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科技力量
相对而言,海军的技术**比陆军来得晚一些。
早在二零四零年,即陆军的地面战平台取得了重大突破之后,就有人提出,应该大批量建造廉价的全电动潜艇,而不是打造全核动力舰队,以此来降低造舰代价,迅扩充舰队规模。
当时,牧浩洋也确实动心了。
从理论上讲,在得到了海军基地的有效支持之后,只要燃料电池的质能密度能够提高三倍,就能够取代核动力。要知道,除了航母之外,用燃料电池驱动的全电动战舰的造价比核动力战舰低了百分之二十。对海军来说,这就意味着能用相同的投入,多建造四分之一的战舰。
只是,在大战爆前,谁也不知道能量密度达到每千克一千六百伏安时的燃料电池能在什么时候问世。要知道,在二零五二年初,最先进的燃料电池也只有这个数值的一半,而且还处于实验室生产阶段。直到二零五四年初,第二代燃料电池的生产工艺才成熟,并且在二零五四年四月开始量产。质能密度为每千克一千二百伏安时的第三代燃料电池(部分人将其称为二代半,因为计划中的第三代燃料电池就应该达到一千六百伏安时)还在研制中,预计最快也只能在二零五六年初突破主要技术难题,能在二零五七年实现量产,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结果了。如此一来,质能密度达到每千克一千六百伏安时的燃料电池,恐怕在二零五八年都无法量产。
毫无疑问,在大战中,海军还不会急于规划二零五八年之后的事情。
当然,也有人提出了折中方案,或者说是技术补充方案。
最具有影响力的技术补充方案,就是用全电动舰艇取代一部分中型核动力舰艇,并且把这些舰艇编制在航母战斗群中,使其随时能够从核动力战舰那补充电能,从而降低航母战斗群的建造成本。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方案。
二零五三年六月,牧浩洋就批准了代号DF…1型的电动反潜战舰的设计方案,即用燃料电池取代聚变反应堆,把反潜战舰的建造成本降低百分之二十,而这些电动反潜战舰将全部编入航母战斗群。
当时,还有一个代号DD…1的电动大型战舰设计方案,只是被牧浩洋否决了。
实战已经证明,大型综合战舰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而且在航母不够的时候,大型综合战舰往往会单独组成战斗群。更重要的是,在需要大型综合战舰执行的战斗任务,特别是独立作战行动,都以使用大口径电磁炮为主,而聚变核反应堆仍然是提供充足电力供应的基本保证。
在密克罗尼西亚海战中,南下的侦察编队里的四艘大型综合战舰在打击美军舰队时,消耗了相当于五千吨第一代燃料电池储备的电能,而在改为电动战舰时,“黑龙江”级携带的燃料电池不会过八千吨。也就是说,一场持续几个小时的炮战,就消耗掉了相当于百分之六十的电能。显然,剩下的电能根本不足以让大型综合战舰执行其他任务,甚至不足以使其返回基地。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工程师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一支航母战斗群里,让少数大型综合战舰使用核动力,其他的则由燃料电池供电。
问题是,这套方案也存在明显不足。
先就是,在作战的时候,如何解决电力传输问题?要知道,就算在过去的战斗中,大型综合战舰在作战的时候,都排成了较为整齐的编队,可是在未来的战斗中,随能保证所有大型综合战舰还能聚在一起?如果需要由电缆供电的话,就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在进行战术机动的时候,就不能为进行电力补充。从技术角度来讲,只有解决了电力的无线传输技术难题之后,该方案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事实上,办法不是没有,只是还没有成熟。
当时,微波电力传输技术已经问世,即先把电能转换成微波,并且以指向的方式进行传输,然后再把微波的电磁场场能转化为电能。问题是,在二零五三年,该技术的转换效率只有百分之一
从理论上讲,就算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电力输送,并且在承担电力供应的战舰上配备两套核动力系统,微波电力传输的效率至少也要达到百分之十,才能在最为普遍的战术环境下为另外一艘战舰补充电能。
当然,有了成熟的技术,还得有配套的战术。
在战术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充当“电站”的核心战舰。
要知道,在战场上,敌人肯定会攻击核心战舰,从而使其他战舰丧失至关重要的电能供应。事实上,只要核心战舰被敌人击毁,那么编队里的其他战舰的作战能力就会降低,甚至丧失作战能力。
毫无疑问,海军不可能拿主力战舰冒险,更不可能拿舰队冒险。
也正是如此,牧浩洋只批准建造全电动反潜战舰。原因很简单,反潜战舰不承担对地打击任务,也没有配备大口径电磁炮,其最主要的使命就是掩护航母,因此在作战时肯定会伴随航母。如此一来,反潜战舰基本上能在除了作战状态之外的任何时候,从航母那里获得足够的电能供应。如果编队里还有大型综合战舰,那么反潜战舰还不需要依靠航母,也就不会对航母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
当然,有了开头,也就有后继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舰队全电动方向展是历史潮流,缺乏的只是必要的技术,以及新的战术体系。
事实上,这种全电动化的展方向,最终也彻底改变了海军。
当然,不仅仅是全电动化带来的变化,而是在与另外一项技术结合之后,才使得海军脱胎换骨。
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最终“消灭”了海军。
这种至关重要的技术,就是前面提到的“重力场技术”。
大战爆前,中国已经在重力场技术领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非常可喜的成果,比如找到了屏蔽重力场的办法。虽然根据战后批露的资料,在大战爆前,美国的科学家也有类似的现,即一些在原子层面上进行特殊排列的稀有金属合金,能够削弱重力场。但是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甚至是绝对领先的地位。
事实上,牧浩洋对这种打破了以往所有物理理论的技术也抱有很大的希望。
要知道,如果“重力场技术”具备了实用能力,那么海军将不再是海军,因为海军再也不需要在海面上航行的战舰了。
当然,这也是牧浩洋对技术**抱有的最终期望。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在二零五二年底,牧浩洋就为陆雯的科研机构提供了近三千亿元的研究经费,并且在二零五三年提高到了八千亿元。在二零五四年的时候,在得到黄瀚林的支持后,牧浩洋还在战争部成立了一个“刑天工程项目组”,先后投入数万亿元,动用了数十万科研人员与工程人员。从规模上讲,“刑天工程”过了二战时期的“曼哈顿工程”,而且最终影响也远远过了“曼哈顿工程”,成为历史上,改变人类文明最伟大、也是最显著的军事工程。
只是,在二零五三年中期,别说牧浩洋,连陆雯都看不到丝毫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