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决不能为了避免战争而容许混乱,因为如此是无法避免战争的,而拖延只会对自己不利。”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吉斯公爵的婚礼在一定程度上使玛戈摆脱了来自家庭的压力,但其效果并不持久,因为玛戈长久以来的婚姻问题依然存在。不仅是玛格丽特,凯瑟琳所有的子女都长大了,为子女安排好门当户对的配偶,成了太后心中的当务之急。十一月,她最终设法使查理娶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次女,这本是件大事,不过菲利普二世又一次抢了她的风头,使得这件事相形见绌——后者与更有魅力的皇帝长女结婚,而这位公主原本是许给法国国王的。菲利普二世故意抢走了查理的原定新娘,而再次令法国人蒙羞:这样一来,他公开回绝了自己和玛格丽特结合的意见,也使葡萄牙国王迎娶玛格丽特成为不可能,同时,他也展现了他出众的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
凯瑟琳时运已尽,无法眼见她心爱的亨利迎娶英格兰女王,以使自己的计划更进一步。令她沮丧的是,中将以伊丽莎白是新教徒的理由,直截了当地否决了凯瑟琳提议的新娘。太后最终将新郎的人选换成她的弟弟,即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凯瑟琳安慰38岁的伊丽莎白说,16岁的弗朗索瓦“在宗教事务上不太讲究”。)但是,英格兰驻法大使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爵士(SirFrancisWalsingham)对这一最新计划不抱太大期望。“坦率地说”,沃尔辛厄姆在一篇写给英格兰政府的报告中如是观察,“在这次结合中,我只担心太后殿下眼光是否精准,此外,这位绅士不仅有天花造成的缺陷,还有其他不讨喜的地方(丑陋):太后如果能亲眼得见这一点,我不认为她还会乐意这桩婚事继续下去。”
凯瑟琳并不是唯一以估价的眼光打量英格兰王座的婚姻中介。在她的老家拉罗歇尔(由于《圣日耳曼和约》的缘故,当时那里是受官方承认的胡格诺派的地盘),科利尼将军正通过驻在英格兰王庭的新教大使小心地打听:伊丽莎白是否可能考虑他提出的英格兰未来国王的候选人——让娜·达尔布雷(Jeanned'Albret)的儿子,17岁的纳瓦拉的亨利(HenryofNavarre)。
《圣日耳曼和约》的签订带来了脆弱的和平,科利尼利用这一喘息机会策划了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促进国内的稳定,给法国休养生息的时间,使法国从持续的宗教战争对国民人口造成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将军尽管好战,但是他本质上是一个爱国者,没有和自己的祖国作对。科利尼想要侍奉国王,他只是觉得不能为了侍奉国王而放弃信仰。
在思考之后,将军根据其长年在政府和军队的经验,得出结论:问题不是开不开战,而是在哪里开战。法国由于国内的宗教冲突,国力已被削弱了。新旧教两派都有很大人员损失,作物遭到破坏,王国债务缠身。科利尼的想法是,将敌意的焦点外移,促使其酿成战争——这场战争将不会是法国人同室操戈,而是法国和西班牙的战争。他提议,将战场放在法国之外的地方。尼德兰的新教徒已经开始反抗其天主教君主菲利普二世。何不介入战争,支持他北方的新教教友,在法国以外的西班牙帝国境内作战呢?如果新教徒在法国的帮助下获胜,尼德兰就会成为法国的一部分,尼德兰的人民也会成为法国国王的臣民。这将使法国人民在最紧急的时候振作士气,并且可能有效地将新旧教团结起来,使他们学会和平共处。毕竟,就算是法国的天主教徒,也愿意从倨傲的西班牙人手中夺取领土。而如果尼德兰的新教徒失败,至少这次将是菲利普二世,而非法国遭受国力削弱,并且他还必须面对充满敌意的人民,遭受战争破坏、农业损失以及财政消耗。科利尼可不想失去这些。
西班牙是欧洲最富有、最强大的的王国,将军承认,和新教盟友——如英格兰和德国——并肩作战并无不妥,这样可以增加得胜的机会。众所周知,伊丽莎白一世不愿意派遣骑兵,不过应该能说服她提供资金。科利尼还知道,英格兰女王要是得知其未来的丈夫在这件事上冲锋在前,将会对法国的动机抱有更少疑心,也更愿意支持法国人的事业。如此一来,纳瓦拉的亨利就成为了伊丽莎白的追求者之一。
凯瑟琳发现将军竟在私自与英格兰政府交涉(并且在推进与自己相反的策略!),这令她十分不满。纳瓦拉的亨利虽然不算典型的美男子,但是还算看得过去,并且毫无疑问的是,他要比发育不良的、脸上有痘疤的弗朗索瓦更有吸引力。更过分的是,将军夸耀自己的独特优势:他和英格兰女王及其臣民一样拥护新教,并且战功显赫。科利尼在最近横扫法国南部的攻势中,随身带着亨利和他的表弟孔代亲王(他是已故孔代亲王的儿子),而两位年轻人在他的指导下,军事技艺有了长足进步。亨利将在其母亲死后继承王位——的确,他只是小小的纳瓦拉国王,是法国的诸侯之一,但是伊丽莎白可能青睐这一点,因为这意味着:如果伊丽莎白嫁给亨利,亨利可以保持在法国的封建等级,同时也可以居住在英格兰。[7]
