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百家讲坛品读水浒 > 2百障之行中下122(第1页)

2百障之行中下122(第1页)

然而这里李达大怒,这其实可悲。作为村里一个长工,一个不敢杀人反抗的主,受长期压迫的对象,自己无错、却受李逵罪责长期拖累的人,对于反叛朝廷、上山落草之事谈都不敢谈,而是直接发怒。这发怒、连逃都不愿出逃的逻辑,无论是被当时奴化教育道理成功,还是出于对客观形势的合理判断,还是对忠君、平静而无出头之日生活的甘之若饴和坚持,都是在现代人眼里可悲的想法。是奴化教育成功,则社会教育可悲;是对客观的合理判断,则社会黑暗可悲;是只甘于受苦忠君,则思维奴性可悲。当然,可悲的,远不止他这一个,也不只是这一个时期,毕竟多少年来,我不知能有多少人能认识到这个事件可悲,而不是理所当然。

李达怒后,无力教训李逵、打走李逵,因着前面的话语语气,也不敢随便动手,只好留下食物就走。李达对李逵当然没什么好气,但不是完全无情、应该没有真害的打算。

以李达对事情的清晰认识,能把事实以这个逻辑讲在面前、让李母和李逵双方都立刻搞清局势,不太可能意识不到,如果他真要害李逵,以李逵对自己有善意基础的态度,只要留下李逵过夜,李逵几乎必死。且当下留李逵过夜,其实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以李逵的提议,李达如果想要害李逵,只要回答一句,“也好”,一点毛病没有。甚至不需要马上表现大喜,在发怒之后,逐渐表现得回心转意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而当晚无论李逵是走还是不走,李达只要做个手脚,李逵发生不幸的概率都是极大的。所以这里以李达对兄弟还念情的心态,李达唯一没做的事情,只是离去时候没有主动说上一声“你却在这呆着,我便找人来捉你”。

当然,这句话李达是不敢随便说的,说出来李达就是明面上都不念兄弟情义,将完全失去道理,且是在逼李逵动手。十年多不见,李逵究竟还有几分亲情,会不会真动手杀人,以李逵的名声,李达应该没有任何把握。

李逵兄长李达的名字,我理解方式是这样的。从拆字去看,走土八土(意味着八方通行)是逵,走土羊是达。李逵是天杀星,李达是寻常长工。因此是理达而不杀,困作两脚羊;不达而杀,得理逵。达在逵先,但达不能逵,天杀方能逵。自我翻译如下:道理通达、事事明白但不出手杀戮,只能被困,被富户当作牛羊使唤;不管别人明白与否,符合道理就用杀戮手段,于是道理才能通行无阻。自己先需要道理明白,然后才能有世事通畅的可能;但只是自己明白、还想着让别人也明白,世事依然无法通畅;非得要动用暴力、用上杀戮手段,才能让道理在世上通行。

这里虽然李达语气很不好——结合过往经历、前几天刚刚又险些天降牢狱之灾、家里老母无人照顾,估计还连累母亲挨饿、母亲因此骂过,语气换谁也好不起来——但李达事实上是先当着母亲和李逵的面,让李母和李逵都把事情先弄了个清楚,然后才再离开,所以李达行事确实很“理达”。李达一言不发离开,李逵心里明白,按李达前面交待清楚的话语,李达必然需要去找人捉自己。李逵心里还念李达的恩情,所以李达不知道李逵会不会翻脸动手,李逵自己是明白、不愿意翻脸动手的,所以等李达带人回来,会导致自己“脱不得身”。从梁山出发时,李逵预先就准备了五十两的大银,就此留给李达,并有把握兄长看到银子就不会再追。这两兄弟之间的默契我实在不知该怎么形容。

事情已经说清,李逵依然背了娘要走。李母让李逵说清“你背我那里去”。李逵只回答“你休问我,只顾去快活便了”。李母再不发言。

以如此明白的事实、李达交待清楚的背景,李母前面对李逵话语敏感追问、又找了李达确认的聪明表现,只能说是李母此时已经是内心贪婪、无视律法、甘冒未知风险也想要主动受用些日子。

