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曹操用最简单最实用最温情的方式,将本为贼寇的百万黄巾军转为自己的一笔财富。
曹操给兖州带来了和平,董卓却想摘取胜利果实;董卓虽然立志要把郿坞坐穿,但并未放弃称霸中原的野心。他听说刘岱战死,便任命了一个兖州刺史,名叫金尚。金尚带人前来上任,曹操怎会愿意将刚刚开创的事业送给一个不相干的人!他派兵驻扎在兖州边界,单等金尚到来。金尚颇有自知之明,骑在马上,无奈地望了兖州的土地一眼,就灰溜溜地跑到南阳郡投奔袁术去了。
用烈士鲜血换来的江山,若拱手相让,烈士在九泉之下岂能瞑目!
想到这里,曹操眼眶湿润了,眼前依稀浮现出鲍信的音容笑貌。
惨案发生在汶水岸边。曹操和鲍信带领一小股侦察部队,潜入敌阵摸情况,在汶水岸边暴露了,黄巾军大队人马赶了上来。鲍信安排精兵护卫曹操撤退,自己拦击黄巾军。曹操逃了出来,鲍信却死于乱军之中,年仅41岁。鲍信死后,连尸首都没了下落,曹操命工匠用木头雕刻了鲍信的模样,给它穿上鲍信的衣服,举行隆重的祭吊仪式。
战友走了,知己走了,曹操放声痛哭。
擦干泪,曹操的目光变得从未有过的冷峻。
野兽丛林里,不是自己死就是让别人死,没有第三种选择。
四 没有资格说仁义
黄巾军本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松散随意,很难做到统一行动。当大批青州黄巾军转移到青州去的时候,北海国的黄巾军却没有离开,因为在北海相孔融面前他们很有成就感。
说起来,孔融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四岁让梨名动天下,现担任北海国相,穷什么也不穷教育,他每天的主要工作,不是主持文化讲座,就是出台公民道德纲要,上班领着大家诵读“文明十要十不要”之类的条令。这个书呆子,以为念几句祖宗留下来的经典句子,就能天下无贼。但是,吃不饱肚子的黄巾军不买他的账,纷纷起来造反。打起仗来,《论语》之类的国学经典远远不如一块可以御敌的石块管用。孔融接连惨败,弃郡而去,又被围困在都昌(今山东临朐东北)。眼看就要像梨子一样被黄巾军吞吃,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最后他叫出了一个名字:刘备。
孔融能知道刘备,这还要感谢公孙瓒。看在那个破作业本的面子上公孙瓒收留了刘备,但是他并未重用刘备。他倒不是格外看不起老同学,而是看不起天下人。他常常仰天长叹:江山如此美丽,却被袁绍、曹操这样的蠢货掌管,可惜啊,可惜啊!他怎能容忍江山被庸才糟蹋,他任命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还有若干郡守、国相以及县令。他任命官员辖属的州郡大都在袁绍、曹操控制之下,所以他任命的官员只能“遥领”这些地方。各位霸主都宣称自己对天下拥有绝对权力,可以任命任何地方的官员,但是那个地方可能在敌人的控制之下,因此所任官员只能遥领那个地方。遥领就是宣告对控制之外的某地的主权,这个词后文我们还会多次接触。任命的官员多了,公孙瓒这时感到自己拥有的人才太少了,最后连给他做饭的、牵马的、浇花的,也都被任命为县令。直到191年十月的一天,公孙瓒一抬头,看到大耳朵同学正满怀热望地望着他,就顺手下了一道任命书,让刘备做别部司马。别部司马既是将军属官,又相对独立,这个职务安排很巧妙,避免了同学关系变上下级关系后带来的尴尬。别部司马秩千石,而此前刘备的最高官秩是高唐县令的六百石。出生入死这么多年,奔波经营这么多年,历险逃亡这么多年,不如一个能证明同学关系的作业本管用。
袁绍任命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攻打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公孙瓒人手不够,就把刘备推到了前线。吃我的,穿我的,做我的官,怎么也得给我出点力啊,要是战死就算是你报恩了。
刘备多次立功,公孙瓒发现刘备原来多多少少也有点儿实用价值,就让他去平原县做县令。不过,他对刘备的能力仍然不很信任,就给他规定了试用期,《三国志》对此说“试守平原令”。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刘备被就地提拔为平原相。虽然只是同学赐封,未经朝廷认证,但刘备还是像模像样地做起了二千石官。二千石官每天要面对的人很多,比在涿县摆地摊卖草鞋时要面对的人还要多。可是,刘备没有因为人多而表现出丝毫不耐烦。凡是来找他的人,他必定同席而坐,同吃一个碗里的饭菜,没有半点儿架子。他没有什么可以给人的,但是他能给人的,却是让人看得比生命还要珍贵的东西:兄弟情义。靠打兄弟牌,刘备获得了很多人的拥戴,名声渐渐地传开去了。
