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百家讲坛品读水浒 > 2百障之行上119(第1页)

2百障之行上119(第1页)

宋江取父已罢,公孙胜参与了三天庆贺,忽然感动一个念头,想回家看看老母。

从事理而言,公孙胜修道道行未满,游子离家应该将近两年半,见宋江父子兄弟团聚,怀念母亲本身是很自然的事情。看到网上很多说法认为是公孙胜不想眼看晁宋之争。然而此时梁山的主要毛病并不是晁宋之争,而是晁盖管理能力不足、一味只讲道义、不设明确目标、缺少配套方法而导致的群体混乱、下不伏上的格局,甚至隐隐演出些内乱的征兆。在这种情况下,宋江的到来,首先是来帮助晁盖治理梁山,而不可能是来夺山。当然,这些管理混乱、内乱征兆的信息,作者不是摊开来白着写的,所以的确需要阅读者费些心思去看。

所以梁山在目前情况下,晁盖和宋江压根争不起来,必须得是宋江撑着梁山、扶持晁盖,梁山才能安稳前行,否则矛盾爆发已在眼前。且不论哪方面来说,宋江若害晁盖,则其形象、道义名声都要损失严重;晁盖要害宋江则梁山必然分崩离析。晁盖下场和宋江争表现、拉山头?那叫自找没趣,已经被证明过多次。晁盖在江州被宋江“不要痴想”封了嘴、随后宋江成功带队打了无为军作现实证明,还有什么可争?宋江因为表现出众就想争首领?那宋江真要争的话,晁盖必须坐稳道义制高点、夺道义名声、好让更多人支持,哪里是下场硬争争的过的?

所以如果论晁宋之争,那晁盖的争夺手法应该就是无为、只热心爱护大家,保持自己的首领形象,不要乱下场,客观上晁盖虽然没完全做到,但大致就是这么处理,所以梁山泊主的位置晁盖一直很稳;而宋江只要想保持正面形象(实际来看,本书里宋江直到断章都从内而外都正面),就算心地阴险也不能真的有所作为。最后晁盖出事其实也正是因为违反了这一条。如果晁盖此时有心要硬争,那宋江接父一事,何必消息没回来时晁盖就带了大半梁山人马、搁置梁山常规事务(宋江走前晁盖本就以此为由有理在先)提前去接宋江?让宋江多掉些面子(被关进牢里)自己再出头救,不是显得自己更英明、宋江更愚蠢?

在晁盖的这种做法下,如果宋江要争,只能等晁盖自己足够巧合客观作死、且在重重防护下意外死成,且宋江必须是真拦了还拦不住。这是宋江自身展现能力极其出众、思虑极其周详、行为极其端正带来的副作用。甚至连曾头市之事作者客观写得清楚、安排书内与事人物从多种角度直接肯定,都还有那么多读者怀疑;而宋江真在梁山此时基础不牢固、自身地位未稳固时强行争主位,那梁山上人还能看不出来、不因此否定宋江?

再说了,宋江还需要争什么?晁盖除了原则和名声一无所有,从权谋角度来说,根本就是宋江(宋江之前梁山是吴用和林冲做主)的天然旗帜,不影响宋江丝毫权力和行动,说不好听点这已经是个天然做好的傀儡摆在面前,就算宋江是个冷血黑心人,那维护还来不及呢,有啥好需要去争的?

因此公孙胜之走,我更倾向是天魁星到位,天书已到梁山,梁山已经可以趋于稳定。接下来事务是人事而无需天命,所以天闲心阶段性事务已结,接下来的阶段无需插手,可以自在一阵子。而在宋江未到的时候,一个不太懂还要乱指挥的晁盖,加一个时不时出怪事的“自多心”吴用,虽然有林冲在辛苦稳着基本盘,但大事上怎么看怎么不靠谱,所以近天命者也不能得闲,要时时防备干预,不敢回山交令。