李逵出门,图快也好、防范李达大路追捕的风险也罢(虽然判断李达不会来,但不见得能完全肯定、需要按李达追捕来做行动计划),还是选择从小路里走。此时李逵还算中午吃过饭、李母则大概率是一天未进食;李逵背母,只顾“理魁”,李达留下的饭罐子却没有带上——这却成了后来李母生死的关键因素。我只是感叹,但说不清作者在这里如此发展,合情合理符合每一个人物性格和条件(李逵只抓主要矛盾、李母眼瞎不能自主,且选了李逵意味着未知,只贪图后续享受而不认为这个饭罐值得惦记、李达恐怕是心思周密的而不只是简单的巧合而留下饭罐)的同时,是否还喻义着什么。

李达赶去财主处,带来十个旁白没提带器械、没提特别粗壮,应该是空手的普通庄客。以李达对李逵武力可能的了解,看过李逵带着朴刀、腰刀的状态,这明显不可能是来抓人,这只是来自证清白、对李逵表态、赶紧逼走李逵,以防止李逵此前行踪已经暴露、自己不自首而再次连累到自己。李达最多能靠着自己人多,李逵手不够用,并且李逵念情不动手杀戮这些可能,才能考虑是否可以夺回母亲。因此这时“奔来财主家”、“飞也似赶到家”,急切点在于争取夺老娘、怕官府比自己先到、李逵逃跑晚了,而不是怕李逵跑了。然而这么短的时间,无论是老娘已自己做出决定,还是李逵已强行带走老娘,对李达都属于不可抗力的存在。

李达见到银子,大概率其判断是兄弟情分就此已尽——这并不一定是李逵本意,因为李逵现在银子多的是,对李逵而言,这银子可能只是因十年前的连累略作回报,毕竟李逵出发时并不知道这次又新连累了李达,但李达不可能敢这么想。

然而这里李达大怒,这其实可悲。作为村里一个长工,一个不敢杀人反抗的主,受长期压迫的对象,自己无错、却受李逵罪责长期拖累的人,对于反叛朝廷、上山落草之事谈都不敢谈,而是直接发怒。这发怒、连逃都不愿出逃的逻辑,无论是被当时奴化教育道理成功,还是出于对客观形势的合理判断,还是对忠君、平静而无出头之日生活的甘之若饴和坚持,都是在现代人眼里可悲的想法。是奴化教育成功,则社会教育可悲;是对客观的合理判断,则社会黑暗可悲;是只甘于受苦忠君,则思维奴性可悲。当然,可悲的,远不止他这一个,也不只是这一个时期,毕竟多少年来,我不知能有多少人能认识到这个事件可悲,而不是理所当然。

李达怒后,无力教训李逵、打走李逵,因着前面的话语语气,也不敢随便动手,只好留下食物就走。李达对李逵当然没什么好气,但不是完全无情、应该没有真害的打算。

以李达对事情的清晰认识,能把事实以这个逻辑讲在面前、让李母和李逵双方都立刻搞清局势,不太可能意识不到,如果他真要害李逵,以李逵对自己有善意基础的态度,只要留下李逵过夜,李逵几乎必死。且当下留李逵过夜,其实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以李逵的提议,李达如果想要害李逵,只要回答一句,“也好”,一点毛病没有。甚至不需要马上表现大喜,在发怒之后,逐渐表现得回心转意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而当晚无论李逵是走还是不走,李达只要做个手脚,李逵发生不幸的概率都是极大的。所以这里以李达对兄弟还念情的心态,李达唯一没做的事情,只是离去时候没有主动说上一声“你却在这呆着,我便找人来捉你”。

当然,这句话李达是不敢随便说的,说出来李达就是明面上都不念兄弟情义,将完全失去道理,且是在逼李逵动手。十年多不见,李逵究竟还有几分亲情,会不会真动手杀人,以李逵的名声,李达应该没有任何把握。