刘备没学过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但是他的行为却契合马斯洛理论。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而那些有理想有原则的人,则更会被后三类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所激励。在刘备这里,你会体验到兄弟的爱,得到兄弟的尊重。不伤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如果你还在为知音难觅而发愁,那就与刘备聊聊吧,这个大耳朵兄弟,理解你的一切,包容你的一切。海居于下,能容百川。刘备的人脉越来越强大,平原国的人都在称赞刘备。
人脉资源就是一个大蛋糕,刘备吃得多一点,其他人就会吃得少一点,刘备占了上风,平原国的一些人就不高兴了。刘备在平原的人气越来越高,刘平就越来越睡不好觉。刘平是平原国的地头蛇,刘备这个外来的强龙让他很不舒服。一个卖草鞋的,蹭饭吃的乞丐,却成了大家赞美的对象,这是什么世道啊!刘平决定要杀死刘备,让大家去赞美一个死人。
这一天,刘备接待了一个人,这人一看就是练武之人。刘备热情地拉着他的手,说他是天下武功第一,什么关羽什么张飞在他面前都是浮云,还说一看他就是传说中的仗义大侠,他所到之处,那些不仗义的人全都惭愧得自杀。老天作证,刘备不是说客气话,因为在他看来,他和关羽、张飞都很强大,都值得尊敬和赞美,都是兄弟。
刘备说得正带劲,这人猛然站起来,从腰里掏出刀,刘备吓得跳到一边去。这人说:“我受刘平派遣前来刺杀你,可是我要是杀了你,以后还怎么在道上混呢?希望你以后小心为妙!就此别过!”说完,这人很有成就感地走了。他绝对不能杀刘备,要是杀了刘备,他还是刘备口中的“仗义大侠”吗?他回去后,宣扬刘备是天下第一仁义君子,这样就能为不杀刘备的行为辩解了。
刘平赔大了,本来是收买刺客除掉刘备,最后却掏钱为刘备做了广告。
刘备的名声越来越大,人人都说大耳朵是一个最仗义的兄弟。孔融被黄巾军打得抬不起头时,这时居然想起向刘备求援。北海国隶属青州,平原国隶属冀州,刘备与孔融的关系相关度并不高,而且从北海到平原,走直线要穿过齐国、济南。按照就近的原则,孔融此时应该是先向齐国、济南两地求援,而且,北海东连东莱郡,南靠城阳郡,北邻乐安郡,从地理上说,这三个郡都应该是孔融求援的对象。无论如何,刘备都不应该是孔融的首选,最多算是替补。最大可能是这些距离北海较近的郡国也遭受黄巾之乱,泥菩萨过河,怎能救得了孔融呢?根据历史记载,这个时期青州与徐州的黄巾之乱最严重,而刘备所在的冀州,则因为公孙瓒和袁绍的强势,黄巾军很难在此掀起风浪,刘备是有余力做志愿者的。也有可能,周围郡国巴不得黄巾军吃掉孔融,这样他们就能分占林北海了,而地盘不是梨子,可以拱手相让,所以孔融舍近求远,就想起了遥远的刘备。
无论如何,孔融在生死攸关时刻能想起刘备,最起码说明刘备当时已经有了急人所急的仁义之名。去平原请刘备的人是太史慈,《三国志》记下了他当时对刘备说的话:“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太史慈是纯朴的赤子(见《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这话虽是客套话,但也有几分真心在里面。此前刘备与太史慈并没有交集,但仁义之名已经传到太史慈的耳朵里去,这说明刘备的口碑打造得的确很成功。
大名鼎鼎的孔融也找上门来,刘备自己也想不到刻意打出的仁义牌如此成功,他说:“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也!”他即刻发兵三千随太史慈前往北海。黄巾军其实并不想攻城拔寨,只不过是抢点吃的穿的活下去而已,现在该抢的抢了该拿的拿了,刘备的援兵又要到了,他们就主动撤退了。
这次见义勇为,刘备其实没有任何付出,但是因为救的人是孔融,刘备的仁义之名于是传得更远了。
可是,在这个丛林社会里,没有人有资格说自己是仁义的,因为仁义的人都被吃掉了。没有谁能靠仁义在丛林社会里长久立足,活下来的,都是凶猛而狡诈的兽。
公孙瓒派刘备来平原,当然不是让他见义勇为,单等着救人,而是要他配合田楷与袁谭作战。田楷是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二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抢夺青州。《资治通鉴》记下了战争带来的惨状:“袁绍与公孙瓒所置青州刺史田楷连战二年,士卒疲困,粮食并尽,互掠百姓,野无青草。”
这里面,当然也有刘备的“功劳”,否则,公孙瓒也不会把他推到国相的位子上去。
这期间、刘备还参加了与曹操抢夺兖州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