公孙胜筵席上对众人(梁山是兄弟制,不是君臣制,晁盖只是带头人,因此不是只对晁盖一人)开口,理由说得明白、时间也申明得清楚(后来算是被罗真人关起来了)、态度摆得尊敬。理由里看母和回复“真人本师悬望”是基本并列的关系,孝道在前;但既然有“真人本师悬望”,则公孙胜参与七星聚义应该是罗真人的使命安排,目前该交差了。晁盖为首回应,同意来日送行。其中“向日已闻先生所言”,说明公孙胜事务信息铺垫很早,不算临时起意,只是在等宋江到山、安定下来的这个时机。转天,大家在山下给公孙胜送行。

晁盖送行发言依然从道义原则出发,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只是言语出口还是那么不中听。晁盖上来先强调担心公孙胜失信;又说“本是不容先生去”,显得连天闲心都要束缚得没自由;最后又强调“百日之外”、“切不可爽约”。连自己上山的初创队伍、核心人物、一名道士都要这么紧张,虽然是兄弟情深、关爱心切,但在他人看来的感受可并不好。

公孙胜正面作答,自己的意愿是尽快回来,但这里“参过本师真人”已经逐步提前,成为更大的影响因素。在座之人没有意识到公孙胜本师的影响力,毕竟看起来公孙胜自由在江湖和梁山漂了两年多,本师应该多半没有约束才对。宋江开口,以同理心、询问口气建议公孙胜带母上山;公孙胜表示家人不爱闹,受不起惊扰,且母亲行动能力还在,能料理家务,不需长期照顾;作为出家人,大概公孙胜行为影响也不到家里,不需要担心法律方面问题(《水浒》正文里,认为蓟州也是宋朝势力范围,后来杨雄石秀上山前,戴宗劝石秀的话里也是朝廷昏暗,不如投奔梁山,这必然不可能是说辽国朝廷昏暗,不如越界投奔敌国土匪,因此攻辽还打蓟州明显不是原意;此外公孙胜一个蓟州人参与生辰纲,也没见谁往辽国挑唆赵宋内乱上解啊。至于为什么作者会认为今大同和蓟县都是北宋管辖范围,以我的知识无法解释)。宋江不再劝,由公孙胜自主,“专听尊命。只望早早降临为幸”虽然意思大致相同,一个“专等”,一个“专听”,但宋江的态度就比晁盖的语气柔和得多。晁盖送了盘缠,公孙胜独自往蓟州去了。

宋江取父已罢,公孙胜参与了三天庆贺,忽然感动一个念头,想回家看看老母。

从事理而言,公孙胜修道道行未满,游子离家应该将近两年半,见宋江父子兄弟团聚,怀念母亲本身是很自然的事情。看到网上很多说法认为是公孙胜不想眼看晁宋之争。然而此时梁山的主要毛病并不是晁宋之争,而是晁盖管理能力不足、一味只讲道义、不设明确目标、缺少配套方法而导致的群体混乱、下不伏上的格局,甚至隐隐演出些内乱的征兆。在这种情况下,宋江的到来,首先是来帮助晁盖治理梁山,而不可能是来夺山。当然,这些管理混乱、内乱征兆的信息,作者不是摊开来白着写的,所以的确需要阅读者费些心思去看。

所以梁山在目前情况下,晁盖和宋江压根争不起来,必须得是宋江撑着梁山、扶持晁盖,梁山才能安稳前行,否则矛盾爆发已在眼前。且不论哪方面来说,宋江若害晁盖,则其形象、道义名声都要损失严重;晁盖要害宋江则梁山必然分崩离析。晁盖下场和宋江争表现、拉山头?那叫自找没趣,已经被证明过多次。晁盖在江州被宋江“不要痴想”封了嘴、随后宋江成功带队打了无为军作现实证明,还有什么可争?宋江因为表现出众就想争首领?那宋江真要争的话,晁盖必须坐稳道义制高点、夺道义名声、好让更多人支持,哪里是下场硬争争的过的?

所以如果论晁宋之争,那晁盖的争夺手法应该就是无为、只热心爱护大家,保持自己的首领形象,不要乱下场,客观上晁盖虽然没完全做到,但大致就是这么处理,所以梁山泊主的位置晁盖一直很稳;而宋江只要想保持正面形象(实际来看,本书里宋江直到断章都从内而外都正面),就算心地阴险也不能真的有所作为。最后晁盖出事其实也正是因为违反了这一条。如果晁盖此时有心要硬争,那宋江接父一事,何必消息没回来时晁盖就带了大半梁山人马、搁置梁山常规事务(宋江走前晁盖本就以此为由有理在先)提前去接宋江?让宋江多掉些面子(被关进牢里)自己再出头救,不是显得自己更英明、宋江更愚蠢?