李逵兄长李达的名字,我理解方式是这样的。从拆字去看,走土八土(意味着八方通行)是逵,走土羊是达。李逵是天杀星,李达是寻常长工。因此是理达而不杀,困作两脚羊;不达而杀,得理逵。达在逵先,但达不能逵,天杀方能逵。自我翻译如下:道理通达、事事明白但不出手杀戮,只能被困,被富户当作牛羊使唤;不管别人明白与否,符合道理就用杀戮手段,于是道理才能通行无阻。自己先需要道理明白,然后才能有世事通畅的可能;但只是自己明白、还想着让别人也明白,世事依然无法通畅;非得要动用暴力、用上杀戮手段,才能让道理在世上通行。

这里虽然李达语气很不好——结合过往经历、前几天刚刚又险些天降牢狱之灾、家里老母无人照顾,估计还连累母亲挨饿、母亲因此骂过,语气换谁也好不起来——但李达事实上是先当着母亲和李逵的面,让李母和李逵都把事情先弄了个清楚,然后才再离开,所以李达行事确实很“理达”。李达一言不发离开,李逵心里明白,按李达前面交待清楚的话语,李达必然需要去找人捉自己。李逵心里还念李达的恩情,所以李达不知道李逵会不会翻脸动手,李逵自己是明白、不愿意翻脸动手的,所以等李达带人回来,会导致自己“脱不得身”。从梁山出发时,李逵预先就准备了五十两的大银,就此留给李达,并有把握兄长看到银子就不会再追。这两兄弟之间的默契我实在不知该怎么形容。

事情已经说清,李逵依然背了娘要走。李母让李逵说清“你背我那里去”。李逵只回答“你休问我,只顾去快活便了”。李母再不发言。

以如此明白的事实、李达交待清楚的背景,李母前面对李逵话语敏感追问、又找了李达确认的聪明表现,只能说是李母此时已经是内心贪婪、无视律法、甘冒未知风险也想要主动受用些日子。

李逵出门,图快也好、防范李达大路追捕的风险也罢(虽然判断李达不会来,但不见得能完全肯定、需要按李达追捕来做行动计划),还是选择从小路里走。此时李逵还算中午吃过饭、李母则大概率是一天未进食;李逵背母,只顾“理魁”,李达留下的饭罐子却没有带上——这却成了后来李母生死的关键因素。我只是感叹,但说不清作者在这里如此发展,合情合理符合每一个人物性格和条件(李逵只抓主要矛盾、李母眼瞎不能自主,且选了李逵意味着未知,只贪图后续享受而不认为这个饭罐值得惦记、李达恐怕是心思周密的而不只是简单的巧合而留下饭罐)的同时,是否还喻义着什么。

李达赶去财主处,带来十个旁白没提带器械、没提特别粗壮,应该是空手的普通庄客。以李达对李逵武力可能的了解,看过李逵带着朴刀、腰刀的状态,这明显不可能是来抓人,这只是来自证清白、对李逵表态、赶紧逼走李逵,以防止李逵此前行踪已经暴露、自己不自首而再次连累到自己。李达最多能靠着自己人多,李逵手不够用,并且李逵念情不动手杀戮这些可能,才能考虑是否可以夺回母亲。因此这时“奔来财主家”、“飞也似赶到家”,急切点在于争取夺老娘、怕官府比自己先到、李逵逃跑晚了,而不是怕李逵跑了。然而这么短的时间,无论是老娘已自己做出决定,还是李逵已强行带走老娘,对李达都属于不可抗力的存在。

李达见到银子,大概率其判断是兄弟情分就此已尽——这并不一定是李逵本意,因为李逵现在银子多的是,对李逵而言,这银子可能只是因十年前的连累略作回报,毕竟李逵出发时并不知道这次又新连累了李达,但李达不可能敢这么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