”,庞德是“螃”,二人自投“罾口川”,自绝于关羽张开的大网里。后人倒不像罗贯中一样认为于禁败在自己的名字上,而是说于禁不识地利,不知天时,在雨季把军营安在低洼处。总而言之,于禁是笨蛋一个。

于禁总戎三十年,身经百战,不知道察天时,问地利,打仗不带地图?于禁不知道雨季在低洼处屯兵危险?于禁要救樊城,必须要靠近樊城,而樊城恰恰是建在低洼处。当时城墙被淹没,只剩几块木板的高度了,关羽当时是乘着船攻打樊城的。好端端的一座城,成了水城威尼斯,不开发旅游,却让别人坐船来攻打,还围了数重,这可算是三国战场的奇观了。庞德屯兵在樊城北十里处,洪水到来,也被关羽率船攻打,最后想乘着小船逃到城内,可惜洪水太大,船翻了,弓矢落在了水里,被关羽像捕鱼一样把他逮着了。坐船才能回城,可见洪水之大,也可见城的地势之低。所以,不能因为于禁把兵安在低洼处就说他是兵法低能儿,相反,“明知洼有水,偏向洼里行”,这恰恰是于禁严守曹操命令的表现。于禁七军乃是主力,其屯兵之处首先要考虑的是扼守关羽登陆攻樊必经之所,正掠其锋,而不能把躲避洪水放在第一位。把七军驻扎在喜马拉雅山上安全,可是那样能还是解围之师吗?况且,七军屯处还是依傍“相对高地”的,不然于禁何以“登高避水”?

这时,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莫非洪水也是关羽的粉丝,只淹于禁不淹关羽?当时关羽处于攻方,地势由着他选,地利就被他得了。曹仁守城,不可能因为城外或许有座小山可以躲水,就弃城往山上搬家吧,那样还不如直接弃城北还。于禁带着七军,风尘仆仆赶来,好地方都被关羽占了,他不可能去找裁判要求交换场地吧。很多时候,最大的问题不是选择什么,而是能否选择。

这时,又有人说:人家关羽有船,于禁你不知道提前准备好船?众所周知,刘备是靠赤壁之战的水军发家,曹操是靠三十万青州军发家。刘备常年活跃在南方,重视水军建设,曹操始终未能在南方站住脚,水军建设几乎为零。你不可能要求内陆国家阿富汗发展航空母舰吧?当时于禁带去的是步骑三万,步兵和骑兵丢下战马辎重粮草,十几个人分成一组,都扛着船,浩浩荡荡南征,这靠谱吗?于禁前去解围,没有根据地,更不能临时造船了。何况,暴雨没打招呼就来了,于禁不是《三国演义》里被妖化后的诸葛亮,不能预知天文,“汉水暴溢”(“暴”有“突然”的意思),确实难以防备。在气象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能保证避免所有的洪灾吗?《三国演义》

第七十四回,于禁笨到连部将何成还不如的地步,何成说关羽在预备战筏,如果江水泛滥,魏军就危险了,建议“宜早为计”。可是,何计可为?那时唯一的“计”,就是撤离战区,离开洪水,也离开樊城,可是那就是临阵脱逃了。再说,即使是今天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专家,能知道汉水哪一天会“暴溢”?

虽然兵法上说多算胜于少算,算算自己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才可以出战,可是,如果真的这样算,中国工农红军也不用长征,直接被蒋介石收编算了!于禁不是不算,而是没有多少筹码可算的。打仗要尽量避免冒险,可没有一定冒险性的战役又有多少?打仗若必求十拿九稳,用林彪的话说那叫打“老爷仗”。诸葛亮就是只愿意打“老爷仗”,弃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不用,才“出师未捷身先死”。

七军被淹,绝对不是因为于禁是傻瓜蛋,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倒霉蛋。很大程度上,仿佛是因为于禁的带头大哥曹操运交华盖,于禁跟着倒霉。司马懿和蒋济分析得有理:“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因此,曹哥虽然很生气,但是后果也不严重,并没有拿于禁的家人出气。因此,水淹七军,于禁并不需要承担责任,魏国也没打算追究他的责任。

可是,219年秋天的那场大雨中,面对着滔滔洪水,看着关羽的水军洪水一般地涌来,于禁却只想着对一个人承担责任。这个人,就是他自己。

三 性格归因

不要迷恋英雄———

于禁投降的消息传到许昌,所有的人都呆了,一个个的问号,挤在每个人的嘴边:投降的人怎么是他?他怎么会投降?官渡之战的战斗英雄怎么成了叛徒?他以治军严整著称,又怎么甘做降将?他可是号称最坚毅最稳重的泰山石,怎么大雨一泡,变成了豆腐渣?曹操遥望樊城,叹息半天,最后说:我考察了于禁一辈子,哪里想得到面临危难,他却不如从马超那里投降过来的庞德呢!

从兖州起兵时,于禁就跟定了曹哥,三十年了,出生入死,并肩战斗,一直是曹哥最信任的人,可是,最关键的时候,他怎么就背叛了呢?曹哥把脑袋拍出茧子来,终于不情愿地承认自己是被于禁小弟忽悠了。曹操是三国第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