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谢虞琛之前倒是没想到,乌菏这样的人也会有这些平凡的困扰,像是一个普通的、会为了小弟的学习操心的兄长。一下子就从高不可攀的神坛,走到了俗世的红尘中。
第93章
趁着这几天天气放晴,田间地头都是背着背篓的人们,穿梭在庄稼中,动作不停地收割着作物。
正午时分,正是太阳最晒的时候,旁边的树荫底下却是一片空当,没人愿意在这个时候停歇。只偶尔弯腰弯得久了,才肯扶着要稍微直起身子来动一动,缓解一下酸疼的肌肉。
“阿耶!阿耶!你在地里头不?”田垄上,一个十来岁头顶扎着两个羊角一样发髻的小姑娘,正伸长了脖子站在自己田地里,双手拢起大声喊着。
“三娘你莫喊,你家阿耶在最前头哩,听不到你叫喊。”旁边的田地里站起一个三十来岁的汉子。
小姑娘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远远望去,远处那个背着篓子弯腰锄地的男人,可不就是自己阿耶吗?
她叫着“阿耶”一路跑过去,前边的庄稼已经被家里兄弟爷孙几个收割得差不多了,地上坑洼不平,三娘一路跌跌撞撞地跑到她阿耶面前时,头上已经蓄起了一层薄薄的汗水。
额头前的几缕碎发紧贴着脸颊,也没人顾得上整理。三娘胡乱抹了两把,把臂弯上挂着的篮子放到地上,从里面双手捧着取出一个装满水的陶缸来。
“娘让我给你和阿兄送饭,娘今天专门烙了面饼子,说是你跟阿兄天不亮就到了地里,现在肯定饿了……”
“是吗?阿耶还真饿了。”男人面上带了笑,放下手里的活计,一只手接过三娘递过来的水碗,一只手在衣摆上面来货蹭了两下后,拍了拍自家小女的脑袋。
“等我叫来你阿兄,咱们一起到那块吃饭去。”
像这样天不亮就背着背篓到地里的日子已经过了好几天了,前几天还只是他和他两个大儿子在地里,到了今天,就连阿翁都到了地里,跟他们一起收粮食。
男人怕自己年迈父亲的身体受不住,天气最热的时候,好说歹说才把老头劝了回去,让他等晌午过去了再过来接自己的活儿。
不仅是他们家,村里其他人也是一模一样的,别说是成年的男人,就是那些比她姑娘还要小一两岁,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小娃,都学着大人背了个小筐筐,跟在爷娘屁股后头捡点散落的禾穗豆子什么的。
收获的时候晴天难得,说不定哪天老天爷心情不好,就浇下一瓢大雨来。粮食晾不干,贮藏起来就很容易发霉腐坏。他们一整年的辛苦,可就全打了水漂。
时间不等人啊。他们赶着时间收完庄稼,还要把它们脱壳晒干,最后才能收到家里的窖瓮中。
在漫长的冬天结束之前,这会是全家老小维持生计的口粮。经不得一点马虎。
“你家的地收得怎么样了?”夕阳西下,忙碌了整整一天的人们,拖着疲乏的脚步和沉甸甸的背篓三三两两的往家走,一边走一边闲聊着天。
“我家的地倒是差不多了。”旁边的人抻着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这两天有我家大郎和三郎帮忙,可比我这个老骨头麻利多了。”
“你可是生了两个好儿子啊。”人们忍不住感叹了一句,男人也露出了骄傲的神情。
旁边的人也不免艳羡。他们附近十里八乡的,谁不知道田家那夫妻两个都没什么大本事,耐不住两个儿子有出息。去年采石场招工的时候,他们和田家那两个儿子一同去的,工钱倒是不低,管事的也算是和善,活计并不难做。
他们这些人比起村里其他年轻汉子来,算是不错,但和林家那两个小子就没法了。
今年入夏的时候,林家的那两个小子不知怎的就被林场的管事给看上,让两人跟着他去了杜仲林场。
兄弟二人兴高采烈地收拾铺盖跟那管事走时,他们还不觉得有什么。林场的工钱不比在采石场高,采石场还离他们村子近些,隔三差五地还能照看一下家里,林场就不一样了,开在那深山老林里,别说是回家,就是出去都费劲吶。
况且当时人们都不知道那林场开辟出来是干什么用的,听人说里面种的是什么杜仲树。杜仲嘛,他们是知道的,城里药铺子里就有卖,价钱并不贵。
怎么想都不觉得那满山头的杜仲林能有什么大用处。万一赔了钱,林场办不下去,那些大人物一拍屁股走了,留下那帮卖力气的不就傻了眼了?
别说日后没有活计干,就连原本的工钱都不一定拿到手。前些年隔壁村的那个什么作坊,不就是这样吗?到现在村里好几户人家的工钱还没给呢。
采石场给的活计虽然不是那种顶顶好的。每天稍微辛苦了些,但也算不赖。起码“自己在官办的采石场做事”的话一说出口,别人都会竖起大拇指,高看他们一眼。
不仅如此自家用水泥还能有优惠。现在水泥生意那么好做,人们也是知道了这个水泥的妙处,搬一袋回家,不管是修墙还是铺路都是方便得很。他们有了这个优惠,乡里村人都主动要和他们交好的。
当时他们都不看好跟着杜仲林场的管事走了的林家兄弟,现在多得是人想进采石场但采石场不招的。哪有人主动离开采石场去到别的地方去,那不是傻蛋是什么?
谁知道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那杜仲林场竟然异军突起,又是建这又是建那的,没过几日就鼓捣出了个什么杜仲胶。据说用它做成的鞋子,就是踩进水坑里,鞋里都半点不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