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古代败家的例子 > 第169章 首要任务(第1页)

第169章 首要任务(第1页)

在权力的阴影下,卷子如暗箭般被宦官们递向贡生们,他们依次落座,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

欧阳志接过卷子,目光在留白的纸张上轻轻一扫,映入眼帘的却是那三个字——平米鲁,如同惊雷炸响,唤醒了每一个贡生心中的记忆。

米鲁之乱的烽火已燃烧近一年,那些在邸报上跳动的名字,每一个都如刀刻在心头。这场战火,似乎比天边的旱魃更为炽烈。

上一次,朝廷的脊梁折了三根,一个中官,一个巡抚,还有一个总兵,他们倒在战火中,而朝廷的回应,是南京兵部侍郎王轼的出征,却依旧铩羽而归。

在这样的形势下,皇帝将这场叛乱作为考题,无疑是在向天下宣告,这已不是寻常小事,而是关乎国运的头等要务。

起初,人们猜测,这场策论或许会聚焦于京城附近的大旱,那连绵不绝的干旱,仿佛在诉说着天地的哀鸣,可皇帝却出人意料,他并未将目光投向旱情。

欧阳志沉思片刻,恩师的教诲如闪电般划过脑海。恩师曾言,平定米鲁,需主动出击,挑选山地作战的精锐,编为一营,四处寻找战机,既可减轻大军压境的负担,又能与叛军灵活周旋。

这些山地土司,虽然实力不及朝廷,但只要朝廷持之以恒,山地营不断出击,叛军每损一分,朝廷的力量便增一分。

恩师的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欧阳志的心。他迅速磨墨,胸中已有成竹,笔尖在纸上飞舞,墨迹如剑,直指要害。

江臣、刘文善二人,面对同样的题目,心中早已盘算妥当。而唐寅,尽管对武备之事不甚了了,却记得恩师的教诲,他将心思更多放在了文采飞扬的篇章上,与欧阳志三人截然不同。

唯有徐经,眼神闪烁不定,似乎在犹豫不决。

在另一端,王守仁早已成竹在胸。对于马政之事,他再熟悉不过,多年的兵法学习,加上边镇游历的经历,让他对如何治兵、如何剿贼有了自己的见解。

他略一沉思,笔尖便在纸上翻飞,洋洋洒洒的文章如同山洪暴发,倾泻而出。王守仁读罢,不禁为自己那充满激情与智慧的笔触而自豪,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

在暗夜里,她悄无声息地抬眸,瞥见了那尊贵而庄重的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火花。

成化年间,先帝深居简出,连朝廷的议政都不愿涉足,三年一度的殿试,也不过是让宦官代劳放题。

坐镇保和殿,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场考验。皇帝在殿试中,一坐就是一整天,还要端坐如松,维持帝王的威仪,这份压力非同小可,难怪先帝总是选择偷懒。

然而,眼前的这位万岁,尽管身形略显倦怠,却始终稳坐宝座,未曾缺席,更不曾中途退场。他仅仅用几块糕点填腹,便足以证明他的勤勉,这可不是空穴来风。

夜幕低垂,暮钟悠扬,连敲三响,余音在空旷的保和殿中回荡,如同一曲悠远的古韵。

王鳌轻咳一声,宣示着:“封卷!”

“封卷……”

一声声宦官的应诺,在这寂静的殿堂中此起彼伏,如同古战场上的号角,激荡着人心。

殿外,宦官们鱼贯而入,穿梭于案牍之间,按照考号逐一收卷。他们将试卷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托盘里,无需糊名,便迅速离去。

这些试卷将被送往皇帝的案头,等待梳理。三百多份试卷,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通常由皇帝和内阁大臣共同审阅,择日再行颁布榜单。

随着收卷的完成,众生列队行礼,由宦官引导出宫。

弘治皇帝面色疲惫,他身体孱弱,一日之久的枯坐更是让他不胜其苦,以至于连小解都忍到了最后。

但他知道,这样的抡才大典,必须保持庄重。他特意观察了林蒙的几位高徒,还有那位备受瞩目的王守仁。

王守仁,王华之子,他的才华在李东阳那里早已传得沸沸扬扬,李东阳虽不多言,但对这位年轻人却是赞不绝口,认为他此次殿试大有可为,有望一鸣惊人。

这位年轻人,举止从容,颇有大臣风范。

欧阳志等人,同样沉稳大气,可堪重任。

欧阳志三人,朴实无华,而弘治皇帝本人也是一位老实人,他注重的是规矩和端庄,即便太子有时显得有些不靠谱,他对人的评价标准却始终如一。

那个唐寅,就坐在左侧案牍旁,他的才子之名似乎有些虚名,仅用了一个时辰便完成了试题,之后便开始四处张望,看来这位才子还需磨砺,方能显露出真章。

至于那个徐经……

弘治皇帝微微蹙眉,心中涌起一丝歉意。

作为皇帝,他本不该对人有所歉意,但他的仁慈和重情,让他对徐经的遭遇感到愧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