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大唐 修仙 > 第21章 命运转折力挽狂澜之谋(第1页)

第21章 命运转折力挽狂澜之谋(第1页)

《大唐修仙封神录》第21章:命运转折,力挽狂澜之谋

长安的春日,繁花似锦,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可这美好的景象却无法驱散林逸心中的阴霾。他站在自家小院中,望着湛蓝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深知自己正站在大唐命运的转折点上,肩负着无比沉重的使命。

此时乃是大唐天宝三年,林逸清楚地知晓,再过不久,一场足以颠覆大唐盛世的风暴即将来临。明年的天宝四年,那将是大唐命运发生重大转变的一年。杨玉环,那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将会被唐玄宗李隆基从儿子寿王李瑁身边夺走,纳入宫中并册封为杨贵妃。而随着杨贵妃的得宠,她那贪婪无能的堂哥杨国忠也将凭借着这层裙带关系,被推上宰相之位,从此朝堂之上乌烟瘴气。

林逸心中明白,这场即将因杨贵妃得宠引发的一系列变故,极有可能导致大唐走向衰败,数千万百姓将在可能的战乱中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大唐的盛世繁华也将就此衰败,沦为历史的尘埃。而他,作为一个穿越者,知晓这一切却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

“我定要尽自己所能,改变这一切,挽救大唐于水火之中!”林逸紧握着拳头,目光中透露出无比的坚毅。他深知,若想影响大唐的局势,改变历史的轨迹,就必须要进入官场,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而如今摆在他面前的最佳途径,便是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考取大唐的状元。

然而,时间紧迫,距离他参加乡试仅有五个月的时间了。乡试乃是科举之路的重要一关,只有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才有资格继续参加后续的会试、殿试等,一步步迈向那状元之位。

自此,林逸开始了争分夺秒的备考生活。白日里,他将自己关在书房中,沉浸在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里。他仔细研读着儒家经典,从《论语》《孟子》到《诗经》《尚书》,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反复琢磨,力求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之道。同时,他也广泛涉猎其他诸子百家的着作,汲取不同学派的思想精华,以便在科举考试中能够旁征博引,展现出自己卓越的学识。

除了儒家经典,对于当下大唐的律法、政令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民生疾苦等,林逸也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的机会。他深知,科举考试并非仅仅考查书本知识,更注重对时事的洞察和应对之策。于是,他时常走出家门,与市井百姓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也会拜访一些地方官员,询问当地的治理情况,积累了大量关于大唐社会现实的第一手资料。

夜晚来临,当整个长安城都渐渐陷入沉睡之时,林逸却没有丝毫懈怠。他来到小院中的僻静角落,开始修炼仙法。在这修仙之路上,他虽已略有小成,但面对即将到来的重重挑战,还需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月光如水,洒在林逸身上,他盘膝而坐,运转体内灵力,按照爷爷所传的功法,引导着灵力在经脉中缓缓流转。每一次灵力的周天循环,都能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身心得到一次淬炼,思维也变得更加敏锐。他深知,修仙不仅能赋予他超凡的能力,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更能让他在科举备考中拥有更为清晰的头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就这样,日复一日,林逸在修仙与备考之间忙碌着,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终于,五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转眼便到了八月,乡试的日子来临。

这一日,长安城内热闹非凡,众多士子怀揣着梦想与期望,纷纷朝着尚书省的方向汇聚而去。林逸也在其中,他身着一袭素净的青衫,神色从容淡定,与周围那些或紧张或兴奋的考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次乡试在尚书省举办,与以往在贡院举办略有不同。尚书省作为大唐中央政务的核心机构之一,平日里便是处理诸多重要国事的地方,如今用作乡试考场,更显庄重肃穆。

林逸随着人流缓缓步入尚书省,只见那宏伟的建筑内,考场布置得井然有序。考官们皆是朝中德高望重之人,他们神情严肃地巡视着各个角落,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林逸找到自己的考位坐下,轻轻抚平试卷,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始仔细阅读题目。

此次乡试,唐玄宗李隆基尤为重视,故而题目设置也颇具深意,涵盖了诸多方面,旨在选拔出真正有学识、能洞察时局且心怀天下的贤才。

首当其冲的便是诗词歌赋类题目。大唐向来以诗闻名于世,李隆基本人也对诗词极为推崇,此次便出了这样一道题:“以‘盛世繁华与隐忧’为题,作诗词一首,需描绘大唐当下之盛景,亦要暗蕴对未来可能之危机的思索。”

林逸略一思索,脑海中便浮现出长安街头的车水马龙、宫廷盛宴的奢华壮丽,以及那隐藏在繁华背后如阴霾般的危机。他提起笔,墨汁在笔尖凝聚,旋即洋洋洒洒地写下一首律诗:

