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决定趁着放榜前的时日,好好看看西安城和附近的山川。
说实在话,尽管来西安已经这么多年,但李承平好像真的没有怎么好好看过西安城。
每日忙忙碌碌,有了闲暇时光,还真有点不自在。
从龙门出来,考生们算是解脱了,贡院却是再次落了锁。
对于一众阅卷官来说,真正的挑战,这才刚刚开始。
王明觉站在窗前,看着皎洁圆月,心中很是难受,接连十几日待在贡院内,他真的想发疯。
答卷中但凡有出彩的,他也不至于这么愁。
第二、三场的答卷并没有第一场那么重视,正场不管是任一科考都是重中之重。
同考官,阅卷官们一个个看着手上的答卷,面色尽皆凝重,沉重的任务从未消散。
“大人,第一场的答卷已经全部阅完。”
徐教谕捧着一沓考卷进来,仔细一看,当真是李承平的老熟人。
王明觉点头说:“嗯,放下吧!”
不敢迟疑,徐教谕抓紧衣袖,麻利的退了出去。
乡试分房阅卷,依据是本经,徐教谕属于《诗》一房,当然不止他一个人,他们是一个团队。
自认他们这一房阅卷不算太慢,徐教谕不理解王大人为何是这个神色。
上官不爽,平时说话顺溜的徐教谕,舌头都没敢捋直。
自打第一场考完之后,阅卷工作就已经开始。
可陕西各府,数千士子的答卷,工作量何其之大,当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正因如此,直到第三场交卷,诸位考生出场,第一场的答卷才被阅卷官们筛选出来。
除了主考官之外,还有诸多同考官,他们都属于阅卷官。
不过阅卷安排不同,同考官要负责第一轮筛卷。
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阅卷中的三百份,抽出十份自己认为好的呈送上来。
然后由王明觉和鲁严议带来的幕僚和书吏们进行第二轮筛卷,最后将其放在三位主考桌案上。
崔提学名义上是副主考,但只是挂名,没有实际处理答卷的权力。
徐教谕负责批阅的答卷很少,他主要起到一个从旁辅助的作用。
这不,诗房筛出的答卷一出来,他就送了过来。
看着王明觉一脸阴沉地坐在那里,徐教谕心里不禁暗自嘀咕:“以后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可千万不要落到我头上了!”
这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不仅没有多少好处,还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其实,王明觉心情不好并不是因为对徐教谕有什么意见,而是对那些参加考试的学生们感到失望。
如果能够看到一些优秀的答卷,他也不至于如此心烦意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