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证券法》实施。
1999年9月,扩大市场资金供给的重大措施出台;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法人配售股票问题的通知》,明确三类企业可以入市投资股票。10月份,证监会和保监会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保险资金可以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股市。
2000年7月6日,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突破1000家,我国上市公司总数跃居世界前十名。中国证券发展史翻开崭新的一页。
2002年,中国允许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购买A股,A股市场正式对外资开放。
2004年2月,中央充分认识到股市持续下跌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危害,从中国股市的实际出发,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纲领。“国九条”明确指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稳步解决目前上市公司股份中尚不能上市流通股份的流通问题”。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4?29通知”),提出了对价并轨的改革思路,并启动了这场处于新兴尚未转轨时期的中国股市所特有的股权分置改革。
2006年,我国股市行情发生了从长期低迷到迈向健康发展的重大转折,股市融资功能恢复,全流通下新股开始发行,沪指从千点附近一路攀升,股市全年涨幅达127%。
走向上市之路的先锋(1)
1993年7月15日是一个值得我们记住的日子。“上午10时,香港联交所大厅内,当彩色显示屏上跳跃出一个崭新的证券代码‘168’时,大厅里爆发出一阵长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全场欢声雷动。”这是《上海证券报》对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的挂牌仪式的描述。
这决不是一个普通的挂牌仪式。在港交所过去的几十年历史当中,没有一家公司的挂牌仪式能够像青岛啤酒这样令人心潮澎湃。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几百位嘉宾出席了青岛啤酒的挂牌仪式,除青啤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外,还包括中国证监会主席刘鸿儒、香港证监会主席罗德韬、香港联交所主席和副主席等一大批证券界的风云人物。
这确实是一个里程碑。当时的中国企业大多为国有和国营企业,而外国投资者对这些国有企业了解甚少。尽管如此,凭借上百年的知名品牌和上市之前成功的路演,青岛啤酒还是赢得了许多投资者的青睐。在上市前的一周之内,青啤的股份就已经以倍被超额认购了。
然而,青岛啤酒能够成为第一个走向海外的中国公司,这令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1903年8月15日在Moltek兵营西侧的Hauptmann…Mler街(今青岛市登州路),Anglo German酿造股份公司(亦称英德酿业公司,由德国和英国商人在香港注册成立)投资44万元建造了英德酿业公司日耳曼啤酒厂,生产淡色啤酒和黑色啤酒。这家工厂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均从德国进口,年产能力为2000吨,所产啤酒销售到上海、天津、烟台和大连。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没收了德国人的股份,又从英国人的手中买下剩余的股份。从1915年到1945年,青岛啤酒一直处于日本人的占领和管理下。
二战后,这个工厂曾经短暂地隶属于南京国民党政府。1949年解放后,青岛啤酒也随之变成一家国营啤酒公司。
1993年6月16日,经有关部门批准,青岛啤酒厂作为独家发起人合并了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青岛啤酒第三有限公司和青岛啤酒四厂,组建成立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青岛啤酒终于成长为蜚声国际的著名企业。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美国安海斯—布希啤酒公司(即A…B公司)拥有青岛啤酒27%的股份。
然而,改革开放的春风给这个老牌企业带来的不都是阳光雨露。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中国经济逐渐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因为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这家老牌企业经历了改革的阵痛。从1980年到1992年,国内啤酒行业的年产量从68万吨增长到1005万吨,年增长率为25%。而青岛啤酒厂的年产量自1986年达到10万吨后就多年徘徊不前,其市场占有率也从1980年的下降到1992年的。
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青岛啤酒的经营管理体制僵化,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且每年企业的绝大部分利润都上缴国家,企业缺少一些自我发展的条件。
1992年是青岛啤酒的一个转折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第一次被提上日程。同年9月,国家体改委批准包括青岛啤酒在内的9家国有企业作为股份制规范化试点企业进行改制,并计划在海外上市。这9家国有企业中多数都属于制造业,包括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仪征化纤等大型制造企业。
当时,这批企业进行改制和赴海外上市的行为都缺乏法律依据,除了国家体改委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之外,还有许多法律空白,改制工作难度很大。
然而8个月后,作为9家国有企业中唯一一家生产快速消费品的公司,青岛啤酒成功地完成了复杂的公司重组,并顺利地在香港和上海交易所挂牌,从此开创了中外合资企业整体转制、合并上市的先例。
上市使青岛啤酒一共筹得亿港币和亿人民币,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因此从70%降至29%。然而,青岛啤酒收获的不仅仅是资金。
“青岛啤酒开始了解什么是国际化。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WTO已不再陌生;而那个时候,没有多少人知道国际运作模式。因此青岛啤酒就好像提前了10年加入WTO。”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董事会秘书、公关部长袁璐在接受《招商周刊》记者的采访时如是说。
走向上市之路的先锋(2)
“一个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国有企业一下子到了国际资本市场,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上过中学的小学生进了大学课堂,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难以马上适应。其中最大的难点是诚信和公开透明的运作,要将上市前作出的承诺及兑现情况完全公开,置于所有股东的监督之下。这意味着募集来的每一分钱是不是按照承诺花的、怎样花的都要交代清楚,都要接受国际标准的检验”,袁璐如是说。
在当时的中国证券市场上,编一个可行性报告不难,但完全照此执行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对青岛啤酒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它只能由不适应到逐步适应、再到严格按照规则办事。这些国际规则包括作为上市公司每年递交规范的年报和半年报,对涉及公司的重大事件作出及时详尽的披露等等。
当然除了难以适应的麻烦和痛苦,资本市场也给青岛啤酒带来了机遇和用于发展的资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青啤H股和其他香港上市股票一样出现暴跌,其股价最低的时候只有几毛钱,远低于公司的净资产,这意味着公司整体价值被贬低。危难之际,青啤率先提出了回购H股计划。股份回购是指用市场价格把发出去的股票回收回来,然后注销。这样,股份少了,但公司的整体价值提高了。当公司的股价再次上升后,可以再次以市场价格发行相应数量的股票。当时,这种操作方式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实践中也缺少相关的配套法规,但这个计划还是得到了包括中国证监会在内的国内监管机构的批准。采用了股份回购的方法后,其股价反弹很快。青岛啤酒也由此成为了第一家采用股份回购的大陆公司。
2002年,青岛啤酒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资本运作。10月22日,青啤公司与美国A…B公司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在香港市场向A…B公司定向发行总金额为亿港元的可转换债券。此举让青岛啤酒募得了超过14亿港元的资金,同时也使A…B公司拥有了青岛啤酒27%的股份。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四个阶段
自青岛啤酒上市以来,中国公司已经有15年的海外上市历史。其间,有些公司的股票受到过热烈的追捧,有些公司的股票跌破发行价,还有一些股票现在只值几分钱。总体看来,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的热潮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992年年底,中国证监会成立后不久就批准第一批公司到海外上市。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仪征化纤等8家国有企业紧随青岛啤酒的步伐,先后在海外上市。第一批在海外上市的企业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而且行业集中于制造业。考虑到中国政府一向对制造业大力扶持,而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又高于世界平均值的1倍多,国际投资人对这些股票青睐有加。
第一次浪潮持续到1994年就消退了。一方面是受到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