《盛世忧思》

长安锦绣映朝霞,宝马香车入帝家。

宫阙巍峨连碧宇,笙歌婉转绕繁花。

繁华似梦终须醒,隐忧如丝暗自爬。

愿化清风驱雾霭,还吾大唐万年华。

此诗既描绘出了大唐如今的盛世景象,又通过“繁华似梦终须醒,隐忧如丝暗自爬”两句,巧妙地表达了对未来危机的担忧,且最后表明了自己愿为大唐消除隐患、保其万年昌盛的志向。

除了诗词歌赋,还有关于儒家经典阐释的题目。如“《论语》有云:‘君子不器’,试结合当下大唐国情,论君子于治国理政中之大用。”

林逸深知这道题不仅考查对经典语句的理解,更要联系实际。他写道:“君子不器,意在言君子不应局限于一技之长,而当有广博之学识、高远之志向,以天下为己任。于当下大唐而言,朝堂之上需君子以仁德辅政,不拘泥于陈规旧俗,能洞察时势之变,如遇民生疾苦,当以仁心待之,施良策以解困;若逢外患之忧,应怀勇毅之心,谋方略以御敌。唯君子之贤能,方可引领大唐走向长治久安之境。”

再者,便是时政分析类题目。“当今大唐,边境时有小患,且地方吏治或有不勤之象,试分析其成因及当行之解决之道。”

林逸看到这道题,心中明白这也是当下大唐面临的实际问题。他镇定下来,笔锋不停,写道:“边境小患,或因戍边之卒久未更替,军备有所松懈,且邻邦觊觎大唐之繁华,时有侵扰之心。当务之急,应增派精锐之师,加强边防训练,更新军备,同时以怀柔之策与邻邦交好,晓之以利害,使其不敢轻易犯边。至于地方吏治不勤,实因考核之制或有疏漏,赏罚不明,致部分官吏懈怠其职。宜完善考核机制,严以赏罚,选拔贤能之士充实地方,且定期巡查,以督其勤,如此方可令地方治理井然,百姓安居乐业。”

最后,还有一道关于大唐未来发展规划的题目:“展望大唐未来十年,试言其当行之发展方略,以保繁荣昌盛。”

林逸结合自己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当下大唐的实际情况,深思熟虑后写道:“未来十年,大唐当以民为本,轻徭薄赋,鼓励农桑,使百姓安居乐业,此乃国之根基。于教育而言,当广设学府,培养贤才,使天下士子皆为报国之门。在军事上,应加强边防建设,同时革新兵制,提高军队战斗力,以防外敌入侵。再者,需重视商业发展,促进经济流通,以富国强民。唯有各方协同发展,方可保大唐未来十年乃至更久的繁荣昌盛。”

林逸在答题过程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自己在修仙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平衡、和谐、顺应自然”等理念,将其融入到对国家治理的论述之中,使得文章更具深度和新意。

随着最后一道题目的解答完毕,林逸搁下手中的笔,轻轻揉了揉有些酸涩的手腕。他再次检查了一遍试卷,确保没有任何遗漏和错误后,便静静地等待着交卷的时刻。

当考试结束的钟声敲响,林逸从容地交上了自己的试卷。走出尚书省的那一刻,他心中虽有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接下来只需等待命运的宣判。

几日过后,放榜之日来临。尚书省外人声鼎沸,众多士子和他们的家人都聚集在这里,焦急地等待着榜单的公布。林逸也早早地来到了现场,他站在人群之中,目光紧紧地盯着那张贴着榜单的墙壁。

当榜单缓缓展开,众人的目光都在急切地搜寻着自己的名字。林逸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他顺着榜单从上往下看去,突然,他的眼睛一亮,“林逸”二字赫然出现在了榜单之上,而且是位列榜首的位置,他竟考中了解元!

周围顿时响起了一片惊叹声和羡慕的议论声,林逸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的笑容。他成功通过了乡试,成为了一名举人,并且荣膺解元之誉,这意味着他在科举之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离挽救大唐的目标也更近了一步。

然而,林逸并没有被这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后面还有更为艰难的会试、殿试等关卡在等着他,而且时间依旧紧迫。他心中始终牢记着大唐可能面临的衰败危机,必须要加快步伐,继续提升自己的实力,在科举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最终考取状元,进入官场,去影响大唐的局势,改变历史的轨迹,挽救大唐于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之中。

回到家中,林逸稍作休整后,便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学习和修炼之中。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浪费。他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为挽救大唐的命运而不懈奋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