在继承英国王位一事上,安托瓦内的儿子可能比凯瑟琳的子嗣更有优先权,这对凯瑟琳不啻噩耗。更糟的是,她无法用强制命令阻止科利尼和英国人单独交涉。胡格诺派在拉罗歇尔的势力坚不可摧,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当地的影子政府。这座港口城市是法国防守最坚固的城市之一。该城三面环水——南面是港口与大海,保证了通往英格兰和尼德兰的外交通道,且在受围困之时将成为重要的供应通道,而东面和西面则是沼泽。拉罗歇尔北面是唯一可借陆路到达的方位,那里有一系列坚固城墙和塔楼防守,胡格诺派曾考虑为其装备最先进的火炮。科利尼及其支持者防守严密,即使是官军也难以撼动——更不用说凯瑟琳也没有资金维持一支军队。太后要阻止将军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拉拢他。
因此,凯瑟琳又一次强压怒火,开始安抚科利尼及其教唆者——胡格诺运动的另一位领导者,让娜·达尔布雷。早在1571年一月,她就向让娜致以热情的家人的问候,“国王,我的儿子,(想要)拥抱纳瓦拉亲王(亨利),国王和我都极想在这里见到亨利和你”。但让娜曾见识过太后的好客——这种好客实际上变成了软禁——因此拒绝了太后的邀请。凯瑟琳的下一步棋是邀请科利尼前往布洛瓦的宫廷讨论双方利益所在。为了表示彻底的让步,太后重提玛格丽特和纳瓦拉的亨利的婚事,以夸示胡格诺派和王室联盟所能得到的奖赏,并轻而易举地将潜在的威胁——亨利从伊丽莎白的追求者中排除出去。她也提醒科利尼,如果他同意和王室和解,王室将发还此前因他反对国王而罚没的地产,并且还将给予其他补偿。
提督非常乐意促成纳瓦拉的亨利和玛格丽特之间的婚事,这样才能使凯瑟琳的儿子和英格兰女王之间的婚事成为可能。他的真正目的是使宗教战争远离法国,让战火在英格兰支持下的尼德兰土地上燃烧,而婚约能使这一目的成为可能,因为伊丽莎白如果嫁给一位王室成员,法国人也将同样报以善意。他明白,自己如果前往宫中,有可能被逮捕,甚至被暗杀,但他确信自己的计划能成功,决定冒一冒险。他对劝阻他的支持者说:“奋勇一拼而死,好过担心受怕过百年。”
他还有另一个前往王宫的理由:虽然凯瑟琳势力很大,科利尼知道自己有太后不具备的优势。这并非他的军事胜利,或骑兵的数量,或胡格诺派万众一心——这些因素是可变量,受外界力量影响。提督知道凯瑟琳有一个弱点,尽管她主政多年,自己却从未发现。她的儿子,查理九世已经成年。
最终,当国王的将是查理,而不是太后。
提督科利尼接受邀请,于1571年9月12日行至布洛瓦,查理九世当时21岁,已经成婚,并且有一位新教徒情妇,日后国王将会和她产下一名私生子。虽然国王身体不好,但却热衷打猎和运动,并且很想在战场上一显身手。查理算不上是学者,但智商正常;他显然有能力执政。问题在于,太后不让他执政。他无权解雇自己的侍从。西班牙大使写道:[8]“他的首席侍从雷兹伯爵(CountdeRetz)(太后很早就把他安排给国王)是意大利人,据我说知,国王曾说过:‘如果我有机会从那条狗手中逃出来,我再也不会让意大利人进入我的房间。’”查理也嫉妒其兄长亨利,而凯瑟琳显然更青睐亨利,因而备受煎熬。他轻蔑地说:“母亲太爱他(亨利)了,本该属于我的荣耀,却归他所有。我希望到我掌权的时候能收回兵权,哪怕让我执掌半年兵权也好。”
科利尼出现在宫廷中,提出了他的尼德兰计划。
提督在年轻的国王面前提出的计划无比诱人,在计划中他详细地对接下来5个月做出了规划。查理现在有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了,他要主持计划,表现出英勇的品德,并在科利尼的指导下赢得战役,为光荣的祖先们争取荣耀。时人写道,提督“无论国王起床吃饭,他每天都随侍左右,每时每刻他都不离国王左右,和那些宫廷老臣一样出入自由”。科利尼曾经指导过这种早年丧父的青年——比如纳瓦拉的亨利和孔代亲王——他深知查理需要的是什么:这位羽翼未丰的君王,有待一位老练的男性给他各种价值观和勇气,以反抗母亲的意志。这正是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对决,查理甚至开始称提督“我的父亲”(monpère)。
不过凯瑟琳当时正忙于说服让娜·达尔布雷,让后者同意让儿子和玛格丽特成亲(如此便可阻止她儿子迎娶伊丽莎白一世),因此对个中深意尚不知晓。最初,凯瑟琳把科利尼当成盟友。她相信,通过贿赂便可取得科利尼的支持,尤其是科利尼此行价值不菲,更让她深信这一点,提督移步前往宫廷的价码是100,000里弗。他收回了此前没收的土地,并恢复了过去在枢密院的地位。因此,凯瑟琳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要求科利尼,利用他和让娜的友谊,达成自己的目的。太后对提督说:“我们都太老了,骗不了人了,她(让娜·达尔布雷)会认为国王与她儿子结盟,只是为了干掉她吗?”