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结果,甚至因此而没有公布于众。
劳动力大量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全球总体生产力大幅度降低,而以西方世界为主的经济体系再也无维持下去了。
要知道,在劳动力严重紧缺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再也不可能通过占据高端领域来剥削其他国家。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西方为主的达国家再也不可能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准,必须过上节衣缩食的日子。
事实上,这些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比如在美国,受进口萎缩影响,初级工业已经占到工业总规模的百分之二十一,在欧盟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九,在中国则占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在社会消费总量上,美国萎缩了百分之三十,欧盟萎缩了百分之二十七,中国则萎缩了百分之三十六。在具有标志性的第三产业规模上,美国缩小到了百分之七十一,欧盟缩小到了百分之六十九,中国则只有百分之六十四。
这些数据无一例外的表明,各主要国家的生产效率都大幅度降低。
相对而言,中美欧的降低幅度还不是很明显,因为在劳动力减少的同时,科技也在飞展,抵消了部分负面影响。比如在中国,得益于可控聚变核技术,仅电力产业的生产效率就提高了百分之一百八十,而农业工厂更是把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释放出了大量农业人口。
在其他国家,生产力减少产生的负面影响极为严重。
最为提出的就是俄罗斯,人口总量由二零三四年的一点零六亿降到八千二百万,社会总体生产效率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在生活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大量劳动力不得不从事农业与初级工业等低效率产业。
在这个大背景下,印度的重要性显得非常突出。
虽然根据全球气候事务组织做的调查,二零四零年初,印度的人口总量在九亿到十亿之间,比预期的少得多,可用劳动力不到四亿,也比预期的少得多,但是印度仍然是世界性的人口大国,而且是劳动力最多的国家。要知道,虽然中国的人口总量在十亿以上,比印度稍微高一点,但是可用劳动力仅有三亿四千万,而且这个情况在未来二十年之内,也就是在二零三八年到二零四零的婴儿潮产生影响之前,中国的劳动力总量都不会得到增长,甚至会逐渐减少。
当时,就有人提出,二十一世纪下半页属于印度。
暂且不说是否有道理,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那就是谁控制了印度,谁就能在未来二十年内掌握战略主动权。
当然,这仅指中国与美国。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与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矛盾不可调和,而且很快就会因为全球性自然灾害过去而白热化。
斗争的方式有很多种,战争只是最后的手段。
二零四零年二月四日,黎平寇对新德里进行了正式访问,而他也是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第一位正式访问印度的中国国家元。
在新德里,黎平寇没有提出“粮食换土地”,因为粮食已经不是问题了。
当时,他只提到了一点,即世界各国企业在印度享有同等的权力与地位,不应该受到任何歧视。
黎平寇的主张,得到了欧盟与俄罗斯的支持与欢迎。
只是,美国对此并不买账,而且印度当局的态度也很暧昧。至于印度国内民众,更是把黎平寇的主张看成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户开放政策”,认为中国在印度搞经济殖民,妄图控制印度的经济命脉。
显然,印度平民非常愚蠢,或者说是印度的新闻媒体已经被美国控制了。
要知道,在印度搞经济殖民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即便在二零三九年之前,中国企业也没有在印度的社会公共基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更没有获得影响印度经济的能力,而现在美国企业已经在电力、电信、城市供水、铁路交通,甚至包括民营医院、私立学校、舆论宣传等方面拥有了绝对主导权。
当然,美国企业也因此获得了影响印度政权的能力。
黎平寇的提议,只是为了增强印度的市场化程度,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进入印度,通过竞争为印度平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与工作。
到此,中美在印度的战略斗争进入直接交手阶段。T!~!
..
第四十四章 恢复性扩充
在世界局势风云变换的这两年里,牧浩洋只做了一件事:恢复军事力量。
受全球性自然灾害影响,在对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的军事建设就陷入停顿,在二零三六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军事实力萎缩了百分之二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军建设,过百分之四十的装备项目被迫下马,剩余的也在二零三六年与二零三七年停建,直到二零三八年才重新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