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薛延陀部族可汗夷男的确反叛了。
李世民对于李的看法是认同的,他无奈地说道:“你说的有道理,和亲,这也是朝廷的无奈之举,通过和亲,为朝廷积蓄力量争取时间。”
“父皇,儿臣认为,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李说道。
第二十九章 太子来访
这一夜,李世民和儿子李的谈话进行了很长时间。
候在外面的杨妃娘娘,因为担心父子二人谈崩了,于是在他们谈话的中间,进去为他们添加茶水。这时,她却惊异地发现,李世民原本是盘膝坐着,李是跪坐着,现在李世民居然也跪坐起来,与李进行着君臣之间的正式谈话。
再后来,杨妃娘娘担心累着了唐太宗,就准备进去提醒他们休息,却被李世民的贴身侍卫马宣良阻挡在外面。马宣良说皇上口谕,他与梁王谈话期间,不准任何人接近他们所在的房间。
蜀王李恪心中的惊骇更是无以复加,皇上和皇子之间谈话,能够进行到这种程度,实在是从未有过的。他就纳闷了,自己的这个三害弟弟,到底有什么值得父皇这样重视的。
马宣良守在外面,听不清楚里面的谈话,到了后半夜,他听到一声清脆的声音,好像是有人挨打了,他正想着要不要进去看看。接着他就听到了李委屈的叫声:“父皇,您干嘛打儿臣?”
“你个臭小子,怎么这么奸诈呢?哈哈,父皇喜欢。”里面传来了皇上的笑声。
不久,唐太宗李世民走了出来,因为跪坐的时间长了,他的腿有些麻木,走路一瘸一拐的,马宣良急忙上前搀扶。
闻声赶来的杨妃娘娘和李恪,以及马宣良等侍卫们,都发现,这段时间李世民一直阴沉着的脸,难得地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第二天上午,梁王府。
李一贯晚起,昨晚睡得晚了,更是准备一觉睡到下午去了。可惜,他的觉没有睡成。
“王爷,王爷,快醒醒!”李迷迷糊糊地被采纱叫醒,十分不爽,他眯着眼睛问道:“什么时辰了?”
“王爷,您快起来吧,太子爷和长孙公子来了。”采纱说道。
李睡眠不足,身上难受,实在是不愿意起来,可是,太子来了,那必须是要出去迎接的:人家是储君,李是个小臣子。没办法呀。
长孙冲昨天就急着见李,可是李进宫去了,一直就没有回来。今天已经是大年初四了,后天安宁公主就要出嫁了,长孙冲急的嘴上都是燎泡。他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叫上太子李承乾,一起来到了梁王府。
太子和长孙冲在客房里等着李,太子李承乾坐着,长孙冲却坐不住,在地上来回溜达。
好在不久,李来了。他抱拳给李承乾施礼:“参见太子哥哥。”
长孙冲等他们行完了礼,急忙问道:“梁王,今天都已经初四了,到底该怎么样呀?”他当着太子李承乾的面问这样的话,看来事情太子已经知道了。
太子和长孙冲、安宁的关系好,李也知道。在他的混大唐的计划里,太子李承乾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太子李承乾今年16岁了,此时的他还是个品行端正,风评良好的大唐储君。
李承乾天资聪颖,教养良好,深受唐太宗的信任,在自己离开京城的时候,都让他监国。
和蜀王李恪、魏王李泰相比,他的头脑和才能略显不足。但是,李承乾身上有很多优点:仁孝,爱护弟妹。这点,也是李最看重的地方。
这些天来,李一有空儿就学习唐史,他总结出来了,在大唐初年,他要想过上混吃等死的好日子,希望就寄托在李承乾的身上。他要是能够以长子的身份,顺利登上帝位,大唐就不会出现后来的皇子争位,兄弟残杀的血淋淋的惨状了。其他皇子们也包括李自己的日子都会好过的。
李来到大唐以后,对李承乾的印象不错,上次在西市打了薛延陀的武士,李承乾也帮助过李。长孙冲也给李讲了太子李承乾帮助他和安宁的故事,增添了李对李承乾的好感。
看到长孙冲气急败坏的样子,李嬉笑着说道:“长孙兄,别急,沉住气。先坐下,尝尝我的极品好茶。”
长孙冲哪里坐得住,他都快急哭了。太子对李的印象也是一直不好,最近才有所改观。他看到长孙冲的样子,加上自己也关心安宁公主,对李现在的态度也有些不满。
他说道:“六弟,有什么话,赶紧说吧,别让我表哥着急了。”
李说道:“臣遵旨。”然后,对着外面喊道:“杨康,把守好客房,不准任何人接近。”
“诺”,杨康在外面答道。
三人跪坐在一起,李说道:“太子哥哥,长孙兄,这件事,请你们沉住气。臣弟向你们保证,一定会如你们所愿,安宁绝不会嫁往草原的。”
长孙冲哪里能够放心,他说道:“马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