在晁盖的这种做法下,如果宋江要争,只能等晁盖自己足够巧合客观作死、且在重重防护下意外死成,且宋江必须是真拦了还拦不住。这是宋江自身展现能力极其出众、思虑极其周详、行为极其端正带来的副作用。甚至连曾头市之事作者客观写得清楚、安排书内与事人物从多种角度直接肯定,都还有那么多读者怀疑;而宋江真在梁山此时基础不牢固、自身地位未稳固时强行争主位,那梁山上人还能看不出来、不因此否定宋江?

再说了,宋江还需要争什么?晁盖除了原则和名声一无所有,从权谋角度来说,根本就是宋江(宋江之前梁山是吴用和林冲做主)的天然旗帜,不影响宋江丝毫权力和行动,说不好听点这已经是个天然做好的傀儡摆在面前,就算宋江是个冷血黑心人,那维护还来不及呢,有啥好需要去争的?

因此公孙胜之走,我更倾向是天魁星到位,天书已到梁山,梁山已经可以趋于稳定。接下来事务是人事而无需天命,所以天闲心阶段性事务已结,接下来的阶段无需插手,可以自在一阵子。而在宋江未到的时候,一个不太懂还要乱指挥的晁盖,加一个时不时出怪事的“自多心”吴用,虽然有林冲在辛苦稳着基本盘,但大事上怎么看怎么不靠谱,所以近天命者也不能得闲,要时时防备干预,不敢回山交令。

公孙胜筵席上对众人(梁山是兄弟制,不是君臣制,晁盖只是带头人,因此不是只对晁盖一人)开口,理由说得明白、时间也申明得清楚(后来算是被罗真人关起来了)、态度摆得尊敬。理由里看母和回复“真人本师悬望”是基本并列的关系,孝道在前;但既然有“真人本师悬望”,则公孙胜参与七星聚义应该是罗真人的使命安排,目前该交差了。晁盖为首回应,同意来日送行。其中“向日已闻先生所言”,说明公孙胜事务信息铺垫很早,不算临时起意,只是在等宋江到山、安定下来的这个时机。转天,大家在山下给公孙胜送行。

晁盖送行发言依然从道义原则出发,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只是言语出口还是那么不中听。晁盖上来先强调担心公孙胜失信;又说“本是不容先生去”,显得连天闲心都要束缚得没自由;最后又强调“百日之外”、“切不可爽约”。连自己上山的初创队伍、核心人物、一名道士都要这么紧张,虽然是兄弟情深、关爱心切,但在他人看来的感受可并不好。

公孙胜正面作答,自己的意愿是尽快回来,但这里“参过本师真人”已经逐步提前,成为更大的影响因素。在座之人没有意识到公孙胜本师的影响力,毕竟看起来公孙胜自由在江湖和梁山漂了两年多,本师应该多半没有约束才对。宋江开口,以同理心、询问口气建议公孙胜带母上山;公孙胜表示家人不爱闹,受不起惊扰,且母亲行动能力还在,能料理家务,不需长期照顾;作为出家人,大概公孙胜行为影响也不到家里,不需要担心法律方面问题(《水浒》正文里,认为蓟州也是宋朝势力范围,后来杨雄石秀上山前,戴宗劝石秀的话里也是朝廷昏暗,不如投奔梁山,这必然不可能是说辽国朝廷昏暗,不如越界投奔敌国土匪,因此攻辽还打蓟州明显不是原意;此外公孙胜一个蓟州人参与生辰纲,也没见谁往辽国挑唆赵宋内乱上解啊。至于为什么作者会认为今大同和蓟县都是北宋管辖范围,以我的知识无法解释)。宋江不再劝,由公孙胜自主,“专听尊命。只望早早降临为幸”虽然意思大致相同,一个“专等”,一个“专听”,但宋江的态度就比晁盖的语气柔和得多。晁盖送了盘缠,公孙胜独自往蓟州去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